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民國時期江南地區疫災地理研究

2020-05-30 01:24:56龔勝生石國寧李孜沫
歷史地理研究 2020年1期

龔勝生 石國寧 李孜沫

(1.華中師范大學城市與環境科學學院,湖北武漢 430079;2.華中師范大學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湖北武漢 430079;3.南昌師范學院旅游與經濟管理學院,江西南昌 330032)

一、引 言

疫災自古以來就是人類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巨大威脅。(1)龔勝生 :《中國疫災的時空分布變遷規律》,《地理學報》2003年第6期。歷史時期江南地區疫災頻繁,張劍光(2)張劍光 :《唐代江南的疫病與戶口》,《上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5期。、袁冬梅(3)袁冬梅 :《宋代江南地區流行病研究》,西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年;袁冬梅 :《宋代江南地區疾疫成因分析》,《重慶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4期;袁冬梅 :《宋代江南地區流行病考證》,《重慶工商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6期。、余新忠(4)余新忠 :《清代江南瘟疫對人口之影響初探》,《中國人口科學》2001年第2期;余新忠 :《嘉道之際江南大疫的前前后后——基于近世社會變遷的考察》,《清史研究》2001年第2期;余新忠 :《清代江南疫病救療事業探析——論清代國家與社會對瘟疫的反應》,《歷史研究》2001年第6期;余新忠 :《咸同之際江南瘟疫探略——兼論戰爭與瘟疫之關系》,《近代史研究》2002年第5期;余新忠 :《清代江南的瘟疫與社會——一項醫療社會史的研究》,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余新忠 :《大疫探論: 以乾隆丙子江南大疫為例》,《江海學刊》2005年第4期;余新忠 :《清代江南的衛生觀念與行為及其近代變遷初探——以環境和用水衛生為中心》,《清史研究》2006年第2期。、李玉尚(5)李玉尚 :《環境與人: 江南傳染病史研究(1820—1953)》,復旦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3年;李玉尚 :《清末以來江南城市的生活用水與霍亂》,《社會科學》2010年第1期;李玉尚 :《地理環境與近代江南地區的傳染病》,《社會科學研究》2005年第6期。從社會醫療史角度分別對唐代、宋代、清代和晚清民國江南地區的“疫病”情況進行了探討,龔勝生團隊則從歷史醫學地理學和災害學角度對明代和清代江南地區的疫災地理進行了研究(6)龔勝生、王曉偉、張濤 :《明代江南地區的疫災地理》,《地理研究》2014年第8期;王曉偉、龔勝生 :《清代江南地區疫災地理研究》,《中國歷史地理論叢》2015年第3輯。,這里再對民國時期江南地區的疫災地理作一綜合研究,請方家指正。

二、資 料 與 方 法

(一) 研究區域與時段

1.研究區域

“江南地區”在清代為蘇州、松江、常州、鎮江、江寧、杭州、嘉興、湖州、太倉八府一州之地。(7)李伯重 :《簡論“江南地區”的界定》,《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91年第1期。民國時期該區域政區屢經變化,1927年前含江蘇省金陵道、滬海道、蘇常道和浙江省錢塘道所轄51縣,1927年析江寧縣城區置南京特別市,析上海縣北部以及寶山、松江、青浦、南匯4縣的各一小部分置上海特別市,析杭縣城區置杭州市。1930年南京特別市和上海特別市改為南京市和上海市,直隸于行政院。1945年江寧縣屬湯水、麒麟、東流、古泉4鄉鎮劃入南京市,寶山縣屬大場區劃入上海市,1946年松江縣、青浦縣屬七寶鄉,松江縣屬莘莊鄉劃入上海市,兩市轄境擴大。此外,1928年丹徒縣更名為鎮江縣,且由于南京為國民政府所在地,江蘇省會遷駐該縣。江蘇省還曾于1927年析無錫縣城區置無錫市,1928年析吳縣城區置蘇州市,但1930年兩市均裁入原縣。(8)周振鶴主編,傅林祥、鄭寶恒著 :《中國行政區劃通史·中華民國卷》(第二版),復旦大學出版社2017年版,第156—169、507—510頁;周振鶴主編 :《上海歷史地圖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57頁。至1948年底,江南地區共轄51縣3市,土地總面積為48 942平方千米(圖1)。

