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芳



我一輩子都不會忘記這段艱難的時光。
臨時決定的直播
2020年1月23日上午5點40分,早班的鬧鐘準時響起,朦朧中拿起手機便看到滿屏的推送:10時起,武漢全市城市公交、地鐵、輪渡、長途客運暫停運營,無特殊原因,市民不要離開武漢,機場、火車站等離漢通道暫時關閉。武漢市疫情防控指揮部三小時前發(fā)布的這條公告讓人困意全無,盡管在前一天我們已經做好了春節(jié)期間打硬仗的準備,也多次開會對疫情報道做了應急部署,但是,這條短短的公告讓人瞬間感受到了壓迫感和緊張,形勢異常嚴峻。
值班宿舍在廣電大樓第5層。我趕緊穿好衣服,顧不上洗臉就來到樓下的編輯中心。我們的節(jié)目叫《焦點時刻》,每天7點半至9點直播,每期90分鐘,是湖北廣播電視臺所有廣播節(jié)目中唯一的一檔中國新聞名專欄。“今天的節(jié)目要打破常規(guī)編排,做特別節(jié)目。一開始就要發(fā)布這條重要信息。”我把想法跟當班編輯做了簡單溝通,坐下來開始構思節(jié)目如何開場。這么重要的時刻,消息播報必不可少,但更重要的是做好解讀和疏導。新中國成立以來,從沒有一個城市做出過這樣的舉措!正逢春運返鄉(xiāng)高峰,打算出城的人和留在城里的人聽到消息后會有什么反應?
距離節(jié)目直播還有一個半小時,聯(lián)系防控指揮部,找人進行權威解讀?不可能。翻遍剛剛刊發(fā)的本地報紙,也沒有更多的相關內容。這個時候,一些社交自媒體上傳開了:“武漢要封城了!”網友的留言彌漫著恐慌情緒,令人不安。
說什么呢?新聞報道最大的力量就是說真相!而且應該在說出真相的同時講出道理——“可想而知,一座特大城市做出如此舉措,這是一個多么艱難的決定。這是為了全國疫情防控的大局,是對全國人民負責、對武漢人民負責!”明白了道理,話語中帶著真情——“這是武漢人民做出的犧牲,盡管十分艱難,但請大家務必理解并配合。”我反復在節(jié)目中解釋:“切斷離漢通道,不等同于‘封城,不等于武漢會成為孤島,會有更多的力量和我們在一起共克時艱!”
直播中,我抽空給頻率總監(jiān)發(fā)了條短信:“10點很重要,申請繼續(xù)直播。”總監(jiān)給我回了六個字:“下節(jié)目見面說。”9點下了直播后,我到編輯中心,發(fā)現(xiàn)大家已經開始行動,分管領導充當導播,正在安排各路記者就近去現(xiàn)場,火車站、地鐵站、機場、超市、社區(qū)……那一刻的武漢是什么樣的,大家都想知道。節(jié)目主編看到我,急匆匆丟下一句話:“9點45分開始,沒有稿子,自己想想怎么串場。”半小時內,我和搭檔楊康做好了特別直播的版頭,就這樣又走進了直播間。
“此時此刻,唯有眾志成城、萬眾一心,才能攜手共度難關。湖北之聲應急直播關注這一歷史時刻對全城的影響。非常時期,我們與你在一起。”這是那天節(jié)目我的開場白。
當天,3個小時的節(jié)目直播成了很多人點贊的應急直播樣本,也讓湖北之聲成為了第一家直擊武漢“封城”的媒體,持續(xù)至今的抗疫應急直播就此正式拉開序幕。
節(jié)目中的淚水
一個月后,在中央政治局會議為這一階段疫情防控工作定調后,2月23日10點,我又主持了一場難忘的直播。這場名為《八方馳援攜手戰(zhàn)“疫”》的196分鐘大直播在湖北廣播電視臺的十套廣播頻率同步播出,包括上海“阿基米德FM”、江蘇“荔枝新聞”、四川“熊貓聽聽”、廣東“粵聽FM”、吉林“沐耳FM”在內的全國14家省市廣播電視臺的17個客戶端同步視頻直播。直播分為四個章節(jié),全景呈現(xiàn)全國一盤棋、各方勠力同心、堅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zhàn)的積極行動。
其中,《八方馳援萬眾一心》章節(jié)通過連線外省臺記者介紹“一省包一市”馳援湖北的做法和成效,也特別用一些篇目致敬這些最美“逆行者”。這段時間,湖北之聲推出音頻專欄《戰(zhàn)“疫”家書》,主持人錄制了很多一線醫(yī)護人員的家書,展現(xiàn)了白衣天使舍小家為大家的奉獻和付出。我們特別選取了國家醫(yī)療隊文力醫(yī)生寫給父母的、遼寧援鄂醫(yī)療隊隊員楊婷寫給兩個兒子的、重慶援鄂醫(yī)療隊隊員彭靖堯寫給同為醫(yī)生的妻子王亞的、湖南醫(yī)生曹曉英寫給兒子的4封家書在直播中進行了呈現(xiàn),還講述了殉職的武昌醫(yī)院院長劉智明的故事。錄制的兩個短片非常感人,我們還特別選取了汪峰演唱的歌曲《直到永遠》來送別劉智明院長。
