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靖凱


【摘要】“慢直播”是與傳統直播不同的一種直播形式。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頻”5G新媒體平臺對火神山、雷神山醫院建設的“慢直播”是國內將“慢直播”用于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首次嘗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文簡要回顧了“慢直播”的發展歷史,并對其在此次抗疫中的表現和效果進行了分析,總結了“慢直播”突出的特點。
【關鍵詞】新冠肺炎疫情 慢直播 心理安全 輿論場
【中圖分類號】G212 【文獻標識碼】A
一、何謂“慢直播”
隨著互聯網及移動端的發展和普及,通信技術不斷升級換代,產業數字化轉型不斷深化,網絡直播已成為視頻類節目中的一種主流節目類型。其中,新聞性與事件性相對較強的如重大突發事件現場、體育賽事實況、文藝晚會匯演等,均已廣泛采取直播形式進行報道,直播已成為受眾最主要的接收方式。隨著直播形式與內容的不斷創新,出現了與傳統的強時效性的“快直播”不同的另一種直播生態——“慢直播”。
“慢直播”是指與傳統電視節目及網絡直播相比,時長更長的對一個事件過程的全程直播。直播過程既無主持人也不需要解說及后期制作。這類視頻直播節奏緩慢、播放時間較長,通常全程采用固定機位拍攝,更加全面與真實地展現事件現場。
“慢直播”的發展雛形,最早可以追溯至上個世紀60年代的美國。1963年,美國電影導演安迪·沃霍爾在拍攝電影《沉睡》時,將攝像頭對準主人公——詩人約翰·喬爾諾,全程拍攝了他歷時5小時20分鐘的睡眠過程。這部電影因為首次采用了長時間固定鏡頭,也被稱為是對人類忍耐極限的挑戰。此后,這一手法逐漸被國外一些節目所采用,如紐約地方電視臺WPIX《圣誕日志》的電視直播。2009年,挪威廣播公司( NRK)拍攝《卑爾根鐵路:分分秒秒》電視節目,完整地采用了這種“慢直播”形態。在《卑爾根鐵路:分分秒秒》一片中,從挪威首都奧斯陸到西南部城市卑爾根總共7小時16分的行車時間全部被呈現在電視觀眾面前。
二、“慢直播”在中國的出現及應用
我國的“慢直播”起步較晚,直到2016年后才開始有媒體制作機構進行嘗試,其中比較有影響力的如《北京時間花開中國》《鳥島》《廣州小蠻腰》及“游云南”客戶端實景“慢直播”等,這些“慢直播”的一個共同特點就是主要集中于對旅游景區的直播,其事件性與新聞時效性相對較弱,依靠觀眾自身的參與和體驗,弱化對直播內容的闡述和解釋。由于在“慢直播”中常常出現的是原生態的視頻內容,不帶鏡頭剪接、編輯、音樂渲染等制作痕跡,公眾可以以第三者的姿態進行觀察和互動。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網絡新媒體研究室主任、研究員孟威將“慢直播”的這些特點概括為內容上的“自我闡釋”。①
在此次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上線不久的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頻”5G新媒體平臺全程直播了武漢火神山醫院與雷神山醫院的建造過程,這也是我國首次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應用“慢直播”傳播。2020年1月26日晚6時45分左右,火神山醫院施工現場的首個直播信號上線。在火神山與雷神山醫院施工現場,各架有兩架4K高清攝像頭,通過它們將現場畫面在“央視頻”平臺上直播,直播僅一晚便有超過百萬觀眾前來觀看,巔峰在線人數逾千萬人次。截至3月13日,“央視頻”《慢直播∣全景見證武漢火神山醫院崛起全過程》的累計觀看人數已達到1.32299億人次,在開年之初便已占領“年度最火直播”位置。
三、火神山、雷神山醫院建設“慢直播”效果分析
