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電商行業目前是“貓快抖”三國殺的格局,前面討論了“抖音”和阿里,接下來看看快手。
快手的營收大體可以分為四部分:廣告、直播、電商和其他增值業務。在廣告業務上,快手已經遠遠落后于“抖音”,前面提到海豚智庫預估去年“抖音”廣告收入約為480億元,它預估快手約為120億元,差距非常明顯。直播曾經是快手的強項,海豚預估去年為它帶來了360億元的收入,高于“抖音”的120億元。但隨著“抖音”借用戶規模優勢發力,如今二者在直播業務上非常接近。據相關媒體報道的消息稱,2019年底抖音直播業務的月流水追平快手,直播業務月活躍用戶數也達到1億左右,而快手則略高于1億,優勢逐漸被抹平。
在游戲、閱讀等其他增值業務上,快手沒能表現出比“抖音”更強的優勢。只有電商是快手最具競爭力的業務,未來商業化擴張唯有做大做強電商業務。在咄咄逼人的“抖音”面前,快手沒有太多地選擇,必須在電商業務上背水一戰。
雖然形勢有些緊迫,但快手在發展直播電商業務上還是頗具獨特的優勢。
首先,用戶黏性強,長期價值較高。快手流量分發不像“抖音”那么集中,它只控制著首頁發現、同城、直播廣場等官方入口,其他由用戶和創作者掌握。去中心化流量機制是快手商業變現不如“抖音”的根本原因,但也帶來了其他好處:快手用戶的黏性強,長期價值比較高。業內公認的互聯網用戶價值排名為“微信>快手>微博>抖音”(微博用戶的價值可能還在下跌,“抖音”趕上它估計要不了多久了)。只要快手運營得當,用戶的高價值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彌補規模上的短板,實現利益較大化。
其次,私域流量養成優勢。快手和“抖音”同為短視頻平臺,但平臺性質有所不同。“抖音”媒體屬性很強,而快手更像社區。主播可以通過與用戶之間的較強社交關系,打造自己的私域流量,用于電商、培訓等業務拓展。和在《微信》拉黑微商朋友圈一樣,用戶覺得某個主播不爽“取關”即可。快手直播電商無論怎么玩,基本不會影響平臺推薦流量,也很難破壞用戶地體驗。這也是為什么快手能培育出散打哥、辛巴等頭部主播的重要原因之一。
再者,在供應鏈、品牌認知等上擁有一定的先發優勢。從2019年6月開始,快手簽下了多個產業帶的供應鏈基地,率先提升了供應鏈能力。直播電商現在是流量紅利階段,未來遲早進入傳統的人(主播)、貨(供應鏈)、場(流量和場景)競爭階段。快手在這方面的戰略布局領先于“抖音”,大眾對于快手帶貨的品牌認知較高,并初步形成了生態雛形,具有一定的先發優勢。
此外,快手近日恢復了淘寶鏈接接入,象征著它們之間的關系有所緩和。有美麗說、蘑菇街的先例在前,快手即便開放了淘寶鏈接,其加快構建自有生態閉環的決心也不會改變。電商是關乎成長和未來的最重要業務,快手沒有退路,一旦擴張勢必與阿里形成正面沖突。
短期內,“抖音”和快手之間的直接競爭更有看頭。“抖音”或利用流量優勢和優惠政策,策反快手頭部主播,快手應提前做好防范。同時,二者又將阿里視為共同敵人,在未來可能的商家二選一問題站在同一陣線上。只要能解決好流程規范、供應鏈管理等問題,專注于長期價值,快手和“抖音”都有望成長為數千億元成交總額的直播電商平臺。
“抖音”因為媒體屬性的原因,存在著較高的機會成本(降低廣告收益、影響用戶體驗)。在巨大的壓力之下,或難將自有電商之路堅持到底。而快手因為沒有退路,反而執行更加堅決,最終大廝殺很可能在它和阿里之間展開。
經營形態上的變化,未必就是經營模式的真正創新,更不能改變零售的本質。拼多多當年頂著社交電商的名號上市,但如今已經淘寶化得和傳統電商平臺無異。直播電商也不例外,隨著市場充分競爭,必然淡化直播色彩向傳統電商模式靠攏。如果快手和“抖音”的直播電商業務能夠做大,那么遲早都將獨立向淘寶、京東這樣的綜合電商平臺演化。
因此,阿里對“抖音”和快手心懷警惕,有著充足的理由。現階段,阿里既離不開二者的充沛流量(如果不用則需要防止其他第三方平臺利用),同時又時刻提防它們做大。去年,阿里偏向“抖音”打壓快手,現在則變成了拉攏快手、聯合微博一起堵截“抖音”。
商業上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一手安撫、一手圍剿,邊打邊拉、分化瓦解,將是阿里應對快手和“抖音”挑戰的基本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