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疫情的突發,加速了本地生活服務行業商家與企業的“觸網”速度。2020年年初至今,美團股價的曲線上揚,也正是受益于此。
因此,在今年第二季度里,最能直觀表現美團實力的數據,應該是年度交易用戶、活躍商家和外賣訂單等數據。這幾個數字,能否跟著大盤的上揚獲得同步甚至更高的增速,是審視美團是否具備“長期”價值的關鍵。將美團過去三年的財報放在一起看,你會發現,它的增長其實已經開始放緩。
先從年度交易用戶數據來看,根據美團今年第二季度財報顯示,該季度年度交易用戶數同比增加8.2%至4.6億。根據QuestMobile發布的中國移動互聯網半年大報告顯示,受疫情影響,2020年上半年移動互聯網用戶規模和使用時長都迎來一波較高的增長。而且由于公眾減少出門就餐的頻率,今年3月至6月,許多平常不點外賣的用戶,也會嘗試在外賣平臺點餐。美團的年度交易用戶在第二季度仍未迎來大的增長,只能說對于本地生活行業大部分新增用戶而言,美團已經不再是最佳選擇,或者說唯一選擇。
美團年度活躍商家數據的表現相似,2020上半年,是線下商家“蜂擁”線上的半年,許多過去“傲嬌”不“觸網”的國內外餐飲大品牌,也紛紛放下“身段”開拓線上業務自救。例如,鄭州市阿五黃河大鯉魚就是在今年2月首次上線外賣平臺,成立百余年的紐約的米其林一星牛排館Peter Luger Steakhouse也是受疫情影響首次在紐約嘗試外賣業務。

在第二季度財報里,美團用新上線的品牌商家數量同比增長超過110%的說辭來“粉飾”,其實去掉“新上線”這個形容詞,美團的商家同比增長率只有6.7%。
而據阿里巴巴最新財報顯示,同期的餓了么商家數量同比增長了30%,增速是美團的近5倍。騰訊方面數據顯示,微信小程序直播自公測兩個月時間,開通商家數環比提升90%。大家都在快速增長,對比一看,會發現了美團對商家吸引力已大幅度下滑。
網上有個笑話,就是說騰訊想多賺點錢很容易,只要微信收“會員費”即可。根據騰訊第二季度財報顯示,營收為1 148.83億元人民幣,凈利潤是572.32億元人民幣。目前微信有11億用戶,只要向每個微信用戶收15元人民幣的月會員費,騰訊的凈利潤就可以瞬間翻番。
可騰訊肯定不會這么干,因為微信是它的基本盤,“亂動”能夠一時獲利,長久的損失無可估量。
回頭看一看美團的22億元人民幣利潤,是好事還是壞事?你只有清楚了這22億元人民幣利潤是如何產生的,才能得出一個正確的結論。為了能夠更清楚地掌握這筆利潤的來源,就要從美團幾大業務線的營收數據去分析。22億元人民幣是健康的利潤?還是透支未來獲得利潤?簡單分析一下,一目了然。
美團營收分為三大版塊,第一版塊是外賣業務和酒旅業務,第二版塊是新業務,第三版塊是其他業務。先做個排除法,根據美團第二季度財報顯示,新業務及其他業務營收了56億元人民幣,同時帶來了15億元人民幣的虧損。這兩個版塊的發展節奏,其實是在復制過去美團“燒錢”換市場的路子,但從虧損和營收的比例來看,其實效率并不高。因為是利潤負貢獻,主要的是實現了對營收的拉升。
此外,外賣業務和酒旅業務在第二季度下跌了13.4%,營收規模也只有45億元人民幣,但經營溢利卻有19億元人民幣,為第二季度的利潤做了貢獻。
而第二季度營收和凈利潤數字之所以好看,最重要的是外賣業務的帶動,根據財報顯示,美團第二季度餐飲外賣業務收入為145億元人民幣,同比增加13.2%;日均訂單量升至2 450萬筆,同比增長6.9%;更關鍵的是,該業務給美團帶來了13億元人民幣的利潤。

與此同時,美團均攤到每個商家頭上的傭金高達2 526元人民幣。此外每個商家首先還需要承擔高達686元人民幣的營銷費用。這還是在美團宣稱給予商家大量的補貼的情況下,未來或許費用會更高。簡單來算一下,4月至6月,每個商家僅向美團就要付出3 211元人民幣的成本。與第一季度相比,每個商家在美團上的經營成本平均上漲了972元人民幣。
第二季度是萬千商家“回血”的關鍵的三個月,竟然要承擔如此重的負擔,實在讓人不解。
綜上所述,商家規模沒有大量增加、訂單量也沒有明顯提升,美團凈利潤還迎來95.5%的高增長,錢從哪里來?答案很顯然。
受疫情影響,大部分平臺都拿出足夠的福利政策和低息貸款和平臺商家一起過冬,也因為良性的政策將很多原本只專注線下的商家吸引到平臺上來。而美團此舉,則是“借”商家之力,解決自己之困。可憐的是那些需要四處貸款勉強生存的餐飲商家,維持生計已不容易,還要承擔更多的抽傭。因此,第二季度,美團商家增長速度遠弱于餓了么,并非沒有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