此次“央視頻”推出“慢直播”并非國內首創,但在播出制作方面與以往已有的“慢直播”相比還是有很大區別,且此次《慢直播∣全景見證武漢火神山醫院崛起全過程》《慢直播∣與疫情賽跑——全景直擊武漢雷神山醫院建設最前線》成為網絡傳播“爆款”,引起網民的圍觀熱情,產生巨大的社會影響。這除了因為疫情嚴重且事發突然而備受網民關注之外,也與本次“慢直播”所體現出的契合新媒體特點和滿足受眾需要傳播特質緊密相關。本次“慢直播”既為網民在第一時間近距離了解抗疫進展提供了一扇窗,也為網民創造了參與和交流的空間,讓網民在圍觀的過程中實現了另外一種方式的參與。
(一)親眼目睹重建心理安全
美國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Maslow.A.H.)需求層次理論中,安全需求是僅次于生理需求的基本需求。西北師范大學心理學院副教授舒躍育認為,疫情以及由此帶來的連鎖社會反應,直接打破了人們心理上的安全感。②安全感指人們相信自己生活在一個確定的、可預測的、可控的心理和物理環境之中。而此次疫情的突發性以及社會對它的快速反應,極大地改變著人們生活的原有環境,學習、生活、工作模式被完全打亂。環境的確定性與可預測性顯著降低,人們的心理安全感普遍下降。
“慢直播”的出現,適時地提供了一個可供人們隨時觀測的微變化過程——“火神山”“雷神山”兩所醫院的建成。這兩所醫院是對17年前“非典”時期北京小湯山醫院模式的復制,在抗疫中成為人們心理的寄托,也承載了人們如戰勝“非典”一般取得這次戰“疫”勝利的決心與信心。因此,當人們通過圍觀來見證這一磚一瓦的微變化、期待著醫院建成這一確定性結果,無形間便重建了確定、可預測并可控的心理環境。觀看醫院一步步建成的過程,是對一步步戰勝疫情的見證,也是人們一步步重獲安全感的過程。
(二)圍觀討論緩解焦慮
社交需求是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的第三級需求。由于此次疫情的社會響應及防疫需要,人口流動受限,現實社交渠道受阻,人們不得不長時間進行自我隔離。宅在家里僅依賴網絡虛擬社交,時間長了難免會讓人生出許多焦慮情緒與孤獨感,人們急于尋找一個可以互相交流的出口。因此,《慢直播∣全景見證武漢火神山醫院崛起全過程》《慢直播∣與疫情賽跑——全景直擊武漢雷神山醫院建設最前線》上線當天就吸引了超百萬的“云監工”。“慢直播”評論區飛速刷屏,大量觀看直播的網友還為施工現場的各色建筑體在線起了昵稱,千萬網友參與這場起名狂歡,以自成一體的話語體系參與到直播的討論過程中,極大地緩解了焦慮感與孤獨感。
(三)自主交互激發參與熱情
“慢直播”與傳統直播、微博微信等一樣,屬于交互式傳播,但又有其獨特之處。
“慢直播”繼承了微博微信等交互式傳播相較于單向傳播和選擇性傳播的優勢。不同人群從不同角度對信息源進行解讀,受眾間可以互動,極大地加強了觀點的交流與共融。同時,受眾群體反饋的信息又可以即時反作用于施工現場,對施工進程起到實質性的調整與監督作用,這也是廣大網友自稱“監工”的原因。觀眾不斷創造、討論、敲定新昵稱的過程,也是自主式參與的過程,觀眾還通過提問,自主性獲取感興趣的信息,極大地增強了傳播過程的趣味性。
“慢直播”克服了已有的交互式傳播的劣勢。“慢直播”內容觀點性較弱,依靠觀眾的自我闡釋,并且視頻內容實時更新,有效地阻止了交互傳播存在的受眾主動意識下的虛假傳播或被動意識下的低質轉發。同時,信息交互的對方并非單一個體,也有效避免了網絡暴力的發生。
(四)“愛國者相遇”架通情感共鳴
中國人民大學胡百精教授在研究傳播模式及公共討論時提出了“不滿者相遇”@的概念,指在美國進步主義運動時期,社會不同身份的人基于對社會共同問題(“時代問題”)所積累的不滿,自發地相遇、匯聚、聯合起來,此起彼伏發動了多次社會報復行動,引燃了美國的社會認同危機。互聯網時代,隨著微博、微信等信息交流渠道不斷拓寬,“不滿者相遇”已成為常見現象。對同一話題、同一時事熱點持有相同或近似觀點的傳播者會在“熱搜”“話題”“關注”及大數據算法推薦的引導下自發聚集在一起,表現出觀點和態度上的高度趨同。在網絡輿論場概念出現之前,清華大學劉建明教授對輿論場做了如下定義:“所謂輿論場,正是指包括若干相互刺激的因素,使許多人形成共同意見的時空環境。”④“不滿者相遇”正是一個網絡輿論場建立的過程。但是實際上,“不滿者相遇”的情形并不僅在“不滿者”身上發生,在公眾的其他情感形成共振時,類似的輿論聚合同樣可以發生。