2.研究時段

文中所謂“民國時期”是指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的1912年1月1日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的1949年9月30日,歷時近38年,共151季,即不包括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的1949年第4季度(10月1日—12月31日)。

圖1 民國時期江南地區行政區劃圖(1948年)資料來源: 參照譚其驤主編《簡明中國歷史地圖集》(中國地圖出版社1991年版,第71—72頁)“中華民國時期全圖(二)”,丁文江、翁文灝、曾世英編《中華民國新地圖》(上海申報館1934年版,第30頁)圖三十“人文詳圖 河南、山東、湖北、安徽、江蘇、浙江”,周振鶴主編《上海歷史地圖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57頁)政區圖組“民國時期(三)”和傅林祥、鄭寶恒著《中國行政區劃通史·中華民國卷》(第二版)(復旦大學出版社2017年版,第156—169、507—510頁)江南地區的政區沿革編繪。圖4—圖6同。

(二) 數據來源

1.疫災數據

文中所用疫災史料全部采自《中國三千年疫災史料匯編》第三卷《民國卷(上)》和第四卷《民國卷(下)》。(9)龔勝生 :《中國三千年疫災史料匯編·民國卷(上)》,齊魯書社2019年版,第1317—2023頁;龔勝生 :《中國三千年疫災史料匯編·民國卷(下)》,齊魯書社2019年版,第2065—2758頁。該匯編搜集了正史、方志、檔案、實錄、文集、醫案和近代報刊中的疫災史料,是迄今最為完備的中國疫災史料數據庫。本文從中摘錄民國時期江南地區的疫災史料717條,這些史料共引用文獻279種,其中地方志173種,衛生志22種,民國期刊64種,民國報紙5種,其他文獻15種。對這些史料進行細致整理,編制疫情信息(疫時、疫域、疫因、疫果、疫種)明確的疫災序列,得到1912—1949年9月30日整個江南地區逐年分季的疫災分布(表1)和各縣在整個民國時期的疫災年數(表2)。整理過程中,對個別年份、個別縣份之疫時、疫種缺失的,參照同年相鄰縣份的確切記載加以補齊。

表1 民國時期江南地區疫災縣數的逐年分季一覽表*

* 表中季節欄中的數字為該季節發生疫災的縣數 ,“ 疫災縣數”是全年疫災波及的縣數,一年之中無論發生多少次疫災,一個縣只計一次。

2.其他數據

疫災面積和海拔數據通過ArcGIS 10.0軟件在30米分辨率的數字高程地圖上提取。(10)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地理空間數據云,http: //www.gscloud.cn。人口數據綜合《江蘇省志·人口志》(11)江蘇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 :《江蘇省志·人口志》,方志出版社1999年版,第79—80頁。《上海通志》(12)上海通志編纂委員會 :《上海通志》第1冊,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659—734頁。《浙江省人口志》(13)徐八達、王嗣均主編 :《浙江省人口志》,中華書局2007年版,第234—250頁。提供的20世紀30年代的數據估算得。水旱災害數據系據江南地區各縣市新編方志、《中國氣象災害大典》中的“江蘇卷 ,“ 上海卷 ,“ 浙江卷”(14)卞光輝主編 :《中國氣象災害大典·江蘇卷》,氣象出版社2008年版,第5—58、124—160頁;徐一鳴主編 :《中國氣象災害大典·上海卷》,氣象出版社2006年版,第47—87、179—194頁;席國耀、徐文寧主編 :《中國氣象災害大典·浙江卷》,氣象出版社2006年版,第45—161頁。、《上海地區自然災害史料匯編(公元751—1949年)》(15)火恩杰、劉昌森主編 :《上海地區自然災害史料匯編(公元751—1949年)》,地震出版社2002年版,第45—123頁。、《近代中國災荒紀年》(16)李文海、林敦奎、周源等 :《近代中國災荒紀年》,湖南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803—887頁。、《近代中國災荒紀年續編1919—1949》(17)李文海、林敦奎、程等 :《近代中國災荒紀年續編1919—1949》,湖南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1—674頁。等綜合整理得到。具體結果見表2。

