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莊千惠

古代文學理論家劉勰在《文心雕龍》“情采”一節中,有“為情而造文”的說法,又有“文質附乎性情”的觀點,這些述說,都是強調真情實感、情感意志在文章中的作用。
《雪域抒懷》作者黃榮定于2007年至2010年響應號召,援藏赴那曲市嘉黎縣擔任縣委書記。嘉黎縣地處“世界屋脊”,平均海拔4500米。那里地廣人稀、高寒缺氧、環境惡劣,黃榮定和他的同伴們帶著為民族地區建設發展作奉獻的壯志雄心,帶著砥礪人生錘煉意志的豪情,踏上了這片雪域高原。這段特殊的經歷,才有了這本以日記形式成書的《雪域抒懷》。
全書由援藏紀事、雪域風情、高原抒懷、援藏感言等五個部分組成。書中行文質樸,直抒胸臆。展讀該書,我們可以窺見他們艱難困苦的工作。這里有描述從拉薩回嘉黎縣途經方圓百里無人區的高寒地帶,車隔高山雪野,與死神擦肩而過的驚險場面;這里有長時間往返于高寒區域,連續緊張工作,導致血壓升高、心臟隱隱作痛的細膩敘述……全書處處可見嘉黎的嚴酷,嘉黎的美,嘉黎人民的善良淳樸,以及強烈的建設民族地區、改變民族地區落后面貌的迫切之心,讀來令人感動。
在書中,作者披露肺腑之言:“兩年前,我剛踏上雪域時就暗下決心,像對待親兄弟一樣,和藏族同胞搞好團結;像愛護眼睛一樣愛護西藏的一草一木;像尊重父母一樣,尊重西藏的風土人情。”書中最生動的情感落腳點還是嘉黎的人民,以及作者本人在雪域高原這空靈世界里流露出的對同志、對朋友、對親人的真情和赤子之心。
作者初到嘉黎,赴海拔5100米的措拉鄉小學考察。當他看到破舊的校舍、陳舊的教學設施,“教室的黑板上結起厚厚的冰,老師的粉筆無法在上面寫字。學生宿舍的被褥和墻壁凍在一起,孩子們穿著單薄,凍紅了臉,身子在寒風中顫抖”時,觸景生情,他的眼眶濕潤了。第二天,他立即聯系在拉薩經商的樂清朋友,讓他們特制500床棉被,送到措拉鄉給師生御寒。
5月,嘉黎地區蟲草開始采集。適逢當地天天下大雪,“開始,我們援藏干部不知內情,雪天天冷,感覺不適。后來,當地干部群眾告訴我們,近日雪下得大,蟲草才長得快,下雪就是下鈔票”。作者高興了,他寫道:“蟲草是野生的,是上天賜給藏北高原人民的禮物,愿今年蟲草大豐收,愿雪域牧民滿載而歸。”
遠離家人孑然一身來到雪域高原,作者的生活無疑是孤獨的。他筆下也常流露出對遠方同事、親友的思念,然而興到豪情處,賦詩抒懷,則洋溢著樂觀主義精神。
當作者和眾同事們三年援藏期滿回城時,他寫道:“當車隊駛出嘉黎地界,我們全體援藏干部集體下車,朝嘉黎方向三鞠躬”,以示對工作、生活過的這片神圣的土地和善良的人民的景仰,給人以無限深情的遐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