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城市生態學理論是一種以生態學為基礎的學科,廣泛結合城市學、城市地理學、人文生態學等各項學科而形成的一種交叉學科理論。城市生態學理論為解決當前城市問題及城市未來發展規劃的新思路、新方向、新途徑提供重要理論依據。城市公共設施規劃是城市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直接關系到城市規劃的合理性,對城市居民生活質量有重要影響。文章對城市生態學一般性原則以及城市公共設施規劃設計功能類別進行了闡述,分析了在城市生態學理論下,城市公共設施規劃設計的具體要求。
關鍵詞:公共設施;規劃設計;城市生態學
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同時,時代發展使人們的思想觀念逐漸發生轉變,在現代城市建設中,人們不再只注重新城區的盲目擴張,而是更多地將關注點放在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城市生態環境維護以及城市人文氛圍營造方面。生態和諧城市成為現代城市化建設的主要方向,便捷的交通方式、智能的生活設施、周到的城市服務、舒適的生活環境成為城市居民的追求。在城市生態學理論指導下,從城市系統整體出發,合理規劃設計城市公共設施,突破城市公共設施規劃設計的局限性,為其發展提供新方向。
一、城市生態學一般性原則
(一)系統性原則
城市生態學理論將城市看做一個自然、經濟、社會整體復合的人工生態系統。因此,城市生態學理論下的城市規劃需要遵循系統性原則,以城市為單位,將人與城市環境作為一個整體,研究其與外部系統以及內部各部分組成之間的關系。同時,城市生態學中的系統性是相對而言的。從目標物體整體來看,可以將其作為一個整體系統;從目標物體內部結構來看,可以將各結構作為不同的系統。
(二)多元化原則
城市生態系統需要通過結構和功能的多元化來維護城市發展的穩定性。城市生態系統多元化設計中,多樣性的城市產業結構、復合型的城市功能、多層次性的城市物質能量等,都是保證整體系統穩定發展的重要基礎。
(三)聯系性原則
在城市生態學中,城市環境與人、城市中的人與人等各個主體之間緊密聯系。因此,在城市生態學中,聯系性原則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原則。在城市生態系統結構中,自然、經濟、社會各個子系統與整體城市系統之間的相互關系與相互作用是聯系性原則的主要表現形式,同時各個系統之間進行物質、能量、信息的交互主要通過聯系性來實現。
(四)動態和諧原則
城市生態學理論下,城市發展的最終目的是形成一個生態、和諧、適合人類聚居的高效的城市環境。因此,城市生態學的動態和諧原則是一項目標性原則。在城市規劃設計中遵循動態和諧原則,需要將城市生態系統的發展作為整體規劃設計目標,根據實際情況,協調城市各個子系統之間的關系,使其形成相互支持、相互作用、協同合作的共贏關系,最終達到動態和諧狀態,實現城市生態系統的整體功能最優化。
(五)可持續原則
對于動態和諧原則來說,可持續原則是其更高級的形式,若動態和諧原則是一項現狀目標,那么可持續原則就是一項長期發展目標。在城市生態系統中遵循可持續原則,要求各個子系統在規劃設計以及發展過程中,要以城市環境自身承載能力為前提,在其范圍內實現最大發展,這樣才能保證城市生態系統實現正向演替。可持續原則以上述四個原則的前提條件,在城市生態系統中,只有基于可持續原則進行的系統規劃設計和發展才是有意義的。
二、城市公共設施的功能分類
城市公共設施是城市內具有公共性質的、服務于所有城市居民的、為滿足某種需求而建立的組織、機構、建筑等。城市公共設施主要是由政府提供,其包含范圍廣泛,功能多樣,數量繁多。根據城市公共設施功能進行分類,可以分為信息類、衛生類、照明類、娛樂服務類、交通類、安全類、藝術景觀類等七大類。
第一,公共信息類設施,包括環境信息、商業信息以及交通信息等信息設施,主要是為人們提供城市咨詢服務以及其他各種信息服務的公共設施。公共信息類設施為人們提供重要的城市輔助、引導等。第二,公共衛生類設施,主要是滿足人們對公共空間內衛生方面的需求以及維護城市公共環境整潔的相關設施,包括公共衛生間、城市垃圾箱等。第三,公共照明類設施,主要是為城市提供照明服務的各項設施,同時還包括在特定環境下,具有氣氛烘托或者景觀制造作用的照明設施。具體來說,根據不同功能,可以分為交通照明和景觀照明兩類。第四,娛樂服務類設施,即具有各種娛樂功能,能夠為人們提供娛樂服務的各種設施。根據不同功能,可以分為休憩類、運動健身類、娛樂類、商業服務類等四大類設施。第五,公共交通類設施,其包含范圍較為廣泛,能夠為人們的日常出行服務的所有公共設施都可以稱為公共交通類設施。因此,公共信息類設施中的交通信息設施、公共照明類設施中的交通照明設施等,共同屬于公共交通類設施。第六,公共安全類設施,指為保障人們在公共空間進行活動時的安全性而設置的各項設施,從安全性保障方面來說,部分交通類設施同樣具有保障人們安全的功能,也可以當作安全類設施。第七,藝術景觀類設施,指能夠使人們精神愉悅的各項公共設施,一般來說,城市藝術景觀類設施不具備較強的功能性,是一個城市文化內涵以及文明程度的外在表現,因此同樣是城市公共設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三、城市生態學理論下城市公共設施規劃設計要求
