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園園 王慧俠
摘 要:隨著物質生活的不斷豐富,建筑行業也得到了廣闊的發展空間,人們的目光更多地投入到居住條件上,更關注居住的舒適性、美觀性、靈活性、利用性等。為了建造能夠讓人們滿意的建筑空間,我們必須清楚認識到,技術與藝術、技術與生活、藝術與生活的結合對建筑空間表達的重要作用。文章從建筑的技術、藝術與生活存在的聯系出發,探討三者在當代的發展情況,從材料的創新、傳統房子的改造、閑置空間的利用以及可移動性多方面舉例說明當代建筑可能發展的方向,讓建筑設計更好地為人服務。
關鍵詞:人性化;建筑設計;技術;藝術;生活
一、建筑設計與材料創新技術之間存在的聯系
面對人口的增長和資源的匱乏,人們在發展建筑設計時,必須要考慮生態問題,注意人與自然和諧發展,這就要求建筑設計師應該綜合考慮建筑的空間利用與建筑材料的創新,融合技術與藝術,使其相得益彰,設計出讓人們滿意的建筑物。建筑設計需要以材料創新為基礎,節約資源與能源,現如今出現的3D打印的建筑,掀起建筑設計新的革命。
(一)中國建筑材料從古至今的發展概述
建筑材料的發展是一個緩慢的過程,隨著人類的進化而發展。原始人類利用天然的石洞擋風遮雨,石洞被當成天然的建筑物;原始社會早期,除了利用天然崖洞為居所外,人類學會了構木為巢;原始社會晚期,北方出現了用木架和草泥建造簡單的穴居或淺穴居,南方則出現了干欄式木結構建筑;早期階級社會的商代,有了較成熟的夯土技術;進入西周和春秋時期,木結構發展成為中國建筑的主要結構方式;戰國時期高臺建筑發達,出現了磚和彩畫;秦漢時期木結構建筑技術逐漸完善,其中的抬梁式和穿斗式發展成熟,多層建筑增加;東漢時出現了全部石造的建筑物;魏晉南北朝磚瓦的產量和質量提高,金屬材料被用作裝飾,“三合土”成為建筑凝膠材料;隋唐時期磚的應用增多,琉璃的使用范圍也更為廣泛;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的新型建筑材料發展迅速,形成了瀝青及瀝青改性卷材、合成高分子卷材、涂料、封閉材料和剛性止水堵漏材料共5大類幾百個品種,后水泥鋼筋廣泛用于現代建筑。
(二)建筑材料的發展方向
中國的建筑材料經歷了幾千年的衍變,馬義和帶領他的團隊,發明了3D打印技術的建筑。馬義和認為建筑材料必須非常環保,他曾說過:“我們這一代人產生的建筑垃圾,包裝材料,城市產生的很多固體廢棄物,都要能夠做成建筑材料,回到建筑里面,而且可以循環利用。”誠如馬義和講的,我們這代人制造的垃圾已經無法計量,浪費的資源不計其數,如果不進行有效的控制,那么留給我們后代的環境將是不可想象的,3D打印技術的建筑為此帶來了福音。
馬義和團隊研發出的立體打印機,不用工人,幾個小時就可以把想要的房子打印出來,節約了人工費,回收的材料可以做成打印機的油墨,循環使用。雖然技術發展到未來沒有鋼筋,但是碳纖維的硬度是鋼筋的20倍,有很好的防震抗震功能。總之,3D打印建筑的優點包括節約材料、強度高、可簡化裝修步驟、造價相對低廉,是現代建筑的重要創新。2018年8月31日中國建筑材料聯合會在北京召開了主題為“完善建材科技教育服務體系,推動行業高質量發展”的建材行業科技教育委員會2018年度工作會議暨建材行業校(院)長論壇,建筑材料有了新的發展。
二、建筑設計與生活之間存在的聯系
“傳統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它的積極因子也能不斷地現代化,但被現代化的傳統部分仍然稱為傳統,因為它具有延續性。”
(一)中國古代建筑發展史概述
中國古代建筑發展史上的第一個高潮出現在秦漢時期,秦始皇統一全國后大興土木,極盡驕奢,但秦朝兩世而亡,后漢經休養生息,進入大規模營造建筑時期;魏晉南北朝時期,出現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民族大融合,傳統建筑持續發展,佛教建筑也在此時傳入中國;隋唐時期出現了中國古代建筑發展史上的第二個高潮,時人繼承了前代的成就,又融合外來影響,形成一個獨立而完整的建筑體系,把中國建筑推到了成熟階段;北宋《營造法式》的頒布,表明中國建筑已達到一個新的歷史水平;元明清時期出現中國古代建筑發展史上的最后一個高潮,構成了中國古代建筑史的光輝華章。縱觀中國古代建筑的發展,經歷幾千年的文化傳承,在經濟飛速發展的今天,我們要想留住建筑文化的根,就要讓建筑與生活結合,以人養建筑。