在此次抗疫“慢直播”過程中,大部分關心國事、期待抗疫勝利并通過感受國家力量重獲安全感的愛國者便相聚在了直播平臺,形成了一種“愛國者相遇”,也構成了同樣強大的輿論場。該輿論場與傳統的官方輿論場和民間輿論場略有不同:作為“央視頻”平臺上播出的內容,這次直播雖然仍依托于中央級媒體平臺,內容與主題由專業媒體機構調控,但在內容的自我闡釋、公共事務評論、內容再創作上參與度較高,以民眾意見為主體,強化了民眾的意見表達,滿足了民間輿論場的特性。因此,可以說此次抗疫“慢直播”輿論場兼具官方和民間輿論場兩方面的特征:具有官方輿論場在內容和平臺上的高權威性與高保真度,維護了信息公開,降低了不確定性,遏制了謠言的發生;同時又如民間輿論場一般,參與廣泛、表達自由,充分調動了民眾對國家形象建設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也提高了社會大眾對國家形象塑造的使命感和主動性。這有效地喚起了民族凝聚力與自豪感,也在國家形象建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四、小結
此次“慢直播”無疑是參與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一次成功嘗試。疫情下,無數人緊張地守望在屏幕前,等待著新的消息,觀察著一組組數字變化,而當他們打開“央視頻”平臺,看到徹夜通明的施工場地,看到那些徹夜不休與時間賽跑的工人,看到承載著無數患者希望的兩所醫院就在眼前拔地而起……他們自己便親身見證了中國速度,見證了制度優勢,見證了中國抗疫的信心和力量。
因此,此次“慢直播”不僅僅是一場“云監工”,更是一場千萬人的祈福與守望,是億萬中國人換了一種方式參與全民抗疫。此次“慢直播”嘗試,能為這種新的媒體形態提供更多值得借鑒的經驗,也能為未來的突發公共事件傳播提供更多的參考借鑒。
注釋
①《火神山醫院“慢直播”為何火了?》,人民看點新媒體,https://baijiahao.baidu.com/s ?id=165 75 59909557899706&wfr=spider&for=pc.
②《心理戰“疫”∣應激情境下的安全感缺失與內在尋求》,西北師范大學官網,https://xlxy.nwnu.edu.cn/2020/0 208/c140a13 775 8/page.htm.
③胡百精:《對話與改革:美國進步主義運動時期的公共傳播與社會認同》,《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12年第6期。
④劉建明:《社會輿論原理》,華夏出版社,2002年版,第36頁。
參考文獻
1.金曙:《從慢直播實踐看視頻直播生態的融合與創新》,《上海廣播電視研究》,2019年第1期。
2.王川川:《關于慢電視的延伸性思考》,《今傳媒》,2015年第7期。
3.李馨:《增強自我安全控制感緩解社會恐慌心理》,《天津日報》,2020年2月19日第8版。
4.程逸蕓:《官方輿論場和民間輿論場對國家形象建構的互補性探析》,《長春師范大學學報》,2020年第1期。
5.邢彥輝:《兩個“輿論場”的張力與融合》,《中國記者》,2012年第12期。
6.邵培仁:《傳播學》,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7.陸安琪:《自媒體時代的微博之爭》,《知識經濟》,2011年第10期。
8.袁舒婕:《慢直播凝聚抗“疫”力量值得點贊》,《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2020年2月4日第3版。
(本文編輯:李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