王福強

不少學校借鑒企業做法,將量化管理搬入校園,最大程度地把評價標準系統化、數字化,讓教師全部工作可監控、可測量。這種管理模式看似科學,卻普遍遭到了教師的反對。
為什么管理者樂此不疲呢?在一些領導眼中,“管”與“被管”本來就是一對矛盾,而人性的弱點就是怕嚴,怕強制,不嚴格、不強制,可能會一盤散沙。基于這樣的邏輯,就很可能產生一個結論:如果學校工作不夠出色,那一定是源于管理不夠嚴格。于是,學校管理的追求大多定位在通過建章立制,以精細化和操作性強作為標準,以便取得“看得見”的成果。
但學校不同于企業。學校不是制造產品的工廠,而是育人的樂園。過度強調規范,把教師視作可以隨意擺布的“木偶”,這是將人“工具化”的體現。必要的規范有益于形成好的團隊作風,但矯枉過正,將規定無限細化,否定教師工作的自主性、創造性,往往適得其反。
有效管理的特征是“管理者”的管理目標與“被管理者”的自我追求保持一致。著名管理學大師彼得·德魯克精辟地闡述了管理的本質:“管理是一種實踐,其本質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學校管理并不是通過制定的條款一一對照檢查,例如遲到要罰款、事假要扣工資等。學校管理者必須考慮:制度設計最終的目的是什么?也許大家忌憚于個人利益受損而減少遲到和請假,但付出的代價卻是嚴重挫傷教師的工作熱情,效果與初衷背道而馳。
我并非強調學校不要制度,而是要盡量避免陷入學校評價指標過度細化的泥潭。確立制度有個基本原則,把人作為發展的中心,引導大家去思考、認同優秀教師的標準,從而確定努力的方向,讓每個人挖掘自己身上的創造潛力。制度建設與教師成長結合起來,這樣的管理就會把“成全”和“成就”教師作為出發點。不妨通過集體討論,認同一些主要規范,管理者、被管理者一起照著做就行了。
作為學校管理者,在教育教學行為中率先垂范,樹立榜樣,這才是管理的真諦。
(作者單位:北京外國語大學附屬遼海外國語學校)
責任編輯 黃佳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