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梓琪 劉玥彤 林志翔
摘 要:當前傳統的以追求藝術效果和以社區配套存在的景觀設計,已經不能滿足未來居住的需求。智慧化是未來社會發展方向,生態智慧型社區的建設需要將以人為本作為核心方向,融合理論,踐行到居住社區。文章通過對淮安市生態智慧社區的規劃,將理論與實踐結合,為社區人民提供科技便利,同時宣揚當地文化,打造綠色、生態可持續的生活環境,讓人們擁有更加便利的生活環境,感受生活的樂趣。
關鍵詞:社區;智慧社區;景觀設計;大運河
基金項目:本文系淮陰師范學院2019年大學生創新訓練計劃項目資助(201908002XJ)。
一、設計背景
(一)社會背景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科技的發展,人們不僅要求滿足基本需求,更多的人希望自己生活的環境更便捷、舒適、安全。正因這些需求,智能成為一種新的生活方式,人們對于它的向往正如當年智能手機的普及。各行各業都開始注重大眾需求,為人們的生活創造便利。
由于科技的發展,城市變得越來越工業化,綠色、生態這樣的詞語也更多地出現在大眾面前,成為國家最為關注的問題之一。在社會快速飛躍式的發展的過程中,文化仿佛慢慢被忽略,人們在現代社會更加追求西式的各種事物。對此,在景觀設計中我們應注重“智能普及”“生態發展”“文化重拾”,打造讓人們感到便捷、舒適、安全的環境。
(二)地域背景
結合“智能普及”“生態發展”“文化重拾”這三個方面來看,淮安市是“運河之都”,作為經濟發展相對較慢、生態環境問題并未高度重視、文化古韻逐漸落寞的三線城市,極具代表性。淮安市在近年的經濟發展中意識到問題,開始找自己的發展道路,對智能生活的需求也逐漸變高。生態方面,淮安市內水系豐富,生態基礎極佳。其文化也為人所知,具有京杭大運河、南船北馬的典故、盛享美譽的淮揚菜等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二、規劃依據
在上述分析研究的基礎上,將智能、生態、文化三者結合起來,為滿足當代人口不斷變化的需要,提出了生態友好社區建設。這些社區是在某些領域相互依存的社區,具有某種互動和共同的文化。建設智能社區的重點是精細管理、人性化服務、信息工具和合理舒適的便利,以智能景觀設計為切入點,以滿足社區家庭的需求為出發點,為家庭提供公共服務,使居民能夠感受和體驗智能生活的好處,享受智能的生活狀態,努力建設一種新型的、有活力的現代智能社區,使社區生活環境更加美好,社區生活更加和諧,幸福指數更高。
(一)智慧社區下的生活便利
社區環境中的配套基礎設施自然也算景觀環境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除了滿足基本的功能需求外還要注重用戶體驗和實際需要。例如,出入門禁:刷臉、刷卡、密碼等多種開門方式并行,解決社區開門方式單一問題。人員流動管理:解決社區出租屋多、人員流動性高,基礎設施差,服務群眾能力弱等問題,為社區提供電子化人員管理。政務到家:通過居民自主的方式,在單元樓下即可實現快捷信息獲取,并可通過同一設備刷臉進門。健康養老:在智慧社區內,為老人提供緊急救助場景功能,它能夠隨時確認老人的移動位置,一旦發生緊急情況,一鍵報警,聯動周邊監控攝像頭調出現場圖像,并在第一時間安排服務人員到達現場實施援助。
用科技改變生活,用智能溫暖世界。智慧社區可以通過計算機科技的設計打造擁有智慧服務、生態應用等功能的智慧化生活環境,為住戶打造最幸福便利的智慧社區。
(二)智慧社區下的文化便利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文化建設已經成為社區建設發展的必然趨勢。而在智慧社區的背景下,運河文化借助互聯網優勢得以再現:在社區邊運河段大致還原當時漕運的模式、引運河水入社區,恢復種蒲菜、養魚苗的經濟模式,讓運河重新恢復價值;設立專屬社區App,打開App人們便可了解到當地特色文化,如淮揚菜制作方法、淮劇點播交流等等。這既是對自身文化及精神的豐富,也是對當地文化的發揚和傳承。將地域文化注入社區不僅能為當地環境注入活力,還能賦予設計更豐富的內涵,傳承以運河為中心的區域文化,在社區環境中實現“景社共融”。
(三)智慧社區下的生態便利
科學智能的社區景觀規劃設計不能脫離生態設計。生態設計不僅關注人在環境中的價值,而且關注自然的價值,它著眼于人與自然之間的生態平衡。而對自然資源的回收利用就巧妙地平衡了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具體體現在:對于飼養魚苗的廢水可回收利用用于綠地灌溉等;Wi-Fi全面覆蓋;科技融入社區,打開屏幕投影,將手機圖案投射到空白區域便可出現3D立體畫像,解決傳統景觀的形式單一問題,加深人與景的互動;觸感變色,在智慧社區,小品可因人的觸摸而變色,促進人與自然的交流;踩踏發聲,兒童活動區道路采用特殊材質,根據踩踏輕重可以發出不同的聲音,讓園路變得更有趣味。
社區生活是一個整體,戶外空間同樣是體現歸家感的重要部分。這就對現代景觀設計提出了新的要求,通過景觀獨有的藝術表達和空間解讀,分析、甄選、整合、開發、重組智能硬件,使之融入于社區之中,無形中提升了居民生活品質,改善了居民生活方式。毫無疑問,未來景觀將不僅停留在景觀功能上,還要為更多的日常行為提供解決方案。
