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在銳,賈一磊,沈進松,楊 松,卜永清,宋春蓮,羅來君,王進友
(江蘇省農墾農業發展股份有限公司黃海分公司,江蘇鹽城224600)
目前,江蘇沿海各農場水稻生產過程中施肥環節均采用人工表施與機械拋施相結合的方式,這種方式在生產上存在施肥量大、肥量均勻性差、肥料利用率低的問題[1-2],直接增加了水稻肥料成本,同時由于肥料流失嚴重惡化了水環境。因此,如何高效利用肥料已成為水稻生產中重要的問題之一。水稻側深施肥是指在水稻插秧的同時將肥料精確定量施于秧苗一側,肥料呈條帶狀被施于秧苗側深位置,該技術利于根系生長,還能促進水稻早發,顯著提高水稻產量[3-4]。2019年,本試驗由東風井關農業機械有限公司引進3臺PZ60型號毯苗栽插側深施肥一體機,進行了大面積水稻側深施肥示范試驗,力求通過側深施肥與常規施肥的大面積對比,探明水稻側深施肥方式的增產效果和存在問題,提出今后機插稻合理的施肥方法,為實現水稻生產節本、增產、提效尋求新途徑。
試驗共設8個試驗點,分布在江蘇省農墾農業發展股份有限公司黃海分公司8個生產區,各生產區地處黃淮海平原東部沿海墾區(119°93′E、34°21′N),土壤有機質含量為1.0%~2.3%,土壤質地為黏壤土,各生產區之間條田規格一致,地力均勻。試驗水稻種植方式為毯苗機插,施肥方式為插秧同步側深施肥,插秧機器為東風井關PZ60毯苗機插稻側深施肥機,每個區試驗面積13.3 hm2,且每區均設置對照,即其中6.7 hm2為側深施肥處理,另6.7 hm2為對照(傳統施肥),試驗面積共計106.7 hm2。試驗采用7寸育秧盤(23 cm×58 cm)育秧,均于2019年5月25—30日落谷,6月20—25日移栽,栽插行距為25 cm,株距為12 cm,基本苗為150萬~180萬株/hm2。肥料運籌中側深施肥處理采用側深施肥專用復合肥(控釋混摻肥料),由中化化肥控股有限公司生產,質量比 m(N)∶m(P2O5)=35∶13,其中含8%控釋氮,可在施后90 d內釋放完成。側深施肥處理后期追肥采用常規尿素(山西蘭花科技創業股份有限公司),對照肥料均施用常規肥料,種類為磷酸二銨(云南祥豐金麥化工有限公司)和尿素,磷酸二銨中 m(N)∶m(P2O5)=18∶46,尿素 N含量為46%。各試驗點詳細施肥方案見表1。
1.2.1 水稻莖蘗動態調查。每5 d記錄定點區域水稻莖蘗數。
1.2.2 產量構成因子測定。在水稻成熟后,各處理3點取樣,每點1 m2,調查有效穗數、穗粒數、千粒質量和結實率,并計算產量。
采用Excel 2010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
在整個試驗過程中,各試驗點根據水稻實際田間長勢和葉色變化,進行了肥料運籌的應變調整。根據實際田間施肥統計(表1),所有處理田塊在側深施肥以后,水稻葉片明顯轉色快,返青快,且均未施用第1次返青分蘗肥,但在水稻移栽12 d以后,大部分水稻開始有落黃表現(試驗點1依然沒有落黃),在這樣的情況下,除1區試驗點外,其他各試驗點都和對照一樣酌情施了1遍分蘗肥。在水稻移栽后20 d左右,除11區和12區2個試驗點外,其他各試驗點葉色有明顯的退淡,于是側深施肥處理和對照一樣酌情施了1遍平衡肥。分析表明,各試驗點側深施肥處理減氮效果都比較明顯,與傳統施肥相比,總氮量平均減少6.4 kg/667 m2,平均減幅為21.3%,總磷量平均減少1.4 kg/667 m2,平均減幅為26.4%,全部處理施肥次數也有明顯減少,其中8個試驗點有5個試驗點減少了1次,3個試驗點減少了2次。