突然間襲來的危險/還來不及完成春天的心愿/在牽掛中離散/只有愛的樂章告慰思念的感情/別害怕/我就在你身邊/心在一起/愛會讓我們勇敢……
當我在直播中說完這段話,看到坐在旁邊的嘉賓——浙江援漢醫(yī)療隊的李立斌主任淚花閃現(xiàn)。“李主任,您想說點什么嗎?”我把話送過去,李主任已經泣不成聲。他說:“我2003年也曾戰(zhàn)斗在‘非典一線,見慣了生死,但是這一次看到同事累倒,看到同胞離去,寫周記時忍不住放聲大哭。只有身臨其境,才會有這種感受……”硬漢醫(yī)生動情的分享也讓我在直播中落淚,我想起了疫情發(fā)生以來自己的第一次痛哭。那是大年初二下班回家,經過二七長江大橋時看到空蕩蕩的大橋、空蕩蕩的城市,只有一位老大爺拎著一只袋子在孤零零地往前走,那是一種茫然無助的痛啊。疫情之初,作為這個城市的一分子,我也曾無助、恐慌,但看到一支又一支馳援隊伍“逆行”而來,我們看到了希望,樹立起了信心。我這個從心底發(fā)出的感慨引發(fā)了很多人的共鳴,幾千條留言、數(shù)萬個點贊瞬間涌入,將直播推向了高潮。
直播結束,我心緒難平,于是又從3個多小時的節(jié)目視頻中找出了李立斌主任落淚的3分鐘,加上字幕,沒有做任何包裝,配了短短幾句話,在湖北之聲微博、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發(fā)布,沒想到一下子成為全網傳播的“爆款”。《人民日報》、新華社、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工人日報》、浙江廣電集團等100多家主流媒體新媒體平臺轉載、轉發(fā),全網一天閱讀量累計過2億次,幾萬條留言致敬醫(yī)護人員:“主任不哭,謝謝你們負重前行!”“謝謝你們,無以言表,只有認真宅,認真防護。”“我真的很能理解武漢人所承受的一切,你們是無愧的勇者!”……
翻看這一條條留言,我更加懂得我們所做的事情的意義,它展現(xiàn)了真善美,凝聚了奮力向前的勇氣和人心向善的力量。
更多的感動
2月中旬起,社區(qū)層面的問題逐漸顯現(xiàn)。如何從社區(qū)這個小窗口透視整個防控工作的大局?我和同事向秀主動請纓,來到武漢武昌區(qū)中華路街道社區(qū)蹲點采訪。這個位于司門口商圈的老舊社區(qū)共有一萬多人,坐落在黃鶴樓腳下,與著名的小吃一條街——戶部巷只有一街之隔,社區(qū)基礎條件差,沒有物業(yè)公司,老年人口居多,這樣的小區(qū)要實現(xiàn)“更嚴封閉、應收盡收”,工作難度很大。
蹲點第一天是2月15日,風雪交加,這一天也是社區(qū)落實武漢“更嚴封閉”管理的第一天。我們跟著社區(qū)干部巡查卡口,在戶部巷口的露天大風口值守,才過了一會兒,防水羽絨服就直淌水,站著1分鐘不動,鞋底就會被冰雪凝固住。中午時分,我的鞋子已經進水,雙腳完全濕透,但值守卡口的同志一守就是8個小時,其中一位是武昌區(qū)法院的司法警察,90后的小伙子雙手被凍得紅腫,臨別時,我們互留微信,他拿著手機的雙手哆嗦著劃了好幾遍才解開手機。
那10多天,我們和網格員一起爬樓入戶拉網排查,耐心接聽居民電話,幫社區(qū)分發(fā)團購的蔬菜。胭脂山花園一位業(yè)主委員會主任主動站出來分解社區(qū)負擔,幫居民團購蔬菜。采訪他那天太陽很大,他穿著一件自制的一次性雨衣防護服,滿頭大汗。我們把不多的防護服和口罩送給了他。
其實,在抗擊疫情的第一線還有無數(shù)這樣的平民英雄,他們來自各行各業(yè),他們用自己的切實作為,為武漢這座英雄城市加上了最生動的注腳。
身處一線的很多記者也是舍小家為大家。我的同事向秀負責記者采訪調度,她的兒子正處于小升初的關鍵時刻。疫情發(fā)生后,她分身乏術,只好把孩子送到爺爺奶奶家。她家中的老父親身體不好、常年哮喘,她擔心自己會把病毒帶回去,于是,她在家時都獨自一人躲在房里,避免和家人接觸。我的母親去年才動過一次大手術,正處于恢復期,我出來采訪,她就得替我照顧家庭和孩子,但感動的是,我們的家人們沒有說過一個不字,因為他們知道,這是記者的職責所在。
2008年汶川地震,我在武漢做節(jié)目,傷痛的畫面只在電視上看過;2016年湖北大汛,雖也曾親臨現(xiàn)場,但那時的困難和現(xiàn)在不可比。如今身處疫情中心,作為一名新聞工作者,我們對這個國家的堅韌和頑強體會更深,對億萬人民的團結和奉獻更有感觸。職業(yè)生涯中能親歷并記錄這樣的奮斗和感動,值得用一生去銘記。
(作者單位:湖北廣播電視臺湖北之聲)
(本文編輯:饒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