表2 民國時期江南地區各縣市疫災年數、平均海拔、人口密度、水旱災害年數統計表*

續表

* 表中水旱災害年數是水災年數和旱災年數的累加。

(三) 研究方法

1.疫災序列編制

建立疫災序列是進行歷史疫災地理研究的基礎。從所建立的“民國時期江南地區疫災史料數據庫”中,提取每次疫災事件中的“疫時”(疫災時間: 季節或月份)、“疫域”(疫災范圍: 縣數或面積)、“疫因”(疫災成因: 災害鏈等)、“疫果”(疫災后果: 發病與死亡情況)和“疫種”(疫災種類: 致災疫病)等基本疫情信息,以編年體方式建立1912—1949年江南地區逐年分季的疫災序列。

2.疫災計量指標

疫災計量分析是進行疫災時空規律探索的工具。根據我們已發表的歷史疫災地理系列論文(18)龔勝生 :《中國疫災的時空分布變遷規律》,《地理學報》2003年第6期;龔勝生、劉楊、張濤 :《先秦兩漢時期疫災地理研究》,《中國歷史地理論叢》2010年第3輯;龔勝生、葉護平 :《魏晉南北朝時期疫災時空分布規律研究》,《中國歷史地理論叢》2007年第3輯;龔勝生、劉卉 :《北宋時期疫災地理研究》,《中國歷史地理論叢》2011年第4輯;龔勝生、龔沖亞、王曉偉 :《南宋疫災地理研究》,《中國歷史地理論叢》2015年第1輯;龔勝生、王曉偉、龔沖亞 :《元朝疫災地理研究》,《中國歷史地理論叢》2015年第2輯。,文中采用以下五個疫災計量指標:

(1) “疫災年數”: 指某一時段內“疫災之年”的累計個數,確定疫災之年的方法是,不論疫災流行的時間和強度,只要某年有一個縣域或一支軍隊有疫災流行,則確定該年為疫災之年。如民國時期江南地區年年都有一個以上縣域發生疫災,年年都是疫災之年,其疫災年數為38年。

(2) “疫災頻度”: 指某一時段內發生疫災的年數與該時段歷經年數的百分比,反映的是該時段的疫災頻繁程度。如民國時期歷經近38年,江南地區年年都有疫災流行,其疫災頻度為100%,在同一時段內比較,因為歷經年數相同,比較疫災年數多少與比較疫災頻率等效。

(3) “疫災廣度”: 指某年疫災流行波及的縣的個數或土地面積,反映疫災流行的廣泛程度。如1930年,江南地區54個縣市中有39個發生疫災,這39個縣市的土地總面積為35 429平方千米,則1930年的疫災廣度為39縣,或者35 429平方千米。疫災廣度也可用疫災縣數與區域總縣數的百分比來表示,如1930年的疫災廣度為72.22%,即該年江南地區有72.22%的縣域被疫災覆蓋。

(4) “疫災厚度”: 指一定時段、一定區域內疫災累計波及的土地面積與該區域土地總面積的比值,反映整個區域的疫災嚴重程度,如江南地區土地總面積為48 942平方千米,而民國時期38個疫災之年累計波及的面積為817 073平方千米,后者與前者的比值為16.69,即疫災厚度為16.69層,相當于平攤下來,江南地區在民國時期被疫災席卷了近17次。

(5) “疫災季發率”: 疫災季節發生率的簡稱,指一定時段、一定區域內發生疫災的季節與該時段總的疫災季節數的百分比。如民國時期近38年間,總共有151個季節,其中有143個季節有疫災發生,其疫災季發率為94.70%。

3.疫災空間分析

采用ArcGIS 10.0軟件進行疫災空間分析和地圖表達,文中空間分析主要采用重心模型分析民國前、中、后期江南地區疫災重心的變化,采用熱點分析工具分析民國時期江南地區的疫災冷點和熱點。所有分析均在1948年江南地區分縣數字化地圖上進行,分析結果繪成地圖,進行可視化表達。

