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一哲

經過了數年的“搶賣點”和“造噱頭”的大戰,手機市場在2019年進入用多品牌覆蓋不同細分用戶的階段。
當小米以“戰斗天使”的命名上攀價位時,vivo的iQOO和OPPO的Reno已成圍追堵截之勢;OPPO用realme回國下探“千元機”市場時,紅米則更名Redmi護住小米“極致性價比”的基本盤……
從“搶賣點”到打造子品牌,越來越激烈的競爭逼迫手機廠商不能“坐以待斃”,而是要將“戰火”引到其他廠家的陣地。
從2019年的整體情況來看,iQOO、Reno和realme都打響了知名度,盧偉冰操盤下的Redmi也接住了“極致性價比”的基本盤,而全年只發布一部走量數字旗艦的小米,則成了最大的失意者。按照盧偉冰在采訪中的說法,這是有意為Redmi鋪路,而2020年才是小米的發力年。
2019年第三季度,市場風向突變,IDC和Canalys的統計數據都顯示,華為在此階段的市場占比已達到42%,出貨量的同比增幅超過60%。除了蘋果之外,其他廠商的市場占比均有大幅下滑。華為的崛起固然有5G非獨立組網的優勢,也離不開國際局勢的“助力”。“賣點”和子品牌,都在外力的作用下失效。
從“搶賣點”到布局子品牌,手機行業在2019年呈現出從打造爆款到滿足不同群體個性化需求的趨勢。只是越來越高的跑分數值和已經攀升到億級的手機像素還能否打動消費者,姑且存疑。
除了在手機市場上拳拳到肉的近身肉搏外,手機廠商也將更多的目光投向了生態領域。
雖然目前無法預估5G會不會給IoT設備的連接帶來變革式的改變,但是廠商們無疑想搶占更多的場景入口。除了手機這一入口外,智能音箱、智能穿戴設備和智能電視,都有潛力成為IoT設備的控制中樞。
短短兩年時間,中國已經一躍成為僅次于美國的第二大智能音箱市場。根據Canalys的統計,2019年第三季度,全球智能音箱市場同比增長44.9%,達到2 860萬臺。雖然亞馬遜依然是一枝獨秀,但是阿里巴巴、百度和小米均躋身前5,其中阿里巴巴和小米的增速均達到77%,百度的增速更是達到290.1%。
智能穿戴設備領域的競爭也已持續了多年,但是其作為智能家居的入口,歷史要短得多。蘋果早在2014年就發布了智能家居平臺HomeKit,以縮小版iPhone為設計思路的Apple Watch自然支持通過HomeKit來實現智能家居的控制。
而在穿戴設備上支持語音助手,則是另一種技術思路。2018年9月,華米推出了自己旗下的首款智能手表,AMAZFIT內置的小愛同學就支持語音控制11類智能家居;而2019年的小米手環4,則是將設備的價格門檻拉低到200元以內。
作為家庭中最大的一塊屏幕,電視作為控制中樞的角色也頗受期待。不管是三星、LG還是索尼等傳統廠商,都已經實現通過語音激活的形式來實現智能家居的控制。
入局電視賽道的手機廠商雖然越來越多,但很難說對電視的產品帶來了變革,因為不管是產業鏈還是系統平臺,已經相對成熟。
在生態鏈這么一個“老”戰場上,值得關注的還是各個廠商的思路和打法。
在手機市場上略有失意的小米對生態鏈越來越倚重。小米將“性價比”的思路不斷遷移到其他賽道,電視、空調、洗衣機、冰箱……小米和米家的商標已經覆蓋了大多數大家電,而其旗下的生態鏈企業,如云米,已經將產品線拓展到油煙機、燃氣灶和熱水器等家電。
然而,生態企業間的協同性也為小米生態鏈的戰略帶來了潛在的隱憂。2019年小米自己推出的智能手表,無疑是華米旗下手表的直接競爭對手;生態鏈企業石頭科技和云米都有掃地機器人產品,不僅自有品牌間要競爭,而且也要與低毛利率的米家產品競爭。
在IoT領域,華為最大的動作莫過于進入了大屏領域,只不過產品不叫智能電視,而是叫“智慧屏”。目前來看,語音助手、前置攝像頭、家居控制和手機聯動等功能都不能算革命性的改造,但是鴻蒙OS的整個生態,則展現了一種新的整合思路。

