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瀟予
摘 要:隨著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全域旅游已經成為旅游業發展的重要趨勢之一,在此宏觀背景下,全域旅游的提出為我國特色小鎮的發展指明了方向。從全域旅游的角度研究特色小鎮,可以有效發揮特色小鎮的文化旅游優勢,提高當地經濟水平。文章以山東省淄博市淄川區昆侖鎮特色小鎮為例,從全域旅游視角出發,研究分析了以此為典型的我國目前多數特色小鎮在建設之中出現的問題,并提出相關建議,以適應當前特色小鎮急速發展的緊迫形勢,服務當地經濟,以“旅游+”的理念帶動我國特色小鎮的聯動式發展。
關鍵詞:全域旅游;特色小鎮;昆侖鎮;“旅游+”
基金項目: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項目“藝術衍生品的時尚化開發”(2016CH00827)及山東大學青年學者未來計劃人才項目“時尚文化產業研究”(2018WLJH20)階段性成果。
旅游業是世界上公認的“朝陽產業”,它是目前世界上發展最快的第三產業之一,也是目前我國擴大內需、促進消費的重要戰略手段。在我國龐大的人口基數下,旅游業是我國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和旅游部統計數據顯示:2018年,我國旅游業收入占GDP總量的11.04%,國內旅游人次已超55億,全年旅游總收入達5.97萬億[1]。2016年,國家頒布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區”名單262家,“全域旅游”成為社會討論的重點話題,也成為旅游業關注與發展的焦點。2016年7月,住建部、國家發改委、財政部聯合發出《關于開展特色小鎮培育工作的通知》,提出到2020年在全國范圍內培育1000個左右特色小鎮[2],并于2016年10月公布了我國第一批特色小鎮的名單,共計127個。在國家政策與地方政策的助力下,各類特色小鎮如雨后春筍般不斷涌現,但快速建設的特色小鎮也面臨同質化、基礎設施配置不完善、欠缺創新機制等問題。然而,正是這些問題的出現,為全域旅游下特色小鎮的發展拓寬了思路,指明了新的發展方向。
本文初步探析了全域旅游的相關理念與內涵,并在此理念指導下,以山東省淄博市淄川區昆侖鎮特色小鎮為例,分析了以此為代表的特色小鎮當前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關建議,以適應當前特色小鎮急速發展的緊迫形勢。
一、全域旅游和特色小鎮概述
(一)全域旅游及其內涵
2015年8月,原國家旅游局局長李金早于全國旅游工作研討會中首次提出全面推動全域旅游發展的戰略部署。傳統旅游模式在區域旅游資源中都是獨立開發、利用的,而全域旅游更強調以區域內旅游業作為核心產業并與地方其他產業融合,對區域內旅游資源和有關產業結構進行調整和合理化配置,保證區域內旅游資源有機整合、產業融合發展[3]。最終通過旅游業帶動周邊產業發展、形成特色旅游產業群、確保全域一體化,實現該地區旅游業促進經濟發展的目標。
從比較的視野上來說,傳統的旅游業集中于旅游業的單向度發展,而全域旅游則是讓旅游業在發展過程中及時調動其他相關產業進行高效融合,使之產生聯動效應,從而推動產業集群的發展。如以旅游業帶動餐飲業、農業、服務業的發展等。全域旅游在通過旅游產品增加游客吸引力、擴大游客規模的同時,更立足于當地文化資源優勢,以優質的文化服務品質和沉浸式的旅游體驗實現不同產業之間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共同提升。
(二)特色小鎮與全域旅游的關聯
特色小鎮是獨立于市區,區別于行政區劃單位和產業園區,集旅游景區、消費產業集聚區、新型城鎮化發展區的特點于一體的新型城鎮化模式。它具有明確的產業定位,是依賴某一特定區域內其特色產業或特色環境打造的具有文化內涵、旅游特征和社區功能的綜合開發項目[4]。
特色小鎮與全域旅游具有深度的關聯。從其外延上來說,特色小鎮是全域旅游的一部分。但特色小鎮更注重以小鎮的文化特色、生態特色等當地的資源優勢為依托來帶動小鎮的產業化發展。即特色小鎮是全域旅游中更注重當地資源特色和產業發展的一種特殊類型。從其內涵上來講,特色小鎮與全域旅游具有內在的相同之處。對特色小鎮來說,旅游是其產業化發展的方式之一,而全域旅游需要特色小鎮作為旅游發展的重要載體。可見,“旅游”是連接特色小鎮與全域旅游的共同橋梁。
