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珊珊
【摘要】在今年發生的新冠肺炎疫情中,國內主流媒體積極行動、充分報道,為全民抗擊疫情堅定信心、鼓舞士氣,但是期間也出現了一些失誤,值得總結和反思。本文從媒體專業性的角度,分析“雙黃連事件”等的輿情反轉現象,探討媒體如何避免報道誤區,闡釋提高媒體專業性在打造國際一流主流媒體中的作用。
【關鍵詞】主流媒體 專業性 輿情 新冠肺炎疫情
【中圖分類號】G220 【文獻標識碼】A
一、疫情之中的“雙黃連事件”
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打破了新春佳節應有的歡樂祥和氣氛。相比17年前的“非典”疫情,這場暴發在新媒體時代的疫情不僅是對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群眾防疫的大考,更考驗著中央和地方政府、應急管理部門和大眾媒體對于公共危機事件輿情的應對和引導能力。
在因疫情社會生活按下暫停鍵、公民采取隔離防控的情況下,新聞媒體是公眾獲取信息的主要窗口,承擔著重要的輿論引導功能。身體隔離,心理更為焦灼,特殊時期新聞報道的議題設置、內容導向等都會直接影響社會公眾對疫情的判斷和情緒走向。自疫情開始,已有許多媒體深入疫區采寫了多篇優秀的新聞報道,將抗疫一線的真實情況傳遞出來,將奮戰的醫護工作者的故事講述出來,也將少數管理部門不作為、亂作為的漏洞短板暴露出來。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人民日報》等主流媒體新媒體與傳統媒體多端多種方式全面立體呈現,肩負起媒體的社會責任。即使未去疫區的媒體,也積極廣泛宣傳抗疫政策、報道疫情數據、普及防控知識、傳播一線故事,為抗疫宣傳和社會穩定做出努力。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頻”借助5G全程直播火神山、雷神山醫院搭建過程,開創了數千萬“云監工”在線參與的現象級傳播典型,鼓舞了公眾的抗疫信心。
相反,在這次疫情報道中也有個別媒體出現了新聞報道的失誤,如兩家主流媒體合作推出的一檔跨地域、多媒體電視專題節目在1月31日晚間發布了《上海藥物所、武漢病毒所聯合發現中成藥雙黃連口服液可抑制新型冠狀病毒》的文章,不到一小時另一家中央級主流媒體網站也發布了同樣的報道。一石激起千層浪,“雙黃連可抑制新型冠狀病毒”即刻火上熱搜,引發多地民眾連夜排隊到藥店搶購,網絡電商售賣的雙黃連藥品全線售罄,線上線下一片喧囂。經過一夜洶涌輿情和瘋狂搶購后,2月1日一早,這家主流媒體官方微博發聲:“抑制”不等于“預防和治療”,并主持了“請勿搶購、自行服用雙黃連口服液”的微博話題。微信公眾號“騰訊醫典”發出了“尚無證據雙黃連可防新冠肺炎病毒”的帖子,“丁香醫生”微信公眾號團隊也緊急辟謠。
一則消息,一夜之間,雙黃連的搶購風來得快、去得疾,不禁令人想起2003年抗擊“非典”時瘋搶的板藍根沖劑。17年過去了,為什么這樣的荒誕劇卻再次上演?雖然在互聯網發達的今天,真相得到迅速澄清,但其負面影響卻是綿長深遠的。那么,媒體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報道中,應如何避免踩坑?
