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紹健

奧迪e-tron像是一款習作,奧迪沒有很激進地在第一臺純電車型上做一種與未來溝通的形象與革新,保持著一家百年汽車老店的謹慎。我更愿意這樣理解,這臺e-tron仍是在傳統汽車的造車理念下,只不過更加模塊化地將一套電氣化的動力、傳動、控制界面及單元嵌入一臺傳統汽車的高級化平臺中,并將之以自家哲學系統地調校完善,即使能量核心單元已經不是傳統汽車,但e-tron仍舊維持在一種傳統的汽車格局中。
奧迪造電動汽車,勢必要造一臺高級化的電動汽車,在現有的平臺上,選取了旗艦級的MLB Evo平臺為基礎,定位亦是適應性廣的熱門中大型SUV框架,有電動的先天優勢并自然地展現高性能味道,這亦是現在流行也不容易出錯的定位策略。
所以第一次開這臺高級化的豪華電動車,與開奧迪豪華SUV并沒有太多的割裂感,這或許就是奧迪讓e-tron帶給駕駛者的傳統與未來之間的一種銜接。熟悉的科技感與精煉的奧迪風格,那種順滑精致細膩的行駛風味,讓e-tron即便是純電驅動的另一種系統,也讓人一上手就知道這是一臺奧迪。
性能表現★★★★
一般行駛動力充足,動態模式下雙電機運作,加速凌厲過程平順。
操控樂趣★★★★
電動車無聲無息的加速感較不易激起駕駛欲望,但氣壓懸掛加上聰明的quattro四驅,彎道操控非常犀利。
設備及做工★★★★☆
車架剛性一流,對外界噪音及電動機噪音隔絕良好,同時氣壓懸掛提供一流的行路質感。
安全性★★★★☆
在奧迪的傳統安全背書下、針對電器系統進行了更多安全設置。
平均得分
4.0

而電力更為靜肅、更具實效的高性能,反倒更加凸顯奧迪在行駛質素上的優良傳統。因此,它最終呈現的特性,正是全新的動力性格與自家現有的風格不謀而合。
某種意義上說,純電系統取替往復式汽缸的機械系統,對奧迪現有很注重的機械格調體驗,正是一種更為極致的進化。而以往奧迪工程師費盡心力完善且頗有心得的NVH工程,一下就在純電e-tron面前被秒了!
我理解奧迪首造純電動車,仍是首先按照自己熟悉的套路去搞。基于老牌大廠的積淀與審慎,奧迪先求電池系統與電能管理做到穩定與安全,再去針對純電的動力單元特性去完善所有的細節,每個細節上的重新設計,讓各個部件在能量消耗上毫不妥協之余,再順應這套系統,加諸一些自家純熟的風格調校。
奧迪的工程師還是很清醒與克制,并沒有一味追求高性能,而是將e-tron保持在一種不極端、更講求細膩高級的范疇中,先保證穩定與安全,再去延展高性能與智能科技,什么是主,什么是次,考驗的是造車的格局與自我主張。
奧迪不搞那些噱頭大于實用的無聊無謂的智能化,仍是先扎扎實實地去造一臺完善的車,除了電池系統、電機驅動及操作控制單元的變化,其他都是照著一臺精致高級的奧迪去造的。

