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改革開放以來,農民收入不斷增加,農民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也逐步發生演變,農村勞動力向城鎮轉移,加快了城鄉要素的流動,為發展城鄉統一的要素市場提供了契機。在城鄉融合發展過程中,農業產業結構不斷升級演化,以滿足人們消費多樣化、層次化、個性化的需要,逐步形成環境優化、資源節約的農業產業結構。
關鍵詞:鄉村振興 城鄉融合 消費結構 產業結構
隨著工業化和城鎮化的快速發展,我國城鄉關系也逐步由“鄉土中國”轉向“城鄉中國”。為激活鄉村社會功能、維護城鄉空間正義,黨的十九大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 這一戰略蘊含了現代農業轉型升級、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村落文化傳承與重建、鄉村治理德與法并重、發展成果城鄉共享等具有新時代特征的理論意涵,充分體現鄉村振興是城鄉融合發展的邏輯起點。
一、城鄉融合發展引導城鄉資源優化配置
鄉村振興是城鄉融合發展的前提,城鄉融合發展促進社會資源在城鄉之間自由流通優化配置。城鄉融合發展推動城鄉一體化市場的形成,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促進城鄉一體化市場體制機制逐步完善,確保城鄉資源流通渠道暢通,為城鄉資源優化配置創造條件。
(一)勞動力在城鄉之間自由流動
城鄉發展不平衡和農村發展不充分推動農村資源向城鎮流轉,農村優質資源的流失在推動城鎮發展的同時在一定程度上導致農村的沒落,但從另一方面也為激變農民的生產生活方式改變自身的生生存狀態提供動力,為減少農村人口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優化農業生產經營方式發展現代農業創造條件。鄉村振興則是在利用城鎮化和工業化發展成果的基礎上,發揮政府在農村發展過程的戰略地位,優化配置全社會資源,改變政府政策的城鎮偏向,實施農業農村農民優先發展的戰略,激發農民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充分發揮農民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和能動性。政府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過程中,利用市場機制統籌社會資源,實現“三農”后發趕超式發展,縮小城鄉發展差距,實現農村農業農民的充分發展。
城鄉之間勞動力的流通分為三個階段,初始階段是因城鄉發展差距引發的城鎮拉力和農村推力推動農村勞動力向城鎮流轉推動城鎮化發展。第二階段是在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過程中鼓勵城鎮涉農的優秀人才向農村流動,通過農村良好的發展環境、政府的優惠支持政策吸納人力資本支持鄉村發展。第三個階段則是在城鄉逐步融合發展的過程,依靠市場的力量引導城鄉居民在城鄉之間自由遷徙,政府則是制定相應的制度規則,確保勞動力在城鄉之間流轉的渠道暢通,降低遷徙成本,確保城鄉統一市場有序運轉,提高流動效率,促進勞動生產率提高。
(二)土地在農村內部以及在城鄉之間自由流通
要確保土地的自由流通,先要完善農村土地產權,確保產權清晰。只有產權明確,才能讓土地資源在城鄉范圍內自由流轉,提高土地使用效率。農村土地在農村內部流轉,一方面可以為擴大農業經營規模發展現代農業創造條件,另一方面也可以為農村發展農產品加工企業,深化農產品加工延長產業鏈條,確保農業生產經營的收益在農村內部循環,為發展農業農村提供支持。[4]農村土地在城鄉之間流轉,從農村郊區向城鎮流轉,這是城鎮化發展的必然階段,是優化土地資源配置提高土地使用效率的表現,但這需要以土地產權清晰界定為基礎,避免土地流轉過程中的腐敗問題。只有清晰的產權方能決定誰為土地流轉的受益方,才能通過市場或淡判確定合理的土地價格。當然,在土地流轉過程中也需要政府的引導和干預。因為在一定區域的土地數量是一定的,土地的供給方具有壟斷地位,因而甚至可以漫天要價,對于基礎設施的公共用地必須有國土資源部門提供一個指導價。另一方面,房地產開發過程中要確保土地所有方的權益,避免雙方沖突而導致的群體性事件。
(三)城鄉之間的資金流通
因城鄉發展差距擴大導致農村成為經濟發展的洼地,進而形成一種低水平自我循環,因而需要外力的沖擊打破這種低水平循環。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就是打破這種低水平循環的來自政府提供的正向沖擊。因而首先是大量的財政資金流向農業農村,支持鄉村振興。政府的財政資金流向和支農政策具有重要的導向作用,在趨利動機的驅使下,引導城鎮資金向農村流動。在資本下鄉的初始階段,特別要防止以圈地為目的的資本下鄉,避免有這種企圖的資本對鄉村振興戰略的擾動,甚至使鄉村振興偏離初始目標。
(四)城鄉之間的文化交流
隨著經濟發展,城鎮居民收入在逐漸增加,但競爭壓力也在提高。人們在休閑時間驅車去鄉村緩解并釋放累積的壓力。在城鄉居民互相交流的過程中不斷進行信息和能量交換。在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以及人與自然的之間的信息和能量轉換過程中,不斷推動城鄉文化的演變甚至融合。在城鄉文化沖突、演變、融合的過程中,各種媒體要創新傳播方式,介紹農民的生活狀態、農民的生存環境。同時也要介紹農業的生產經營方式,介紹農民在農村經濟發展過程中逐步演變的生活方式。創新文化下鄉方式,以農民喜聞樂見的方式介紹工業文明和城鎮文化。通過城鄉居民物質上的互通有無和文化信息的交流轉換,逐步實現城鄉文化的演變、融合。文化的演變則推動人們消費方式演變和消費結構升級,消費結構升級則進而促進生產方式的轉變和農業產業結構升級。
