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這段時間里,所有人和新鮮空氣被一層薄薄的口罩隔開許久,人與人也都自覺拉開了夠遠的距離,很多地方正在流行機場安檢般的“一米遠”歐式排隊法則。
在這樣的特殊時期,“無接觸”成了被提到的最高頻的詞匯之一。在商業上,“無接觸”意味著大家開始告別過去那種做生意一定要摩肩接踵,熱鬧得轉不過身的思維,轉而接受靜默式的、有距離感的購物方式。
消費行為中最終觸達消費者的那個瞬間,已經發生了變化—近日,武漢火速上線了兩家沒有服務員的“無人超市”。超市之所以會“無人”,是因為這兩家超市使用了“多點Dmall的自助購系統”。這也是“多點自助購”首次嘗試在無人店運行,多點Dmall智能硬件總監劉然介紹:“這個超市已經沒有服務人員,但支持人臉支付,定制的掃碼模塊可以識別各種商品的條碼。”
與此同時,在更大范圍里,超市里的自助購設備發揮出了前所未有的作用,快遞、外賣、生鮮到家紛紛推起無接觸配送,甚至設起臨時取貨柜,社區、寫字樓里的無人貨柜也再一次迎來了高光時刻。而這一幕似曾相識—這不正是三年前新零售剛剛提出時,被當作代表模式的無人零售嗎?
時間退回到2017年前后,被資本快速推出的無人零售被稱為“人傻錢多速來”的風口之一。
不過熱潮很快黯然落下,曾站在浪尖上的“無人”創業公司陸續被曝出虧損、裁員甚至倒閉的消息,其中不乏單次融資過數億元的企業,都早沒了聲量。無人零售1.0時代,留下了一地雞毛。這也是近年來投資圈因為盲目追風,又一個遭受重創的賽道,其損失之慘重堪比以共享單車為代表的共享經濟。
為什么損失如此之大?無人零售中有“零售”兩個字,但是零售圈對此多冷眼觀瞧。后來,在有關無人零售這一輪泡沫的反思中,流傳最廣的蓋棺定論之語,是羅森中國副總經理張晟在公開演講中的一句話:“無人零售,現在還是個早產兒。”
如今在提倡“無接觸”的大背景下,無人零售再次刷出了滿屏的存在感,這個“早產兒”長大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