e-tron雖有高性能,但畢竟不是Sport部門,所以e-tron首要的是注重用戶的使用感受,先讓車子盡量完善,最直接的就是讓振動、噪音、頓挫降到最低。例如那套運作精細又不失玩味的能量回收系統,是我目前試過的新能源車當中表現最出色的。
可選的三種模式,支持自動、手動和制動能量回收,能量回收力分別為0.1g、0.2g、0.3g,但這些不是重點,重點是奧迪似乎經過了精確的計算,1、2級的減速力道既有切實的減速效果,但又恰好不會讓人產生滯動的不適感。而第3級奧迪將之設定為只有踩剎車才會激活,這樣就很聰明地將第3級能量回收等同于駕駛者需要踩剎車的減速意圖,如此駕駛者會自然地預見并適應這兩者結合的強制動效果。實際感受這兩種制動力的聯動與銜接相當協調統一,而能量回收的制動力顯然更占主導,日常駕車,你基本甚少用到物理剎車。
奧迪也將換擋撥片保留了下來,并賦予了新的功能屬性,用于按需手動控制能量回收的制動力,無論日常減速、跟車模式,只要善用油門并配合左減右加撥片(控制1、2兩級制動效果),可更精確控制車速。此外在山路駕駛時,我能善用左手撥片利用能量回收減速入彎,較快的車速與節奏下,我竟沒用一腳剎車。既提升效率又有玩味,無論理性還是感性上,都將開電動車的一種樂趣表現了出來。
e-tron的一大關鍵參數,NEDC標準續航里程470km,其實以現階段的電池能量密度,300、400或是500km續航里程在我眼里其實沒有多大分別的,續航焦慮一直存在,不過就是一百步笑五十步而已。目前我認為快充的意義遠大于續航里程。e-tron自然也將快、慢充兩個接口分列左右,快充30分鐘可充至80%電量。
奧迪當家的四驅系統內核變了,但一切變得化繁為簡,前、后橋的兩臺異步電機,最大功率313kW(前14lkW,后172kW),最大扭矩664Nm(前309Nm,后355Nm),奧迪很自然地將這套電動四驅系統依舊命名為quattro,前弱、后強的動力分配亦近似奧迪運動車縱置四驅的那套quattro系統,而平衡的重心分布和合理的前后四驅動力,令e-tron的操縱能力竟有種令人驚喜的表現。
老實說,開e-tron,能獲得的不僅是一種節能環保意味,或本質是一臺豪華中大型SUV,深入駕駛后更會認識到e-tron隱藏的另一面——奧迪工程師竟然還有心情將它調校成一臺操控能力極好的高性能電動SUV。
性能上,扭力的強大似乎違反定律似的擺脫了e-tron超過2.5噸的車重與慣性的影響,反倒有種輕快感,Boost模式下,出彎時那一腳電門,悄無聲息又順滑的強勁彈射力,真正如利刀割黃油一般,確讓讓我為之動容。它沒有機械化時代大排量V8、Vl2的質感、感性與層次,但又是另一個數字化世代的“精致暴力美學”,而這種終極的順滑細膩,不也正是奧迪近年在汽油發動機上窮盡心力想要達到的質感嗎?
工程師也自然地將這臺電動車的重心合理分配,標配快速精準的轉向系統及電子底盤平臺控制的前、后五連桿懸掛,即便車身重量與尺碼稍限制了敏捷度,但e-tron依舊達成了很強的彎道適應性。
以動態模式跑山路時,e-tron強大的性能,更平衡的布局,甚至展現了比同平臺Q8更流暢矯健的身手。我沒有將它推向極限,然而我相信以奧迪的手法,調校方式仍是維持一種較高的極限,令車身有種輕快撕破空間的穿透力,而拐彎能力則被四驅系統限定在穩定為先的范疇。這套底盤的適應性,在安心感、穩定感中又流露出難得的平衡與協調,開一臺大車竟有如此的愉悅感,實是少見,我甚至在想,奧迪是不是找到了電動車駕駛樂趣的法門?
而e-tron底盤的適應性還不僅于此。開e-tron,我也是第一次感到電動車除了可以如此高級精致外,性能與操控、舒適與運動還可以如此共存。
e-tron的氣壓避震,有種奧迪式的舒適高級感,但不能簡單地說是豪華舒適取向,讓我說就是行車質素相當高級,而應對激烈操控狀況也能應付自如,這亦和e-tron的車架剛度、重心分布等要素有關。而現在德國豪華品牌的懸掛調校其實已經達到一種內涵更豐富的境界。前后五連桿,兼具柔和、熨貼、質感、韌度與彈性的調校,而且高低可變的避震器,正如前述,極強的全路況適應性,既舒適又可運動。
總括來說e-tron展示了奧迪這家百年汽車老店在純電動車上極豐富的內容,這臺精致豪華、高性能、高操縱能力、全路況適用性的純電SUV,依舊擁有極高的完善度,體現了奧迪純熟的造車能力,亦展示了豪華電動車該怎么去造。
你或許會喜歡上這種無比的順滑寧靜與細膩,甚至還有高性能與操控樂趣。習慣了之后,你可能再也回不去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