繆興會

牛青草搐搦病也叫牛低鎂血搐搦癥,是牛、羊等反芻動物的一種常見代謝性疾病,主要因牧草中缺乏鎂、鈣等礦物質所致。膘情好、食欲旺盛的牛易得,泌乳母牛發病率最高,其他牛、羊也可患病。
一、發病原因
該病的發病原因是牛的血鎂濃度低,而牧草中含鎂低是根本原因所在。正常情況下,牛每100毫升血液中的鎂含量為1.8~3.2毫克,鈣含量則不低于8毫克。
開春后,氣候逐漸轉暖,青草開始萌動,特別是到了5—9月,幼嫩的青草非常充足,但這些青草中鎂的含量較低。經過一個漫長的冬季,出牧后的牛羊十分貪青,如果一下子吃進大量的幼嫩青草,致使牛羊的血鎂、血鈣降低,就會直接引起發病。
有些地方土壤中缺鎂,導致牧草含鎂量低,在這些地方長期放牧的牛羊就易患青草抽搦病。
二、臨床癥狀
急性型:多見于乳牛和肉牛。放牧時牛常突然停止游走吃草,甩頭哞叫,不安,似乎感到不適,對周圍警惕;空口磨牙或牙關緊閉,肌肉明顯痙攣性抽搐,兩耳直豎,尾巴、兩后肢運動不靈活甚至強直性痙攣,有的頭向后背彎曲,角弓反張;感覺等反應敏感,稍有輕微干擾即可促發持續的哞叫甚至狂奔;病牛步態不穩,甚至倒地不起,四肢抽搐,很快轉為陣攣性驚厥,持續幾分鐘。驚厥時,全身肌肉震顫,眼睛瞬膜外翻,空嚼,口吐白沫,兩耳直豎;間歇期靜臥不動,但當突然遇到聲響或觸動又重新發作。
亞急性型:多見于水牛。發病前期多見食欲不振,3~4天后患病牛羊面部表情扭曲,性情狂躁不安,對驅趕和人為給予的其他外來刺激反感甚至反抗,尿閉,不斷排糞。聽診可見病牛羊瘤胃蠕動音減弱,全身肌肉間歇性震顫,后肢更加明顯,站立不穩,行走時步態不穩,僵硬,頭頸后縮,牙關緊閉。給予人為刺激,如針刺,可引起病牛羊劇烈驚厥。臥地不起的患病牛羊,精神不振,頸部多呈“S”狀彎曲。少數病例興奮狂躁,前沖后仰,無目的地奔跑,眼露兇相,臥地后四肢抽搐,口吐白沫,伸舌氣喘。有些可自愈。
慢性型:一般不表現明顯的臨床癥狀,少數略顯呆滯,或興奮不安,或出現運動障礙。
三、鑒別診斷
本病的特征是牛羊每100毫升血鎂含量為0.4~0.9毫克、血鈣含量在8毫克以下。結合臨床癥狀和所處的季節,再進行檢查,根據牛羊的血清鎂、鈣的檢測結果就可以做出診斷。
特別要注意與產后癱瘓進行鑒別診斷。牛搐搦與母牛產后癱瘓都有血鈣濃度下降的特征,但產后癱瘓的病牛血清鈣離子濃度下降顯著(臨床檢查大部分在4.9~5.9毫克/100毫升),且血鎂離子檢查正常或稍有升高;而牛搐搦病血清鈣離子濃度下降較輕(一般為6~8毫克/100毫升),血鎂濃度則下降明顯。治療時,產后癱瘓單用鈣劑療法即可起到良好效果,但牛搐搦病單純補鈣幾乎無效,必須注意補鎂。
四、防治
采用25%硫酸鎂注射液(用藥量為每公斤牛體重0.2克)和25%葡萄糖酸鈣注射液500~1000毫升,一次緩慢靜脈滴注;重癥病例,間隔4~6小時后再用25%硫酸鎂注射液100~200毫升皮下注射,每天注射1次,連用3~5天。
給牛靜脈滴注硫酸鎂溶液時,有時牛會出現中毒現象。如病牛出現呼吸困難、心跳加快等呼吸抑制現象,就應立即停止用藥,并及時進行解救,可用5%氯化鈣注射液100毫升靜脈注射。
土壤中缺鎂的地區,種植牧草時要多施鎂肥,以增加牧草中鎂的含量;在放牧前,用2%的硫酸鎂溶液噴灑牧草,也可有效提高飼草中鎂的含量,可在一定程度上緩解牛搐搦病的發生;另外,在飲水和日糧中適當添加氧化鎂或硫酸鎂,也有助于預防和控制本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