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珍富,金彥剛,楊永樂,趙其兵,任仰濤,夏中華,常東偉,王 歆,賈廣仁
(江蘇瑞華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江蘇宿遷223800)
水稻是我國的主要口糧作物,我國有65%以上的人口以稻米為主食[1]。隨著市場需求日漸增長,水稻的生產規模也隨之擴大。我國水稻常年種植面積為2 860萬~3 000萬hm2,其中粳稻的種植面積為730萬hm2,約占總面積的25.5%,而且幾乎100%的粳稻均作為口糧消費[2]。江蘇是我國粳米的主產區,而粳米是城鄉人民的主食[3]。淮北稻區是江蘇水稻最主要的產區之一,以2017年為例,全省水稻種植面積219.8萬hm2,其中淮北地區129.3萬hm2,淮北稻區占江蘇水稻種植面積的58.8%[4]。
近年來,江蘇省水稻育種的目標從“高產、優質、多抗”轉向“優質、高產、多抗”,優質成為江蘇省水稻育種的首要目標[5-6],稻米品質指標能否達到國標三級優質稻谷標準成為品種審定的一個重要條件。隨著優質稻育種的開展,一批外觀品質和食味得到改良的水稻品種迅速在生產上推廣應用[7]。粳稻的種植有其區域適宜性,為了確保粳米品質,需要選擇在優勢區域內進行種植[8]。因此,本研究選用17個具有代表性的品種為試驗材料,通過田間篩選試驗,從產量性狀、生育期等方面進行系統的比較分析,旨在從17個優質食味粳稻品種中篩選出適合淮北地區種植的粳稻品種,以期為淮北地區粳稻種植推廣提供參考依據。
試驗地點位于江蘇瑞華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淮北試驗站(118°22′E、34°20′N),海拔 26 m,該試驗點為國家黃淮南片冬小麥區域試驗承試點。試驗地平坦、均勻,肥力中等偏上,土質為黏土,溝渠配套,排灌方便。前茬作物為小麥,2019年6月10日收獲,平均產量8250kg/hm2左右。小麥秸稈全量還田。
供試材料為江蘇淮北地區市場上推廣和示范種植的17個粳稻新品種(組合):南粳5718、南粳518、南粳 2728、南粳 505、瑞華 1901、瑞華 1902、徐稻 10號、瑞華 1903、圣稻 24、圣稻 28、瑞華 1904、圣稻 20、圣稻 022、圣稻 802、武運粳 1706、徐稻 9號、圣稻3466,其中對照為本地區大面積推廣品種徐稻9號。供試材料由各育種單位和種子經營企業提供。
試驗采用隨機區組排列,4次重復,小區面積40 m2,栽插規格為15 cm×25 cm,栽插25.5萬~27萬穴/hm2,基本苗112.5萬株/hm2左右,四周設同品種延伸保護行。
1.4.1 播種栽插。播種前選晴天曬種2 d,5月23日用17%殺螟·乙蒜素可濕性粉劑300倍液浸種48h,5月25日播種,6月22日人工移栽。
1.4.2 栽培管理。1)肥水管理。秧田施足底肥,播種前 10 d施用 450 kg/hm2復合肥(N、P2O5、K2O質量分數均為15%)旋耕入土,整平。抓好肥水管理和病蟲防治,播種后使用仲丁靈封閉田間雜草。秧苗長到2葉1心時,施用112.5 kg/hm2尿素,7 d后施用尿素150 kg/hm2,移栽前3 d施用尿素150 kg/hm2;秧苗3葉期,噴施氰氟草酯和吡嘧璜隆化除;化除3 d后至移栽前根據田間蟲情防治螟蟲和稻飛虱、稻薊馬等害蟲2~4次,做到帶藥帶肥移栽。大田基肥在小麥秸稈全量還田的基礎上,及時深旋耕、精細整地后施入基肥為450 kg/hm2復合肥(N、P2O5、K2O質量分數均為15%)。分蘗肥分2次施用:第1次在栽插后7 d,施尿素225 kg/hm2,并拌入吡嘧苯噻酰對田間雜草進行封閉化除;第2次在栽插后15 d,施尿素225 kg/hm2。在倒3葉追施促花肥,施45%復合肥225 kg/hm2+尿素75 kg/hm2。2)病蟲草害防治。秧田期選用烯啶蟲胺、吡蚜·噻蟲嗪等防治灰飛虱和稻薊馬;栽后7 d,結合追施分蘗肥,用50%芐嘧·苯噻酰900 g/hm2進行大田化學除草;分蘗末期至孕穗期交替使用40%阿維·毒死蜱乳油 350~450 mL/hm2、40%氯蟲·噻蟲嗪水分散顆粒劑120~180 g/hm2、8%阿維·氟鈴脲水劑 180~390 mL/hm2等藥劑,防治稻飛虱、二化螟和稻縱卷葉螟等害蟲,交替使用80%戊唑醇可濕性粉劑90~120 g/hm2、40%咪鮮·三環唑可濕性粉劑450~525 g/hm2、5%己唑醇水劑1 200~1 500 mL/hm2等藥劑,防治紋枯病、稻瘟病等病害,同時用30%苯甲·丙環唑水劑1 200~3 000 mL/hm2兼治稻曲病2~3次,防治病害和蟲害的藥可混合同時噴施。
水稻播種和移栽期,均以實際播種和移栽日期記載;始穗期,以10%莖稈稻穗露出劍葉鞘的日期記載;齊穗期,以80%莖稈稻穗露出劍葉鞘的日期記載;成熟期,以95%以上實粒黃熟的日期記載。株高,在成熟期選有代表性的植株5穴,測量每穴最高穗,取其平均值。在成熟期,每個品種選有代表性的5穴考種,測定有效穗、每穗總粒數、結實率和千粒質量。所有小區單獨收獲,晾曬后測定產量,用DA7200近紅外儀測定品質,部分結果引自農業農村部食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的品質檢測報告。
從表1中可知,各參試品種的齊穗期為8月20—31日,其中,圣稻022齊穗期最早,為8月20日;南粳5718和瑞華1903均為8月31日,齊穗期最遲。參試品種生育期在131~140 d,其中,圣稻022生育期最短,為131 d;瑞華1904生育期最長,為140 d。參試品種的生育期均在安全期范圍內。參試品種株高在95.7~102.2 cm,南粳5718株高比對照高5.5 cm,為參試品種中最高,南粳518株高最矮,相比對照矮1 cm。
通過表2可以看出,參試品種有效穗數在298.5萬~340.5萬個/hm2,其中:瑞華1903有效穗數最多,為340.5萬個/hm2;圣稻20有效穗數最少,僅為298.5萬個/hm2。每穗總粒數在120.8~156.4粒,其中:瑞華1903每穗總粒數最多,為156.4粒;圣稻022最少,為120.8粒。結實率在89.0%~95.2%,其中:結實率最高的是徐稻10和瑞華1904,均為95.2%,最低的是圣稻3466,為89.0%。千粒質量在 26.9~28.5 g,其中:南粳最高 518,為 28.5 g;圣稻24最低,為26.9 g。
由表3可知,參試品種的產量呈現出明顯的差異,較對照徐稻9號增產的有7個品種,減產的有9個品種。參試品種實收產量在9 171.0~10 888.5 kg/hm2,較對照增產3.5%以上的品種有2個,其中:瑞華1903產量最高,為10 888.5 kg/hm2,較對照徐稻9號增產6.0%;南粳518產量居第二位,為10 684.5 kg/hm2,較對照徐稻9號增產4.0%;圣稻802最低,為 9 171 kg/hm2,較對照徐稻 9號減產10.7%。
表4為實收產量比對照增產的7個品種品質測定結果,其中武運粳1706整精米率最高,為75.0%,同時直鏈淀粉含量也最高,為16.2%。南粳5718、南粳518、南粳2728直鏈淀粉含量均在10.0%左右,均為優良食味品種,其中南粳518堊白粒率和堊白度最高,南粳5718膠稠度最高,南粳2728堊白粒率和堊白度均低于南粳518和南粳5718。