表1 側深施肥試驗示范各處理情況
由表2可知,多數生產區毯苗機插條件下,使用側深施肥技術的處理分蘗數明顯高于常規。在毯苗機插側深施肥條件下,水稻分蘗發生起步較早,具有明顯的早發優勢。側深施肥移栽后10 d左右水稻莖蘗數增加較為明顯,而對照在移栽后15 d左右莖蘗數才明顯增加,側深處理較對照早發棵3~5 d。隨生育進程推移,各小區水稻基本于7月30日達到高峰苗,相較于對照,側深施肥高峰苗數較多但相差不大。進入拔節期(8月15日)后莖蘗數趨于穩定,相較于對照,處理莖蘗數多0.1萬~2.2萬個/667 m2,各地區之間相差較多,1區、6區處理較對照多2.2萬個/667 m2,2區、4區、15區基本無差異,其余地區處理較對照多1.2萬個/667 m2左右。

表2 不同施肥方法對水稻莖蘗動態的影響
由表3可知,毯苗機插條件下,側深施肥處理有明顯的增產效果。8個試驗點側深施肥的處理實際產量均高于常規對照,增幅為2.1%~11.6%,平均增產5.3%,理論產量和實際產量表現趨于一致。產量結構分析表明,毯苗機插稻側深施肥處理的有效穗數、穗粒數、結實率比對照均有不同程度增加,而千粒質量各處理間表現不一。
水稻側深施肥技術是一項高效、節本、增產和環保的先進施肥模式。由前人研究可知,水稻側深施肥技術具有減少氮肥損失、提高肥料利用率的增產增效優勢[5-6]。本試驗結果表明,側深施肥對毯苗機插稻的增產效果約為5.3%,從產量結構來看,其增產機制是通過促進水稻早發、增足穗和大穗、促早熟實現的,成熟期水稻穗型大,結實率高。另一方面,使用側深施肥技術可以明顯降低施肥量,減少施肥次數。在本試驗條件下,平均可減少施用總氮量約21.3%,減少施用總磷量約26.4%,減少施肥次數1~2次,節本降耗,減少污染。在減肥減量條件下,本試驗雖有增產效果但增幅不大,這可能與肥料的利用率有關,還需進一步試驗研究。

表3 不同施肥方法對水稻產量結構的影響
本次大面積多點毯苗側深施肥示范試驗,雖然取得了明顯的減肥和增產效果,但是,水稻側位施肥的最佳效果還沒有完全表現出來,尚不能滿足大面積全面推廣,主要問題表現在以下2個方面:一是水稻側深施肥與栽插同步作業承載量與插秧機功率不足的矛盾突出。在大面積水稻栽插中,插秧機承載秧苗和肥料的數量都很多,導致插秧機作業負荷大,行走慢,故障多,效率低,甚至影響了水稻栽插質量。2019年在制定側位施肥處理的施肥量時,就是因為插秧機的功率不足,不得已把施肥量降到了最低點,由于側深施肥數量不足,導致側深施肥的效果沒有充分發揮出來,水稻后期供肥不足,葉色落黃,需要補施氮肥,增加施肥次數。因此,現有插秧機還不能滿足大面積規?;瘋壬钍┓屎驮圆逋阶鳂I的要求,建議今后可研發生產寬幅、高效率的水稻深施肥機,做到水稻栽插與施肥分開,在水稻栽插前把肥料施入土中,做到施肥與插秧兩不誤,提高效率,把這項高效施肥技術真正用于大面積生產之中。二是要進一步優化肥料配方,提高肥料運籌水平。在側深施肥條件下,側深施肥的比例越大,節肥和增產的效果就越好。今年受插秧機承載量的限制,施用的側深施肥量偏少,普遍施用專用控釋混摻肥料為30 kg/667 m2,氮肥用量只占總用氮量的30%左右,且控釋氮肥含量只有8%左右。為了進一步提高側深施肥的效果,減少施肥量和施肥次數,如何進一步提高側深施氮肥量占總用氮量的比例、提高控釋氮含量等還需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