二、昆侖鎮特色小鎮發展概況
關于陶瓷,民間有句老話叫“南景德,北昆侖”,“景德”是位于江西的“瓷都”景德鎮,“昆侖”則指的是山東淄博的昆侖鎮。昆侖鎮的陶瓷發展歷史悠久,源于此地的魯青瓷是中國頂級文化瓷種之一,名列世界四大青瓷。2016年10月15日,昆侖鎮依托其濃郁的陶瓷文化,成功入選中國第一批特色小鎮。
作為首批國家級特色小鎮之一,昆侖鎮依托自身陶瓷文化,將非遺技術與文創園區結合,在昔日老瓷廠原址基礎上打造了1954陶瓷文化創意園。園區內部除了正常的陶瓷產品展銷,更加注重游客的交互體驗感。游客可以通過親自設計、燒制陶瓷,與陶瓷大師面對面交流從而進一步了解陶瓷文化。陶瓷博物館、各色小吃店、酒吧等門店的開張也為文創園帶來新鮮的活力。在陶瓷文創園旁邊,昆侖鎮還主持開辦了陶瓷學院,為陶瓷行業輸送專業人才,也在一定程度上為當地居民提供了學習、就業平臺。
作為國家級重點鎮、省級示范鎮、山東省政府確定的首批中心鎮和特色產業鎮,昆侖鎮立足自身優勢,加速產業轉型,目前,正按照“一山、一水、兩園、三路”的規劃打造獨具特色的陶瓷小鎮:依托昆侖山,打造以農家樂、采摘為主的休閑文化區;改造孝婦河,與文創園相連,打造陶瓷文化景觀長廊;經營好1954陶瓷文化創意園和陶瓷文化主題公園;打造鎮境內以張博路為主的三條道路路域陶瓷文化景觀帶[5]。
三、全域旅游視角下昆侖鎮建設存在的問題
2018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強調要“引導特色小鎮健康發展”,這足以表現出國家對特色小鎮建設的重視,另一方面也說明了特色小鎮在建設過程中要更加注重小鎮的規范化發展。但特色小鎮作為新熱點,如今正處于實踐走在理論前面的狀態,如何建設規范化的特色小鎮,大家都在“摸著石頭過河”。結合對昆侖鎮特色小鎮的實地考察與現今國內較成功的特色小鎮案例,筆者總結目前昆侖鎮建設方面存在的問題如下:
(一)行政區劃大,發展周期長
與南方其他特色小鎮不同,昆侖鎮在申報之初,就是以行政鎮為單位進行申報,因此,昆侖鎮兼具特色小鎮與常態小鎮的特點。一方面,作為特色小鎮,有獨特的陶瓷產業做支撐,另一方面,作為常態小鎮,有充足的人才儲備,發展基礎廣。但是從特色小鎮的規模來看,其他的特色小鎮多為小片區發展,占地面積控制在100~300公頃,而在常態小鎮基礎上發展而來的昆侖鎮特色小鎮占地面積有3205.04公頃,造成規劃區域大、全鎮范圍內進行規劃面臨阻力大、資金投入分散、運轉周期長等問題。
(二)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基礎較差
昆侖鎮特色小鎮由原來的行政鎮發展而來,目前鄉鎮規劃統籌也是以行政鎮為單位。近年來,雖然我國小城鎮建設已經取得了顯著的成就,水、電、交通等硬件設施配備完整,計算機、互聯網等新興設備也安裝到位,但城鎮的基礎設施條件和公共服務水平仍存在進步的空間,如污水、垃圾處理設施不完備,服務業水平發展不高等。作為行政鎮,昆侖鎮面臨這些問題時慢慢統籌,進一步提出改進方案無可厚非,但作為明確具備產業定位、文化內涵、旅游功能的特色小鎮,昆侖鎮解決衛生環境較差、缺少路面綠化、停車場較少、缺乏游客服務中心等問題,刻不容緩。
(三)特色小鎮定位不準,旅游與產業融合發展不足
作為特色小鎮,昆侖鎮的發展目前主要集中在1954陶瓷創意園及周邊地區,其余地區仍是鄉鎮風貌,造成了區域之間景觀與功能上的斷裂。文創園作為特色小鎮發展的一部分,允許重點發展,但也不能忽視了小鎮其他區域的發展。通過實地考察,在筆者看來,昆侖鎮特色小鎮更像是1954陶瓷文化創意園坐落在了昆侖鎮,然而單從文創園這一角度看,園區周邊設施配備不完善造成區域功能劃分不明確,最終出現了特色小鎮的特色不鮮明、文化產業園又創意不足的尷尬現象。