二、避免報道誤區:術業有專攻
在疫情防控的關鍵時期,做好信息傳遞和輿論引導工作,主流媒體責無旁貸。然而在報道實踐中,即使主流媒體也會踩雷,出現發布的新聞信息被“顛覆”的事件,為疫情防控和社會治理工作帶來不必要的負面效應。術業有專攻,新聞媒體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報道中應明確自身身份和責任,保持高水平的專業能力。提高記者編輯的新聞專業性,這是主流媒體應該也必須做到的。
(一)保障公眾知情權,發揮社會“嘹望哨”功能
美國大眾報刊的標志性人物約瑟夫·普利策( Joseph”Joe”Pulitzer)說,倘若一個國家是一條航行在大海上的船,新聞記者就是船頭的嘹望者,他要在一望無際的海面上觀察一切,審視海上的不測風云和淺灘暗礁,及時發出警報。重要事件發生時,新聞的這種專業價值更應凸顯。疫情的突發性、未知性本就引起公眾的恐慌,而信息的不對稱,更是催生出各類謠言,混淆視聽。此次疫情中,武漢當地的一些媒體受到輿論批評的主要原因就是,在疫情初期失聲缺位,缺乏責任擔當。當地媒體在疫情發生后的報道畏手畏腳,一些當地情況居然很多都是非本地媒體報道出來的。這導致了在戰“疫”的緊張關鍵時期,“信息疫情”也在不斷擴大,各類猜測、傳聞、謠言、陰謀論在社交媒體上傳播發酵,政府和媒體忙于辟謠和解釋,失去了輿論引導的先機。在突發事件中,地方媒體必須快速反應,把握主場優勢,對本地情況如實報道,發揮媒體的預警效力,做好應急報道預案,防止謠言傳播。
(二)科學報道應真實準確,加強信息核實
新聞的真實準確是新聞報道的基本要求。我們相信媒體都是追求真實的,然而,新媒體環境下的時效性等不及媒體對整體真實的抽絲剝繭,但即使這樣,新聞媒體依然要在堅持專業性原則的基礎上不斷地求證、挖掘。當前,媒體面對的信息紛繁復雜,信源的極大拓展稀釋了信息的可靠性,實時呈現的時效性要求降低了新聞要素的準確性,冗余的信息和數據增加了信息核實的難度。碎片化的信息呈現或許搶占了大眾的目光,但也成為后真相時代反轉新聞的源頭。
正確比速度更重要。媒體發布重要信息時必須反復核實、強化把關,避免唯一信源的單方面信息。疫情相關新聞報道中,新聞媒體已經不止一次吃過單一信源的虧,不止一次忽視了信息核實的重要性。雖不及“雙黃連事件”的影響惡劣,但2月3日一天內就出現了“李蘭娟:武漢檢測試劑不夠,不是每個人能得到檢測”和“工信部:核酸檢測試劑產量是疑似患者40倍,已經基本滿足要求”兩則信息相互矛盾的情況,引發了輿論的各種猜測和質疑。媒體發布新聞前只有進行必要的信息核實和多方求證,才可以一定程度上減少和避免這類問題的出現。
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報道必然會受到全社會的高度關注,要尤其注意信息表述的準確性,防止公眾誤讀。在本次疫情中,媒體在諸如“氣溶膠是否傳播”等問題上陸續披露的信息不斷反轉,引發了一定范圍的輿情波動。這當中有科學認識循序漸進的原因,也有媒體發布信息不嚴謹的問題。專家們的學術觀點很可能不一致,對這種科學的專業認識的差異,傳播者需要正視,有一分證據說一分話。“有待進一步明確”的表述雖不是媒體和公眾期待的標準答案,但顯現出了科學報道的理性回歸。
(三)提高新聞專業能力,不做機械式的傳聲筒
有關疫情的報道,涉及醫療衛生、政策安排、民生保障等多個層面,任何一個專業媒體都不能覆蓋所有的層面,更何況網絡信息五花八門,綜合類的主流媒體要做好新聞,最需要提高的是媒體自身的專業能力。
新聞人要做“通才”,但不是要精通所有專業,而是在報道任何行業時都能清楚自己為了誰、要報道什么、怎么報道。媒體要清楚誰是受眾,避免專業報道普通人看不懂、專家學者看著嫌棄。每一個行業都有每個行業的專業性,面對復雜的專業知識,綜合性媒體免不了有不懂的地方。新聞人有新聞人的專業技能和職業操守,這指的是從新聞的角度看專業問題,從專業的問題中發現新聞,把有新聞價值的艱澀專業知識轉化為受眾能夠理解的新聞表達。職業型的編輯記者,不是要把自己培養成專家,而是要明白專家和發言人說的話,把它與受眾的關注點聯系起來,從受眾的實際角度解讀專業,思考和追問怎樣做才能夠滿足大眾的關注需求。
疫情發生以來,為何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醫生的話語頻繁“出圈”,成為爆款?因為他做了本該媒體做的事,他用通俗的話說出了受眾真正關心的事。反觀一些媒體,為了凸顯自身權威,奔走于各個專家學者之間,辛苦采訪到專業性很強的知識,但沒有思考、沒有解讀,甚至斷章取義,誤導大眾。