二、農業產業結構演化路徑
城鄉生產要素流動推動農業生產經營方式、經營范圍、經營理念不斷發生演化,從而進一步促進農業產業結構以及農業生產經營主體的生活方式、生活理念不斷發生變遷,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
(一)農業生產經營的多元化
消費需求的個性化、多樣化和消費結構的演化決定了消費升級的方向,引導農業產業結構演化,促使生產和服務向縱深跨越,不斷改變原有產業結構的運行方式。消費需求的個性化、多樣化和消費者偏好的不斷演化決定了農業生產經營的多元化和農業產業結構演變方向。作為生產者和經營者,只有順應消費升級變化的新趨勢和新特點,才能有效發揮消費升級對產業升級的導向作用。一方面,產業升級的方向只有圍繞消費需求的變化趨勢進行投資、創新和生產,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產業投資和創新的積極性和有效性、提升產業競爭力,從而達到優化農業產業結構和推動農業產業轉型升級的功效;另一方面,只有順應消費升級規律,才能有效激發消費引領投資、消費優化資源配置、消費激勵創新、消費繁榮經濟的產業升級良性循環機制。所以,從總體上看,發揮消費升級的引領作用是實現農業產業演化升級的重要導向,是實現經濟提質增效的重要途徑。當農業產業結構完成優化升級后,優化的農業產業形態、合理的農業產業結構又能夠反哺消費升級,兩者相互促進,實現消費升級與產業升級的良性循環與互動。隨著消費結構升級,農業生產經營不斷擴展,種養植業分工不斷深化精細化推動農業生產經營的多元化。農產品的生產、加工、物流、營銷等多個環節不斷融入新的元素,如引入互聯網和大數據的農產品電商化以及農產品物流的綠色通道都極大地推動城鄉融合和農村農業繁榮。
(二)農業生產經營的生態化
隨著經濟發展,人們生活水平提高,經濟發展進入新時代,人們追求高質量發展。綠色理念、生態理念是高質量發展的衍生物。重視生態農業和功能產品,提高農產品質量而不再單純追求產量,這是滿足消費升級對健康食品的需求,不再是溫飽階段對農產品數量的需求,而是小康階段對農產品質量的需求。農業生態化是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重要階段,也是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體現。隨著經濟發展,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則會追求生活水平的高質量。收入增加促進消費結構演變,消費結構升級則對產業結構和生態環境產生影響。消費結構升級必然導致農業產業生態化需求,從而促進環境、經濟、社會復合大系統的健康和諧發展。引導綠色消費,是順應消費升級的趨勢、推動供給側改革、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的重要手段,也是緩解資源環境壓力、建設生態文明的現實需要。消費結構升級為綠色消費模式奠定了基礎,從而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新格局。農業生產經營的生態化、綠色化是滿足人的發展需要,體現人的發展、人與自然協調促進的重要維度。
(三)農業生產經營的綜合化
隨著人們消費需求的多樣化擴展,推動消費結構演化升級,引導農業產業結構演化。田園綜合體是農業生產領域對滿足消費結構升級的體現。田園綜合體以鄉村生活和現代農業為基礎,融入低碳環保、循環可持續的發展理念,形成田園生產、田園生活、田園生態的有機統一體,是與現代農業經營方式和居民生活方式相適應的農村功能和經濟關系呈現形態,是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平臺,是促進城鄉融合的有效抓手,是推動新型城鎮化進程的現實載體。田園綜合體是農業產業演化升級的成果,也是滿足人們消費多元化個性化的體現,也是滿足人們消費多維度、多層次的實現。田同綜合體是農業生產經營綜合化的重要體現。農業生產經營綜合化可以讓人們在同一時間、同一地點滿足消費的多樣化、個性化、多維度、多層次的需求,實現以最小的資源獲得最大程度滿足,體現了消費者的效用最大化,是節約資源、優化配置資源的重要途徑。
(四)農業生產經營的融合化
隨著農業產業結構演化,農業生產經營不斷擴展、延伸,逐步出現三產融合。隨著城鄉要素流動和城鄉生活理念互動推動城鄉文化融合,進而真正實現城鄉融合。農業產業融合,是農業發展新形態,既包括一二三次產業融合,也包含城鄉產業融合。逐步發展和培育農業文化旅游“三位一體”、生產生活生態同步改善、一產二產三產深度融合的特色村鎮。依托特色景觀、農耕文化、鄉風民俗等優質資源,在建設和培育休閑觀光同區、鄉村民宿、農耕體驗、康養基地的基礎上進而逐步培育具有“一村一景”“一村一韻”美麗休閑鄉村。城鄉融合發展和城鄉空間均衡發展是經濟、社會和環境發展效益等構成的城鄉發展狀態均衡。通過城鄉要素自由流動和重新優化配置實現城鄉發展效益趨于均等。農業在確保食品和原材料供給的同時,還滿足消費者在生態、養生、旅游、觀光、休閑、娛樂等方面的需求,如湖南武岡規劃經營的“嗨花弄”生態農業創意產業園,不但提供花卉產品,還集生態、旅游、觀光于一體,為城鄉融合提供發展路徑。農業生產的融合化還有助于避免農村勞動力的季節性閑置,提高農村勞動力的利用效率和增加服務產品附加值。農業生產經營融合化是城鄉融合發展的基礎和依托,農業生產融合化還體現在農業生產經營和鄉村文化、民風民俗的融合,如湖南城步苗族自治縣把農業生產經營與苗學研究、苗族文化傳承和發展融合在一起,體現了自然之美和人文之美的融合。因而要注重鄉村文化保護、重塑和農業產業結構演化相融合。在保護傳統村落的同時發展特色村鎮,深入挖掘鄉村歷史文化價值,提煉凸顯文化特色的經典性元素和標志性符號。發展文化休閑、文化旅游、民俗體驗、觀光農業等獨具地域特色和民俗風情的農村文化產業鏈條,將田園綜合體建設與農村文化傳承有機結合,推進鄉村文化多樣化發展,進而實現城鄉文化的融合發展。