三、智慧社區建設
(一)社區智能建設
在進行社區景觀設計時,應將運河淮安段的景觀特色與科技智能相融合。首先,在構建大運河淮安段生態智慧型社區時,親水場地應將水資源利用起來,營造出親水賞水的景觀。在營造景觀節點的同時,結合感知技術,制造出具有特色的親水景觀。
其次,在展示運河淮安段文化特色時,可采用高科技手段,實現場景的“一處多景”,展現運河文化發展的歷史過程。例如,在社區內設置展示文化墻,展示淮安的運河文化發展歷史,同時注意提取運河淮安段歷史文化元素、設計出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景觀節點,讓居民參與到淮安非遺文化傳承中去,以增強居民對自身及文化的認同感。
考慮到適用人群的特殊性,在設計規劃道路與園林建筑時可提出以下建議:第一,設置園區與停車區之間的風雨走廊(可采用感應收納式,遇到惡劣天氣,增加保護措施)。第二,充分做到無障礙設計,設置欄桿、扶手等輔助行走的措施,或者采用感應技術,老年人行走時,臺階自行切換成緩坡。第三,從不同人群的角度出發,運用信息化技術進行道路指示牌、健身器械、園林照明、安全扶手等的設計,讓新興技術服務居民生活,達到技術與藝術、技術與生態、技術與文化的融合,讓科技的美、景觀的美服務生活環境。
(二)社區文化建設
在進行社區景觀設計時,應體現運河淮安段的文化特色。首先,在構建大運河淮安段生態智慧型社區時,應緊扣運河文化的內涵和主題,設計出能夠彰顯運河文化的景觀節點。例如,從漕運文化中選取漕船制作這一場景進行藝術化處理,模擬還原過去人們制作漕船的場景,并將之運用到景觀節點設計中。一方面,創造出別出心裁的景觀節點,另一方面,彰顯出運河淮安段漕運文化,加深人們對淮安運河文化的印象。
其次,在社區建設中設置運河非遺傳承點和文化交流場所,強調對非遺文化的傳承。以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的特色為核心進行設計。例如,考慮設置居民演出木偶與皮影等的場地、各種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習場地及制作皮影等。
最后,在社區周邊設施中融入以淮揚菜為特色的社區文化建設,以“食”的影響,增加社區濃郁的生活氣息,同時帶動當地經濟發展。例如,在運河淮安帶及社區周邊設置一條以“淮揚菜”為主要菜系的美食街,通過美食日漸增強居民對淮安文化的認同感。在社區景觀設計中將運河淮安段的歷史文化、非遺文化、美食文化考慮進去,對于全方位打造一個極具淮安地域文化特色的社區具有重要意義,有利于實現景觀設計的傳承與發展。
(三)社區生態建設
在進行社區景觀設計時,應保護運河淮安段的生態環境。首先,在構建大運河淮安段生態智慧型社區時,要因地制宜,充分考慮其地方性因素,做到藝術、技術與生態的結合,并且要充分保護當地資源,基于當地氣候、環境、水文、植物等要素,進行景觀設計。一方面,在實施過程中避免因自然條件的問題引起不必要的資源浪費,另一方面,體現當地特色,增強居民的歸屬感。
其次,在對社區進行設計改造的過程中可考慮節約資源與可持續發展,避免資源的浪費,以綠色設計為原則加大對當地環境的保護。例如,中國美術學院象山校區的建筑,在改造新型建筑的時候采取當地改造前的廢棄材料,提升資源利用率,實現“再利用”的設計原則。并且在設計中還可以利用風、水、太陽能等可再生新能源,形成良性資源利用機制,實現“資源再生”的設計原則。
對生態設計的重視是20世紀以來人們對生活水平的一個更高的追求。在生態設計過程中,要充分考慮環境效益和人與自然的生態平衡關系,以一種更負責的態度創造新的作品,用更加科學合理的理念,使人與環境更加和諧。
四、結語
就當今發展狀況來看,智慧型社區的建設是第四次工業革命浪潮下的必然結果,生態智慧型社區更是未來設計的發展方向。居民在追求更好的生活品質,智能化的社區,讓管理人員工作更加便捷,全面的監控、智能門禁保障社區安全;生態化的社區,讓人們更加貼近自然,感受綠色生活的健康快樂,促進綠色可持續發展;人文化的社區,讓當地居民更深入地了解當地文化,促進文化的繼承與弘揚。希望此理念能在之后的設計中解決社會發展中的問題,實現 “智能普及”“生態發展”“文化重拾”,讓人們擁有更加舒適、便捷、安全、健康的生活環境。
參考文獻:
[1]趙雨農,唐藝.智慧化社區設計探討[J].智能建筑電氣技術,2019(1).
[2]顧茹彬.景觀何止景觀:CDI棲地國際漫談社區智能景觀[J].園林,2015(10).
[3]高凡.智慧社區建設不能回避的四大要素[J].智慧建筑與智慧城市,2019(3).
[4]馬嘉卉,湯巧香.居家式老年社區戶外景觀設計研究[J].天津城建大學學報,2018(5).
[5]李想.淮安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優勢、不足及對策研究[J].淮陰工學院學報,2018(4).
[6]張晶.設計簡史[M].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05.
作者單位:
淮陰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