4.疫災相關分析

疫災相關分析是探究疫災環境機理的有效工具。文中采用SPSS 22.0軟件對疫災年數與海拔高度、人口密度、災害年數進行線性相關分析。通過顯著性檢驗后,相關系數r>0,表示兩者為正相關關系;相關系數r<0,表示兩者為負相關關系。相關系數絕對值的大小,表示相關性的高低,用以粗略判斷海拔、人口、災害諸因子對疫災流行的影響及其程度。

三、結 果 分 析

(一) 民國時期江南地區疫災的時間變化

1.疫災的季節變化

民國時期,江南地區年年都有疫災發生,疫災頻度為100%。總共151個季節中,143個季節有疫災發生,疫災季發率為94.70%,其中春季37個(25.874%),夏季37個(25.874%),秋季37個(25.874%),冬季32個(22.378%)。僅從疫災頻度看,季節性差異不大。這主要是因為江南地區的疫災不發則已,一發則連綿不斷,綿延數季。近38年間,一年四季都有疫災發生的年份30個(78.95%);一年三季發生疫災的年份7個(18.42%),一年兩季發生疫災的年份1個(2.63%),沒有哪一年只有一個季節發生疫災的。由于每次疫災蔓延的范圍有廣有狹,分析疫災的季節性還要考慮疫災廣度。如表1所示,民國時期江南地區疫災累計受災1 267縣次,其中春季324縣次(25.57%)、夏季380縣次(30.00%)、秋季435縣次(34.33%)、冬季128縣次(10.10%),這說明,從疫災廣度看,秋、夏季是江南地區疫災最嚴重的季節,兩季合占全年疫災縣數的四分之三;春季也不少,約占全年的四分之一;冬季最少,只占全年的十分之一。我們發現,高溫、高濕環境有利于疫病流行,疫災多發生于夏、秋季節,這是一個普遍性規律。民國時期江南地區也不例外,但與明清時期相比(19)龔勝生、王曉偉、張濤 :《明代江南地區的疫災地理》,《地理研究》2014年第8期;王曉偉、龔勝生 :《清代江南地區疫災地理研究》,《中國歷史地理論叢》2015年第3輯。,春、冬季節疫災的比例明顯提高。究其原因,主要是民國時期由腦膜炎、猩紅熱、天花、白喉所致的疫災比明清時期明顯增多,而這些疫病主要在冬、春季節流行。

2.疫災的年際變化

民國時期,以年度論,剔除一年內重復發生的,江南地區的疫災累計波及784縣次,平均每年有近21縣(市)受災,疫災廣度平均達38.21%,即每年有近四成地方遭受疫災的侵襲;累計疫災厚度16.69,相當于整個江南被疫災席卷了近17次。這是全時期的總體情況。在逐年變化上,如圖2所示,疫災廣度總體呈上升趨勢,線性趨勢線斜率為0.432 7。但波動特征明顯,大的波峰有6個: 1919年為第1個疫災高峰期,疫災縣(市)數達22個,疫災面積達2.60萬平方千米;1925—1926年為第2個疫災高峰期,疫災縣(市)數每年都有24個,疫災面積合計5.22萬平方千米;1929—1932年為第3個疫災高峰期,這是民國時期持續時間最長的疫災高峰期,其間疫災縣(市)數每年均在30個以上,年均34.75個,遠高于全期均值(20.63個);1937—1938年為第4個疫災高峰期,其間疫災縣(市)數每年都達26個,疫災面積共5.44萬平方千米;1942年為第5個疫災高峰期,疫災縣(市)數達33個,疫災面積3.39萬平方千米;1946年為第6個疫災高峰期,疫災縣(市)數高達42個,疫災面積4.00萬平方千米,這是整個民國時期江南地區疫災流行范圍最廣的一年。這6個高峰期之間的年份,疫災廣度相對較小,形成與之相間的疫災低谷,整體來看,只有1915年的疫災范圍最小。