參考文獻
[1]賀文華.鄉村振興:新時代城鄉融合發展的邏輯起點[J]當代農村財經,2018 (10):2-9.
[2]潘錫泉.消費升級引領產業升級:作用機理及操作取向[J].當代經濟管理,2019 (3):11-16.
[3]賀文華.基于城鄉文化融合視角的新型城鎮化路徑探索——以湖南邵陽為例[J].西安外事學院學報,2016 (2):15-24.
[4]賀文華.鄉村振興背景下縣域農業產業化發展研究——基于湖南省洞口縣的調查[J].山東工商學院學報,2019(5):58—70.
[5]嚴先溥.新消費引領新產業加快發展[J]金融與經濟2017(1):52-55.
[6]梁達.綜合施策充分發揮新消費的引領作用卟宏觀經濟管理,2017 (1):42-45.
[7]梁軍,周曉杰,張譜.生態文明導向消費結構與產業生態化研究卟上海經濟,2015(6):39-43.
[8]鄒紅,趙佳,朱雨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消費需要體制機制研究進展U].中國西部,2018(4):30-43.
[9]談慧娟,羅家為.鄉村振興戰略:新時代“三農”問題的破解與發展路徑卟江西社會科學,2018 (9):209-217.
[10]戴旭宏.田園綜合體建設支持保障機制的若干思考卟農村經濟,2018 (11):30-34.
[11]何仁偉.城鄉融合與鄉村振興:理論探討、機理闡釋與實現路徑[J].地理研究2018 (11):2127-2140.
[12]新華社.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的若干意見(2016年12月31日)[N].人民日報,2017-02-06(第01版;第06版).
Research on the Evolution of Agricultural Industrial
Structure in the Process of Urban-rural Integration
He wenhua
Abstract: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the income of farmers has heen increasing, the life concept and lifestyle of farmers have gradually evolved, promoting the transfer of rural lahor force to cities and towns; accelerating thetransfer of elements in urhan and rural, and providing an opportunity for the development of urhan and rural unified fac-tor market. In order to adapt to the evolwing consumption structure,the agricultural industrial structure should also heupgraded to meet the needs of people's consumption diversification. stratification and personalization, gradually realizethe agricultural industrial structure of environmental optimization and resource conservation. and seek an evolutionarypath that meet urhan-rural integration, win-win sharing, and harmomous coexistence of human and nature.
Key words: Rural Revitalization: Urhan-rural integration; Consumption structure; Industrial structure
(作者單位 :湖南J省域經濟研究中心 ;邵陽學院經濟與管理學)
責任編輯:凌玉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供給側改革下產業政策對產業升級的有效性研究”(18BJL051),湖南省社科基金項目“城鄉融合發展進程中武陵山片區農村土地流轉效率提升機制研究( 19YBA303)”湖南省高校創新平臺開放基金項目“基于農業現代化視角的中西部地區農村勞動力轉移與農民市民化研究(17K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