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更能體現媒體的專業價值,新聞人要做好的是集中精力準備最能代表大眾的采訪提問,仔細取舍最有價值信息,預先思考公眾反應并指導生活實際。媒體應該真正站在受眾的角度,關注那些自我隔離的、正在經歷焦慮的大眾如何思考,如何在生活中更好地預防?!半p黃連”那篇文章就是在“初步發現”后草草刊發“抑制”結論,經過一夜才又澄清“抑制不等于預防和治療”,呼吁民眾不要搶購。顯然,這不是站在一個受眾的角度去寫的新聞,受眾能夠明白“初步發現”的意思是沒有臨床證據,能夠悟出“抑制”的潛臺詞是不能“預防和治療”?這場鬧劇當然有個別科研機構不尊重科學的問題,但是新聞媒體刊發新聞之前沒有核實、沒有追問、沒有多方求證,同樣不符合新聞專業性的要求。如在關于病毒糞口傳播途徑的討論中,一些媒體搶先拋出這樣一個未有定數的猜想就草草了事,而有的媒體引入了香港淘大花園案例講述經驗和教訓,從生活實際引導大眾采取預防措施。再如,李蘭娟院士呼吁“主人要對寵物加強管理”等言論被媒體轉發后,很多人誤以為寵物會傳播病毒而丟棄寵物,甚至出現殺害居民寵物的事件,引發一系列輿情事件。無論是丟棄、撲殺無辜寵物還是報警驅趕無害的過冬蝙蝠,都是民眾“不怕一萬,就怕萬一”的自保行為,其根源是某些媒體斷章取義專家的話,甚至以標題的形式草率刊出而不做出任何解釋、指導。偏見的種子已經深入人心,即使后續很多專業科普新媒體等發聲解釋,都難以挽回一開始粗暴結論的影響。
因此,提高媒體專業性,要求媒體從受眾角度解釋專業性問題,回歸新聞職業本身,從受眾的生活實際出發,科學指導大眾,幫助大眾堅定信心,渡過難關。
(四)做好輿情預判,警惕社會風險
由于疫情突發、兇猛,其本身的未知性、高風險性以及一定時期內相關防疫物資的緊缺,難免讓人們產生恐慌焦慮的情緒,這些情緒在互聯網尤其是社交媒體上被宣泄和放大。回到“雙黃連事件”發生的1月31日,世界衛生組織剛剛宣布將新冠肺炎疫情列為“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確診和疑似的病例還在不斷增加,恐慌情緒正在高峰期。不論雙黃連是否有效,媒體都應該在發布之前做好輿情預判,警惕這一消息帶來的可能的社會風險。社會風險并不難以預測,2003年“非典”時期的板藍根搶購、2011年日本福島核泄漏事故時的碘鹽風波等都是前車之鑒,足以體現災難時期人們對防治的焦慮程度。特效藥的研究進展是全社會最關注的話題,作為聲量極大的主流媒體更應該謹言慎行,擔負起社會責任。相關新聞一方面要確認事實,避免錯誤信息誤導大眾;另一方面也要做好情緒疏導和實踐指導,避免次生危害事件發生。主流媒體能否挑起“壓艙石”的重擔,關系著輿論場的穩定有序,影響著全社會的安定團結。
三、提高媒體專業性,打造國際一流主流媒體
2018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致信祝賀中央電視臺建臺暨新中國電視事業誕生60周年,提出了要銳意改革創新,壯大主流輿論,努力打造具有強大引領力、傳播力、影響力的國際一流新型主流媒體的明確要求。
近年來,主流媒體在改革創新方面取得了令人矚目的發展成就,全媒體矩陣新聞、可視化報道、短視頻以及大數據和5G的應用都體現出主流媒體在新時代勇立潮頭的決心和行動。在新冠肺炎疫情下的媒體全動員更是對我國主流媒體機動性、專業性、責任感的重大考驗,是一次突破自我、真正打造國際一流媒體的機遇和挑戰。
(一)以專業性打造一流媒體
新聞專業性是貫穿大眾傳播理念、價值觀和操作方法的重要內容,其核心概念是客觀性。無論技術如何更迭、傳播主體如何豐富,遵守新聞傳播規律和職業道德倫理一直是媒體的基本要求。
新媒體時代,“萬眾皆媒”打破了行業壁壘,眾聲喧嘩之中更檢驗著專業聲音的成色與音量,專業性追求不會過時。事實上,高質量的自媒體在一定意義上已經推動了內容專業化水漲船高,全社會對媒體專業性的需求更為強烈,主流媒體只有不斷努力提高自身專業水準才能脫穎而出。
此次疫情阻擊戰是一塊試金石。在國際社會面前,疫情是否公開透明,媒體對疫情的報道監督是否得當,考驗著政府部門的責任擔當,檢驗著主流媒體的專業價值,同時也是用實際行動擊破外部偏見和陰謀的重要契機。無論傳媒業如何變化,它的社會環境監測、輿論監督、社會整合、文化傳承等公共性職能都會一直存在并不斷升級,這些社會職責的履行也必須以專業性為支撐。主流媒體以不斷提高專業化為己任,是打造國際一流主流媒體的重要基礎。
(二)專業人才成就一流內容