圖2 民國時期江南地區逐年疫災廣度變化圖

3.疫災的長期變化

疫災長期變化是長時間序列下疫災的趨勢性和周期性變化。結合我們前期對明代和清代江南地區疫災變化的研究,將明至民國時期(1368—1949年)江南地區逐年的疫災廣度變化情況制成圖3。如圖3所示,在明初至民國末年的582年里,江南地區的疫災流行呈現出越來越嚴重的趨勢,疫災廣度的線性趨勢線斜率為0.016 5,但脈沖狀波動特征很明顯。其中,明代有5個脈沖高峰(1455、1509、1545、1588、1642年),清代有10個脈沖高峰(1680、1709、1733、1749、1756、1786、1821、1849、1862、1902年);民國則整個處于疫災高峰期,有4個脈沖高峰(1919、1930、1942、1946年)。不難看出,隨著時間的推移,江南地區疫災的脈沖周期越來越短,明代為40—50年,清代為15—30年,民國為10年左右,這說明江南地區的疫災是越來越頻繁的。還有,明代277年,江南地區疫災累計波及417縣,年均1.51縣;清代267年,江南地區疫災累計波及726縣,年均2.72縣;民國近38年,江南地區疫災累計波及784縣,年均20.63縣,這也證明,江南地區的疫災是越來越嚴重的,民國時期是江南地區歷史上疫災流行最為嚴重的時期。這其中可能有疫災史料“遠略近詳”的影響,但主要還是江南地區人口增多導致人口密度不斷加大、交通發展導致人口流動不斷加強、環境惡化導致水旱災害不斷頻繁、疫種增多導致瘟疫四季流行等多種原因造成的。

圖3 1368—1949年江南地區年度疫災廣度變化圖

(二) 民國時期江南地區疫災的空間變遷

1.疫災空間分布的階段特征

民國前期(1912—1927年),圖4a顯示,寧滬杭交通沿線諸縣市疫災最頻繁(如江寧、丹徒、武進、常熟、吳縣、上海、松江、杭縣等),浙西山丘地區諸縣疫災最稀少(如安吉、孝豐、武康、於潛、臨安、余杭、新登等)。此等疫災分布差異的形成,主要與人口密度有關。寧滬杭交通沿線自古繁華,人口稠密,且流動性大,故疫災多發,而浙西山丘地區位置偏僻,人口稀疏,疫災也較少見。

民國中期(1928—1937年),圖4b顯示,與民國前期相比,江南地區的疫災分布出現了兩個新變化: 一是疫災高發區域明顯擴大,除寧滬杭交通沿線諸縣市外,濱太湖諸縣疫災也不少,太湖水患是重要致疫原因;二是致災疫種越來越多,除霍亂、瘧疾于夏、秋季節盛行外,天花、腦膜炎在冬、春季節也經常流行。如1929年春 ,“ 蘇地盛行腦膜炎”(20)《腦膜炎盛行之可畏》,《申報》1929年4月6日,第9版。,上海“患喉痧及腦膜炎等病,日有所聞”(21)《患喉痧未滿六小時而死》,《申報》1929年3月23日,第15版。,杭嘉湖三屬“屢次發生劇烈之(腦膜炎)傳染病”(22)鄒躍如 :《浙江義烏縣防治腦膜炎記》,《醫藥評論》1930年第35期,第34頁。。此后,腦膜炎流行連年不斷。1931年春,江南地區“死于腦膜炎者以千百計”,釀成“二十年來之大禍”(23)《浙疫慘聞》,《申報》1931年2月22日,第11版。,原來很少發生疫災的浙西地區也成了腦膜炎重災區。(24)毛咸 :《浙省近三年發生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統計概況》,《浙江民政月刊》1931年第39期。