華為生態的另一個亮點則在HiLink生態。在打法上,HiLink更顯示出一種“傾略性”。華為選擇與房地產公司合作進入前裝的思路,無疑是打破了原來搶占連接入口的競爭方式,從用戶接觸產品的源頭而不是連接入口形成“排他性”。
生態的最終趨勢,應該是開放的。小米雖然在生態鏈上產品眾多,但最新推出的多模網關,已經支持蘋果的HomeKit。
對于手機廠商來說,不同生態之間的競爭、自有品牌和生態品牌的競爭恐怕仍將持續。
2020年,生態場景下的競爭是手機廠商廝殺的又一個重要戰場。不過,不同廠商的進入時間差距很大,后來者在產品線的豐富度上趕超可能性不大,如何去構建一個能容納更多玩家的生態,恐怕才是廠商們2020年發力點。
“三劍客”或隱退或離去,“黃大掌門”重新出山,魅族在2019年依然是中國手機廠商第二梯隊的領頭羊之一。但是,這第二梯隊,生存空間已經越來越小。
根據IDC的統計,2019年第三季度,“其他”廠商的出貨量為510萬部,不到2018年同期出貨量的一半,市場占比也從2018年同期的12.1%下滑至5.1%。
2019年魅族最大的新聞,不是發布了起售價1 999元的魅族16T,也不是推出跟進驍龍855 Plus的魅族16s Pro,而是創始人黃章用“對公司來說能掙錢的就是人才,虧錢的就是費財”來評價“三劍客”之一李楠的離去。在他看來,擔負沖擊銷量的魅藍對利潤的貢獻度并不大。

“小而美”的魅族,真的是越來越“小”了。魅族的出貨量的三連降,印證了中小廠商目前的窘況。中小廠商出貨量的下滑,不只因為4G末期需求的萎靡,更是因為在硬件同質化嚴重的當下,聲量本就式微的二線廠商,更難搶到“賣點”—研發資金落后、供應鏈缺乏話語權,中小廠商想打開局面越來越困難。雖然中國的消費者依然對價格非常敏感,但品牌的口碑和背書也日漸重要。
此外,“搶熱點”的策略,對于中小廠商而言,不僅“難搶”,而且效果有限。聯想比小米9提前2個多月占下了首發驍龍855的“熱點”,正式發售的時間也更早,但不管是自身的產能還是市場的需求,都沒有能力動搖市場的格局。
這種差距更體現在“雙11”這樣的線上促銷的較量上。根據京東2019年“雙11”公布的排行榜,除了在品牌榜的末位還能看到國內二線廠商的身影外,單品銷量前十被榮耀、iPhone和華為瓜分,榮耀更是占據7席。
隨著一線廠商通過子品牌的形式進入細分賽道,中小廠商想走差異化競爭的道路將越來越困難。
至于IoT生態,中小廠商一沒有足夠的資金投入,二沒有流量入口的吸引力,不管是自己拓展產品線還是吸引生態伙伴都缺乏籌碼。
在5G時代,中小廠商的市場空間固然將被進一步壓縮,但如果委身于家電廠商的IoT生態,也算是一種出路。
2020年,自己做手機沒什么進展的格力,也許會想著收購某家手機廠商。只不過,董明珠看中的恐怕不是這家手機廠商的銷量或技術,而是作為智能設備的用戶邏輯和運營思維。
不管5G能否給中小手機廠商帶來市場洗牌的機遇,至少會釋放出巨大的增量。隨著4G手機的需求逐漸疲軟,而5G的基站數量還遠未達到徹底消退用戶“持幣觀望”情緒的地步,手機廠商們在試探性發布5G手機緊跟潮流的同時,IoT生態場景的爭奪也愈演愈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