(一)從整體出發進行城市公共設施規劃設計
首先,在城市公共設施規劃設計中保證結構造型的整體性。從城市公共設施的立體性出發,可以分為空中、地面、地下三個基面。不同基面結構設計要求是不同的。位于空中的公共基礎設施主要考慮安全性,增強其對外力的抵抗作用,增加其強度彈性空間,保證其結構穩定,提高其正常使用的牢固性與穩定性;位于地面的公共設施需要考慮與空中以及地下公共設施的銜接性,從而保證結構整體具有連貫性;位于地下的公共設施設計則需要充分考慮采光、通風等問題。同時,城市公共設施設計整體造型應當與城市地域及文化特征相適應,充分考慮公共設施結構的耐受度,并且綜合公共設施的使用頻次、使用壽命進行設計,各個基面的結構造型要與結構整體風格相融合。
其次,根據城市公共設施的不同功能,對其整體功能排布和展現進行合理規劃設計。從城市公共設施整體立體化角度來看,不同基面公共設施的功能需求不同,為保證整體功能分布的合理性,在設計中需要考慮橫向和縱向兩方面的統一性、連貫性。同時,根據城市地域文化差異,考慮城市人群結構,保證整體功能設計與實際需求相符。
最后,在城市公共設施規劃設計中,要從整體空間布局角度出發,根據城市人流流向、車流流向、密集程度、停留點等進行設施規劃設計,尤其在人流或車流集中匯聚處,需要考慮空間布局的最大使用限度,做好聚集與疏散設計,滿足群體需求。同時,空間布局應當考慮開放性和空間可達性,避免出現設施閑置情況,造成資源浪費。
(二)滿足城市公共設施的多樣性需求
城市公共設施設計中,為滿足其多樣性需求,應當實現公共設施規劃設計的多變性。在設施結構造型設計中,公共設施應當具有可調節性,根據不同情境下人們的使用需求,變換調節結構造型。在設施功能構成設計中,可以通過公共設施的組合與排列實現功能的多樣化,滿足不同人群的需求。同時,也可以通過多個公共設施的相互配合,滿足人們對設施的多功能需求。在空間布局設計中,主要根據公共設施不同空間位置和功能區別以及公共設施使用對象與使用需求的不同,進行公共設施的功能設置以及排列組合,使其滿足人群的多樣性需求。
(三)增強城市公共設施的人性化設計
根據公共設施的不同使用狀態,其人性化設計的要求也不同。在公共設施的靜止狀態下,即處于非使用狀態時,公共設施應當具有更強的穩定性和持久性,并且能夠與城市環境相融合;在使用狀態,需要保證其操作及功能滿足人們的使用需求。從操作上看,公共設施設計應當與人們的使用習慣以及日常行為習慣相適應,最大限度地提高設施的便捷性和可操作性;同時,需要充分考慮公共設施在使用過程中可能發生的突發情況,增加預留性設計,保證人們在使用過程中,不論面對人為因素還是自然因素,都具有較強的安全性,避免其直接或間接對人群或環境造成二次傷害。
(四)堅持城市公共設施設計的環保性
城市公共設施設計的環保性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第一,公共設施材料的可循環利用,盡可能選擇環保無公害材料,具有可循環利用性或者能夠自行降解,不會對城市生態環境造成損害;第二,盡可能延長公共設施的使用壽命,增強其功能的持續升級和更新特性,最大限度地避免公共設施更新升級中的大范圍替換,從而減少資源浪費;第三,加強對清潔能源的有效利用;第四,堅持可持續理念的傳播,使公共設施的設計者和使用者都具有可持續意識,形成可持續行為習慣,從而實現城市公共設施的可持續發展。
四、結語
城市公共設施是城市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現代城市化發展要求城市公共設施能夠滿足更加和諧的生態環境、更加便捷的交通方式、更加智能的生活設施、更加周到的城市服務以及更加舒適的生活方式的要求。基于此,充分利用城市生態學理論進行城市公共設施規劃設計,對于促使城市公共設施設計與城市發展相適應、進一步提高城市化發展水平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孫鈺,崔寅,馮延超.城市公共交通基礎設施的經濟、社會與環境效益協調發展評價[J].經濟與管理評論,2019(6).
[2]孟曉軍.低碳時代公共設施的設計路徑[J].包裝工程,2019(20).
[3]饒勝波,陶一菡,吳英豪.城市公園“友好型公共設施”研究及優化策略:以荊州市文湖公園為例[C]//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2019城市發展與規劃論文集.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9:7
[4]聶秋明.基于生態化景觀設計的城市公共設施規劃研究[J].中共山西省直機關黨校學報,2014(6).
[5]李文嘉,孔曉燕,顧津.基于城市風貌規劃的虹橋商務區公共設施設計[J].包裝工程,2014(20).
作者簡介:
胡凱,博士,武漢大學城市設計學院設計系講師。研究方向:城市景觀與公共設施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