民國后期(1938—1949年),如圖4c所示,江南地區疫災流行的范圍進一步擴大,僅溧陽一縣未見疫災記載。與之前相比,該時期南京、鎮江、杭州等城市不再是疫災頻繁區,代之而起的是上海市及其周邊地區。臺風、潮災、戰爭,天災與人禍疊加,以及天災人禍導致的大批難民的麇集,是該階段上海及其周邊地區疫災高發的主要原因。抗戰期間,上海“屋宇什九被毀,殘垣敗瓦,遍地皆是”(25)《南市閘北被毀區域糞溺橫流,污穢堪虞》,《申報》1946年2月23日,第4版。,抗戰結束后,由于“機關還都,義民還鄉,日俘遣送,盟軍換防,善后物資內運,學校工廠復業,來往頻繁,強半必經上海”,以致上海人口激增,衛生條件惡化 ,“ 集聚垃圾,幾遍全市,蒼蠅孽殖,更使疾疫潛滋”(26)張維 :《概述: 上海市卅五年霍亂之發生》,《上海衛生》1947年第1期,第3頁。,以致1946年發生的霍亂,其發病率比1932年的霍亂大流行還要高(27)范日新 :《上海市霍亂流行史及其周期性》,《上海衛生》1947年第1期,第4頁。。

圖4 民國時期江南地區疫災空間分布變化圖

2.疫災空間分布的總體特征

就整個民國時期看,如圖4d所示,江南地區疫災主要分布于寧滬杭交通沿線及其以東至于江岸海濱的地區,太湖之西的地區疫災相對稀少。如果切著太湖西邊畫一條西北—東南走向的直線,將整個江南地區分為東北、西南兩個部分,則疫災主要分布在該線的東北部分。從疫災分布重心看,無論是前期、中期、后期,還是整個民國時期,江南地區的疫災重心始終位于吳縣境內,但略向西南遷移,說明江南地區的西南部分在民國中、后期的疫災比民國前期要嚴重一些。

江南地區這種東西間的疫災分布差異,可以通過冷熱點分析看得更清楚。疫災熱點是疫災年數的高值集聚區,相反,疫災冷點為疫災年數的低值集聚區。圖5是民國時期江南地區的疫災冷熱點分布圖。如圖5所示,民國時期江南地區存在兩個疫災熱點區: 一是太湖下游之濱的吳縣和無錫地區,即今蘇州至無錫一帶,這里人口稠密,交通發達,水患嚴重;二是長江三角洲頂端的環上海地區,這里商業繁榮、戰亂嚴重、潮災頻發。民國時期江南地區也存在兩個疫災冷點區: 一是江蘇省溧陽縣,二是浙江省安吉、孝豐、臨安、於潛、新登諸縣,這些地方都是位置偏僻的低山丘陵地區,人口稀少,且交通不便。

圖5 民國時期江南地區疫災熱點冷點分布圖

3.疫災空間分布的一般特征

疫災空間分布的一般特征是指疫災分布的規律性特征。如圖6所示,民國時期江南地區的疫災分布具有四個方面的一般特征,這些特征和我們以前對江南地區的其他時期以及歷史時期的其他地區的研究結果一致。

(1) 交通沿線城市都是疫災多發點。疫災是一種“空間蔓延型”災害,人口流動是影響疫災流行的關鍵因素,而交通線恰是人口流動的載體,所以交通沿線疫災多發。(28)龔勝生、李孜沫 :《清代山西地區疫災時空分布研究》,《干旱區資源與環境》2017年第6期。民國時期,江南地區形成了以大運河和寧滬杭鐵路為主干的水陸交通網,大運河沿線城市(嘉興、吳江、吳縣、無錫、武進、鎮江)和寧滬杭鐵路沿線城市(南京、上海、杭州、昆山、松江、嘉善、海寧)都是疫災多發點。比如上海,水陸交通發達,滬寧間“火車一日往返,開行數次,來客云集”(29)《白門近事錄》,《申報》1912年9月15日,第6版。,“ 每天出入旅客約五六萬人”(30)戴芳淵、施毅軒 :《檢疫》,《上海衛生》1947年第1期,第13頁。,人口流動性最大,因此成為疫災最為頻繁的熱點地區。相反,浙西山丘地區(安吉、孝豐、於潛、昌化、新登、於潛等)由于地處低山丘陵,位置偏僻,交通落后,因而疫災較少,為疫災冷點區(圖6a)。