作為“制瓷”重鎮,昆侖鎮制瓷始于唐代,興于宋代,陶瓷發展歷史悠久。距今八千多年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磁村古瓷窯址、中國魯青瓷館、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陶瓷燒制技藝、山東省陶瓷工藝產業基地都在昆侖鎮[6],陶瓷文化深厚。再加上新落成的陶瓷文創園有不少游客體驗項目,可以實現在提升小鎮文化產業價值的同時讓來參觀的游客體驗獨特的瓷文化,增加小鎮旅游產業價值和城市文化附加值。昆侖鎮特色小鎮考慮到了文化產業與旅游的融合發展,但由于小鎮區劃面積較大,各方面建設面臨阻力,整改緩慢,導致基礎設施配套服務不盡完善,文化產業與旅游未能進行充分深度融合,產業的凝聚性和帶動性的作用目前未能在小鎮中體現。昆侖鎮游客游覽量還遠不及當地居民的數量,特色小鎮活力不強是昆侖鎮面臨的最大問題。此類問題,在我國其他特色小鎮中也較為普遍。
(四)特色小鎮知名度不高,缺乏核心競爭力
國家第一批特色小鎮名單公布至今已有三年,學術界關于特色小鎮的研究也還在繼續。翻閱相關書籍,找不到學者對于昆侖鎮特色小鎮的案例研究,檢索相關文章目前為止也不過33條。在淄博市當地,昆侖鎮也只是作為行政鎮被當地人熟知。從昆侖鎮現狀來看,配套設施的不完備,缺乏專業的商業運營及營銷手段,游客規模和旅游收入都有待提高。現如今特色小鎮的建設如火如荼,面對到2020年全國要培育1000個特色小鎮這樣競爭更激烈的未來市場,昆侖鎮特色小鎮如何提高自身市場競爭力,打造個性化品牌,提升自身知名度是目前最需要考慮的問題。
四、全域旅游視角下昆侖鎮特色小鎮的發展建議
特色小鎮是推動區域經濟轉型、促進鄉村振興的重要一環,是加快我國新型城鎮化建設的突破口。結合前文分析,為在全域旅游視角下推動以昆侖鎮為代表的特色小鎮的更好更快發展,提出以下建議:
(一)加強區域聯動,優化整體布局
昆侖鎮既作為特色小鎮,又作為行政鎮,規劃區域大,發展速度相對較慢已是既定事實,但換個角度來看這種全鎮“特色小鎮”不失為一種“特色”。因為占地面積大,各區域就能劃分更細致。“一山、一水、兩園、三路”緊密聯合,可以利用全域旅游的特點,將區域內所有旅游資源有效串聯,讓資源得到有效分配和利用。以陶瓷文化創意園為核心,向周邊輻射,與昆侖山上的休閑經濟區、孝婦河邊的景觀長廊、小鎮之中各色遺址等景區形成“共建、共營、共享”的合作發展模式,相互支撐,借助小鎮內景觀打造旅游品牌,再以旅游品牌全面提升小鎮的陶瓷產業及其特色城鎮化的發展。
(二)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公共服務系統
全域旅游要求為游客提供全方位的暢游體驗,這就需要通過區域內全行業全要素的整合來實現[7]。“社區功能”是特色小鎮一大核心元素,因此,良好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是特色小鎮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前提和保障。住建部等聯合發布的《特色小鎮培育通知》中就明確提到培育特色小鎮要具備便捷完善的設施服務。以昆侖鎮為代表的特色小鎮需要提高自身的交通設施、商業設施、醫療衛生及旅游服務等基礎設施,提高公共服務水平,改善人們的居住環境,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
(三)立足特色文化,借助產業優勢,促進旅游與文化產業的深度融合和并向發展
我國目前城市文化產業發展過程中的特色小鎮有一半以上側重打造特色產業。針對這類特色小鎮,全域旅游的發展也是著重于旅游與小鎮特色產業的融合。“旅游+”模式就是旅游與其他類型產業結合后衍生出的新的產業類型。如瑞士著名的達沃斯小鎮,就是通過“旅游+會議+滑雪”結合而來的成功案例。達沃斯小鎮有歐洲最大的高山滑雪場,有知名的溫泉。游客可以進行觀光、旅游、療養,同時達沃斯小鎮又是每年世界經濟論壇年會的召開地。
昆侖鎮特色小鎮依托獨特的陶瓷文化,又有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可以大力實施“旅游+陶瓷文化”融合發展戰略。如可以在小鎮內開展體驗制陶樂趣、了解陶藝歷史、開發陶藝文創等活動,最大程度延伸昆侖鎮特色小鎮陶瓷文化的相關旅游。這樣,通過旅游與產業的多效結合,一方面為特色小鎮的經濟發展開拓了多元化的發展方式,另一方面也為游客提供了更多個性化的選擇,切實體現了“以人為本,美麗宜居”的發展理念。當然,昆侖山上的農家樂休閑旅游也要同時發展,但在特色小鎮同質化嚴重的當前狀況下,分清主次,努力開發自身獨特的文化產業(即瓷文化)才是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