(二)傳統建筑與現代生活的結合
傳統建筑中蘊含著我國濃厚的傳統文化,因此在對待傳統建筑的態度上,就不能只是簡單地拆掉。應天齊在“蕪湖古城藝術計劃”中發起的萬人撿磚活動,喚起了更多人對中國古代建筑的深層認同與體會,他認為古城改建就是要尋找歷史和現代之間的平衡。他在一次講座中提到:“對待古代建筑,我們要溫和的前衛,匍匐前進的前衛,你的心要和社會現實發生關系。”北京的四合院改造就是一個很好的案例,有一設計團隊把四合院的屋頂進行建筑改造,與現代生活結合。屋頂改造方案從空間的狀態上,在屋頂上加以改造,利用龍骨的結構承重,沒有提高任何的容積率,不會引發違章安全事故,保證安全。整個團隊在描述方案設計的靈感來源時講到,很多北方的女孩子小時候都有“上房揭瓦”的經歷,屋頂改造,讓女孩兒可以穿著高跟鞋重溫兒時的場景,一覽周圍的景色。對傳統的房子改造,在實用空間中要從傳統中去尋找關于未來的全新視角。對于傳統的建筑在改造的過程中,哪些東西應該被保留下來,團隊領導人提出了他自己的見解:“要因項目而異,每個項目有自身的一個特征。”無論是應天齊溫和的前衛的論調,還是后者要從傳統中去尋找關于未來的全新視角的看法,都認為傳統建筑與現代生活的結合就是把現代人的生活空間移植到古代空間中去,這種改造的方法或許應該是目前最行之有效的方法。
(三)閑置地下室的功能改造
由于經濟的飛速發展,現代人的生活環境和精神世界與過去有很大的不同,為了解決城市里人口眾多和城市規劃的問題,一棟棟的高樓拔地而起,然而很多高樓建筑的地下室都沒有得到很好的利用,空間閑置,造成了極大的空間浪費。周子書被人們稱為“地瓜俠”,他帶領的團隊在北京進行大量的實地調研,根據居民的實際需求,把閑置地下室改成不同功能的共享空間——地瓜社區。地瓜社區連接社區鄰里,讓當代鄰里關系變得和睦親密,在社區里,人們可以共享各種資源,解決自己和他人的問題。因此,地瓜社區不僅使空間合理化,更重要的是增強了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豐富鄰里之間的親密性。周子書認為未來社區的發展必須是一個極其人性化和科技化的共享空間,這個想法極具現代性,是另類的傳統再生。
三、建筑設計創新與生活
古語言,“父母在,不遠游”。這是因為古時道路不通且出行方式受限,如果人們想要出游,短途還可以,如果是長途出行就必須暫住客棧或者借住親戚家,甚至露宿荒野,更不要提隨心而欲,逐景而居。現在雖然出現了房車,人們仍然覺得這還不夠,因為房車存在通風、舒適等方面的問題有待解決。80后葛文俊帶領他的團隊,實現了更加以人為本的設計——魔術變形屋。他認為未來的建筑應該是隨心而變、因需而動的。“因為人類的貪婪,需要什么建什么,但是很多房子經常處于閑置的狀態,未來的建筑設計應該用有限的資源,用精巧的設計和科技實現無限的可能性。”他們設計發明的旅行居住的變形房屋功能,3分鐘時間就能變出30多平米的房子,兼具移動和住房體驗,給熱愛旅行的人追逐風景而居的體驗。建筑設計創新的功能性就體現為極大地便利了人們的生活,因為以人為本是設計的重要指標。
四、結語
綜上所述,首先,我們要利用好傳統建筑文化就必須要深刻挖掘傳統建筑的特點與內涵并進行總結和概括,運用到我們的現代生活中來;其次,要想在當代生活中取得立足之地,就必須充分利用現代的科技手段,符合現代的審美趨勢,這就要求我們針對傳統風格做現代化、創造性的改造;最后,運用中國傳統建筑的精神內涵,突破傳統風格,樹立新的現代中國建筑風格,更好地為人服務。
參考文獻:
[1]李委委.從《禮記》看中國傳統造物的生態審美智慧[J].設計藝術(山東工藝美術學院學報),2016(3).
[2]鐘愷琳.北京四合院改造:傳統小院的時髦再生[J].房地產導刊,2017(7).
[3]江水明.傳統的再生:當代新中式茶樓建筑設計探討[J].福建茶葉,2017(11).
[4]劉寧.建筑美術設計與現代技術發展[J].住宅與房地產,2018(27).
[5]李萬軍.現代設計:從人本走向審美[J].華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4).
[6]王宗亮.“遺存·再生——蕪湖古城藝術計劃”訪談 ?楊維民談應天奇:一次關于古城的新生[J].東方藝術,2014(21).
[7]陳麗芬.傳統的現代再生:論20世紀90年代以來臺灣兒童戲劇創作[J].當代戲劇,2016(4).
作者單位:
四川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