(2) 人口稠密區多為疫災頻發區。雖然人口密度是動態變化的,但通過某一時期的人口密度與整個民國時期的疫災年數做耦合分析,仍然可以看出人口密度對疫災分布的影響。圖6a中的人口密度等值線系據20世紀30年代江南地區各縣市人口數據繪制,圖中顯示,民國時期江南地區疫災最頻繁的區域(疫災年份23個以上,即疫災頻度60.53%以上)有13縣市,其人口密度均在每平方千米200人以上,疫災最為頻繁的上海市、杭州市、上海縣、無錫縣的人口密度超過每平方千米600人,疫災最為稀少的孝豐、臨安、於潛、昌化諸縣的人口密度均不足每平方千米100人。經相關分析,民國時期江南地區各縣市的人口密度與疫災年數呈顯著中度正相關關系(r=0.432,P=0.01),說明越是人口密度高的地區,疫災流行越頻繁。

圖6 民國時期江南地區疫災與交通、人口、災害與地形高程耦合示意圖

(3) 疫災頻繁區多為水旱災害嚴重區。“大災之后,必有大疫”,自然災害雖然不能直接導致瘟疫,但能改變病原體生境,可使病原體短期內大規模繁殖,并削弱受災人群的抵抗力,從而誘發疫災流行。(31)龔勝生 :《中國疫災的時空分布變遷規律》,《地理學報》2003年第6期。民國時期江南地區水旱災害頻繁,水旱災害發生后,往往誘發疫災流行。如圖6a所示,水旱災害最嚴重的地區是太湖平原的武進、無錫、常熟,杭嘉湖平原的海寧、杭州、杭縣,黃浦江下游的上海,而這些地區疫災流行都相當頻繁。經相關分析,民國時期江南地區的疫災年數與水旱災害年數有顯著的中度正相關關系(r=0.503,p=0.01),說明水旱災害越頻繁的地區,疫災也越頻繁。

(4) 平原地區的疫災多于山區。江南地區以太湖和大運河一線為界,以東的地區,海拔較低,地形平坦,河網廣布,疫災多發;以西地區,海拔較高,山丘延綿,交通落后,疫災稀少。經相關分析,民國時期江南地區的疫災年數與海拔高度存在顯著的中度負相關性(r=-0.368,p=0.01),說明海拔越低的地區,疫災流行越頻繁(圖6b)。

四、結 論 及 其 他

(一) 結論

(1) 民國時期江南地區無年不疫,疫災頻度為100%。疫災季發率為94.70%,全年九成的疫災縣數發生在秋、夏、春三季,四分之三發生在秋、夏二季。逐年疫災廣度變化總體呈上升趨勢,但波動特征明顯,其中,1919年、1925—1926年、1929—1932年、1937—1938年、1942年、1946年為疫災高峰期,其余為疫災低谷期。從江南地區整個歷史時期看,民國時期的疫災最頻繁,也最嚴重。

(2) 民國時期江南地區疫災主要分布于寧滬杭交通沿線及其以東的地區,太湖下游之濱蘇州—無錫一帶和長江三角洲頂端的環上海地區為疫災熱點區;太湖以西地區疫災相對稀少,江蘇溧陽地區和浙西山丘地區為疫災冷點區。疫災重心始終位于吳縣(今蘇州市)境內,但略向西南遷移,說明江南地區的西南部分疫災漸趨嚴重。

(3) 民國時期江南地區疫災分布的一般特征是: 交通沿線城市為疫災多發點;人口稠密區為疫災頻發區;水旱嚴重區也是疫災嚴重區;平原地區疫災多于山丘地區疫災。這與我們對江南地區的其他時期和歷史時期的其他地區的研究結論相一致。