養兵千日,用兵一時。在重大突發事件中反應迅速、挖掘深入、鞭辟入里的往往是那些富有經驗的記者。此次疫情報道中,我們也看到了專業記者在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報道中具有的無與倫比的價值?!敦斀洝冯s志雖然于1月30日才開始派出兩位記者前往武漢,但在2月1日晚間便發出了反響強烈的深度報道《統計數字之外的人:他們死于“普通肺炎”?》,這一報道的全網閱讀量至少以億次計。第二天,湖北省省長王曉東在督辦救治工作時強調:“檢測機構要立軍令狀,兩天內消化檢測存量?!笨梢哉f,這兩位長期關注醫療健康領域的專業記者用這一篇及時、專業的報道很大程度上推動了湖北病人監測的效率,不虛此行,不辱使命。
移動互聯網時代每個人都有“麥克風”,但我國主流媒體依然聚匯了大量的精兵強將,能人輩出,他們在關鍵時刻能夠承擔重任,迎難而上。在主流輿論場中,專業人才和一流內容是引導社會輿淪、搶占輿論場話語權的主要力量,發揮著意見領袖的作用。疫情發生以來,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新華社和《人民日報》等主流媒體充分調動媒體人才資源力量,每日播發要聞和評論,充分解讀國家政策,是人們獲取信息的主要窗口,也是全體民眾堅定信心、抗擊疫情的精神支柱。
(三)加強行業合作,聚合媒體“新能源”
自媒體的蓬勃發展,似乎稀釋了主流媒體的聲量,但是自媒體也從另一個方向上為主流媒體提高專業化水平提供了助力。此次疫情中,“丁香醫生”作為醫學專業科普類的自媒體,與主流媒體合作生產了大量優質專業內容,其數據呈現和辟謠類科普文章在社會上引起強烈反響?!盎匦吾槨卑l表文章《關于新冠肺炎的一切》,通過專業、理性、邏輯清晰的內容和數據,用淺顯易懂的畫畫擊退了在復雜輿論環境中的大量謠言雜音。一方面,主流媒體聲量大、公信力強、覆蓋面廣、站位高,但也存在著一定的局限性。一些科學的或情緒的、個性的或碎片的內容,恰恰是自媒體能夠進行補位的方向。專業水準高的主流媒體能夠通過對海量自媒體信息的篩選、判斷、解讀,形成良好的反饋共振,增益自身的成色,放大自身音量。另一方面,從傳播和運營來說,自媒體的用戶行為、社群活動等都可能成為傳播“新能源”,為主流媒體拓展資源,積聚能量。
因此,主流媒體應正視與自媒體的合作,不僅是技術上的應用,更應擇優考慮全方位合作,將人才、內容、技術、渠道等優勢資源利用起來,激活更多的傳播節點,實現主流媒體的擴音效果,為主流媒體的專業化生產帶來新活力,在傳播中迸發新能量。
(四)加強國際協作,消融傳播邊界
當前,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已經成為全世界關注的話題,主流媒體應積極開展對外宣傳報道,搭建起中國和世界溝通的橋梁,爭取國際傳播話語權,消除國際社會的誤解、偏見和隔閡。
疫情發生以來,中國政府迅速邀請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來我國參與防控工作和實地考察,用實際行動展現中國政府的公開、透明、負責任的態度,積極回應國際各方關切,加強國際合作。1月31日,世界衛生組織總干事對我國政府發現疫情、隔離病毒、測序基因組并和全世界分享的速度與透明度給予的高度評價,是一次成功地通過國際傳播渠道分享中國經驗、展現負責任大國形象的優秀案例。
四、結語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我國主流媒體已經積累了眾多的新聞資源,采寫了大量深度報道,發表了不少擲地有聲的新聞評論文章,一些報道被國際多家媒體轉發和引用,還有多家境外媒體連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記者,這是我國主流媒體在國際傳播平臺站穩腳跟的重要資源。在這次全世界共同面對的疫情中,我國主流媒體積極介入,充分利用本土新聞資源優勢,以專業、優秀的報道,打開一扇通向世界的新聞窗口,主動與國外新聞媒體開展合作,掌握國際傳播話語權。面對國際上一些不理解、不友好的聲音時,主流媒體更應該以專業姿態迎難而上,理性、客觀、真誠地分享中國經驗、傳播中國聲音,真正打造國際一流新型主流媒體。
參考文獻
1.王茂華:《總臺戰疫情報道彰顯主流媒體責任擔當》,《中國廣播》,2020年第2期。
2.彭蘭:《無邊界時代的專業性重塑》,《現代傳播》,2018年第5期。
3.沈正賦:《突發公共事件的危機管理、輿情應對和共情傳播——基于新冠肺炎疫情的檢視與思考》,《對外傳播》,2020年第2期。
4.孟偉:《對加強廣電主流媒體傳播力的九點辨析》,《中國廣播》,2019年第2期。
5.哈艷秋、齊亞寧:《試論中國主流媒體重大事件報道的國家形象傳播策略》,《中國廣播》,2017年第2期。
(作者單位:國家廣播電視總局監管中心)
(本文編輯:聶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