表1 參試品種生育期及株高

表2 參試水稻品種產量構成要素

表3 參試品種產量、增產幅度和位次

表4 淮北地區增產水稻品種稻米的品質表現
水稻的高產一直是國內外研究者重點關注的問題。2015年之后,我國糧食總產在十二連增后呈現出總產量、庫存量、進口量3量齊增局面,糧食供求形勢開始轉向,2017年起水稻收購價格開始下調,糧食生產由追求產量向追求品質轉變,市場上呈現出普通稻谷難賣、優質品種稻谷走俏的新局面。水稻的生育期決定其種植區域,過早不利于利用溫光資源,而過晚影響抽穗和正常成熟,均能嚴重影響產量和稻谷的品質[9]。選育并推廣兼具高產、優質、早熟等特點的粳稻新品種,能為江蘇淮北地區水稻增產、農民增收提供基礎支撐。
本研究試驗結果表明,供試的17個品種在產量水平、產量構成要素、農藝性狀、生育期和稻米品質等方面存在著差異。參試各品種均能在安全齊穗期內齊穗(該地區安全齊穗期為9月15日前),生育期均處于安全期范圍內。供試品種中瑞華1903實收產量、穗數、穗粒數均最高,但是在該地區熟期較晚。比對照增產的3個優良食味品種中,南粳518實收產量和穗粒數居所有參試品種第2位,千粒質量居第1位,成熟較早,株高較矮;南粳5718比對照增產2.7%,豐產性較好,但是在該區域熟期較晚;南粳2728比對照增產0.7%,結實率為94.6%,成熟較早。通過產量水平、產量構成要素、農藝性狀、生育期和稻米品質等綜合分析,供試品種中南粳518、南粳2728豐產性較好、株高較矮,且在當地均能保持優良食味品種的品質。這2個品種生產中不僅產量潛力高、米質較優,同時早熟能有效規避低溫危害和緩解淮北地區稻麥茬口季節緊張矛盾,適合淮北中熟中粳稻區人工栽插、機插和直播條件下大面積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