(二) 其他

民國時期,由于現代醫學的發展和疫災史料的豐富,每次疫災基本上都可以指實為具體的疫種。關于該時期各種疫病導致的疫災分布情況,我們在《中國歷史疫災地理研究·民國卷》中有詳細探討,限于文章主旨和篇幅,這里只就民國時期江南地區的疫病種群稍加說明。民國時期的“法定傳染病”,1916年為8種(霍亂、痢疾、傷寒、天花、白喉、猩紅熱、鼠疫、斑疹傷寒),1928年擴展至9種(增加流行性腦脊髓膜炎),1944年擴展至12種(增加回歸熱、瘧疾、黑熱病)。這些疫病江南地區都有發生,除此之外,江南地區還見麻疹、血吸蟲病、雅司病的流行,但以霍亂、腦膜炎、天花、白喉、猩紅熱最為常見。霍亂導致的疫災累計波及529縣次,每年平均13.92縣有霍亂流行,即超過四分之一的地方受到霍亂侵襲;其次是腦膜炎,腦膜炎導致的疫災累計波及230縣次;再次是天花,天花導致的疫災累計波及172縣次;又次是白喉,白喉導致的疫災累計波及97縣次;猩紅熱導致的疫災也不少,累計波及78縣次。霍亂主要在夏、秋兩季流行,腦膜炎、天花、白喉主要在冬、春兩季流行。1919年、1925—1926年、1937—1938年、1942年的疫災高峰主要由霍亂導致,1929—1932年、1946年的疫災高峰由霍亂、腦膜炎、天花多種疫病復合流行所致,疫情更嚴重。霍亂疫災主要分布于上海、吳縣、無錫、武進、常熟等縣市;腦膜炎疫災主要分布于上海、南京、海寧、吳興、杭州等縣市;天花、白喉疫災則集中分布于上海、南京和杭州三市。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中久无码永久在线观看软件| 超碰精品无码一区二区| 亚洲不卡影院| 欧美中文字幕在线播放| 欧美一级在线看| 日韩精品免费一线在线观看| 亚洲欧洲自拍拍偷午夜色| 国产丝袜无码精品| 国内老司机精品视频在线播出| 国产日韩精品欧美一区喷| 一区二区三区四区在线| 国产精品男人的天堂| 22sihu国产精品视频影视资讯| 久久中文电影| 成人在线天堂| 国产一级妓女av网站| 国产视频 第一页| 国产成人h在线观看网站站| 亚洲九九视频| 欧美成人亚洲综合精品欧美激情| 欧美精品1区2区| yy6080理论大片一级久久| 在线观看免费人成视频色快速| 成人午夜亚洲影视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综合网在线观看| 日韩精品毛片| 国产网站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成人综合欧美精品久久| 欧美精品在线看| 99999久久久久久亚洲| 色综合热无码热国产| 美女黄网十八禁免费看| 97免费在线观看视频| 欧美色亚洲| 人妻熟妇日韩AV在线播放| 日本精品中文字幕在线不卡 | 亚洲国产无码有码| 亚洲日本中文字幕天堂网| 美女啪啪无遮挡| 大香伊人久久| 制服丝袜在线视频香蕉| 青青久久91| 91美女视频在线| AV无码无在线观看免费| 久久人搡人人玩人妻精品一| 日韩欧美综合在线制服| 国产黑丝一区| 久久国产V一级毛多内射| 国产黑丝一区| 亚洲成人77777| 久久人搡人人玩人妻精品| 波多野结衣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2021国产v亚洲v天堂无码| 99精品免费欧美成人小视频| 91热爆在线| 亚洲aaa视频| 国产真实乱子伦视频播放| 免费可以看的无遮挡av无码| 亚洲男人的天堂在线| 一级毛片在线免费视频| 亚洲男人的天堂在线| 色婷婷成人网| 538国产在线| 亚洲精品日产AⅤ| 中国精品自拍| 77777亚洲午夜久久多人| 香蕉视频国产精品人| 欧美a在线看| 亚洲男人在线天堂| 不卡无码网| 色天天综合| 2020精品极品国产色在线观看| 国产杨幂丝袜av在线播放| 天天综合亚洲| 国产一级α片| 亚洲精品你懂的| 日韩人妻少妇一区二区| 性视频一区| 91在线视频福利| 国产一区二区福利| 国产成人做受免费视频| 毛片免费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