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德銀,茍才明*,李忠惠,梁 斌,李恒進
(1.宜賓市農業科學院,四川宜賓624000;2.四川省地質調查院,四川成都610081;3.西南科技大學,四川綿陽621010)
硒具有抗氧化、抗衰老、抗癌、提高免疫力等作用,是生命活動的必需元素之一,硒缺乏成為國內外科學家的研究熱點[1]。人體中硒的攝取,主要依靠食物中的有機硒,因此富硒優質大米深受消費者青睞[2]。宜賓土壤中硒元素含量普遍較高,富硒大米(質量分數:Se≥0.04 mg/kg)達70%以上,具有生產富硒農產品的資源優勢[3]。雖然宜賓硒資源豐富,但在富硒區也伴隨有土壤不同程度的酸化問題,成為富硒農產品開發的一大阻礙[4]。國內外關于富硒水稻栽培技術研究,主要采用外施硒肥來增加大米含硒量[5-8],而在天然富硒土壤中,通過施用土壤調理劑改良酸化土壤和選用富硒水稻品種吸收累積大米硒含量的研究較少。為發揮宜賓富硒資源優勢,推進富硒水稻標準化生產技術體系建設,在總結多年試驗和示范成果的基礎上,制定了本技術規程。規程規定了宜賓天然富硒水稻種植的產地環境條件、栽培措施、質量指標、采收貯藏等技術,為該地區富硒水稻綠色生產提供技術支撐。
本標準規定了宜賓市富硒水稻生產的產地環境、栽培技術、田間管理、收獲儲藏、硒含量檢測等技術要求。本標準適用于宜賓市富硒水稻的生產。
下列文件對于本文件的應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僅所注日期的版本適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單)適用于本文件。
GB1350—2009 《稻谷》
GB/T1354—2018 《大米》
GB2762—2017《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食品中污染物限量》
GB4404.1—2008《糧食作物種子第1部分:禾谷類》
GB/T5491—1985 《糧食、油料檢驗扦樣、分樣法》
GB 13735—2017《聚乙烯吹塑農用地面覆蓋薄膜》
GB/T8321—2009《農藥合理使用準則》
GB/T5009.93—2007《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食品中硒的測定》
GB/T15618—2018《土壤環境質量農用地土壤污染風險管控標準(試行)》
GB/T22499—2008《富硒稻谷》
NY/T391—2013《綠色食品產地環境質量》
NY/T393—2013《綠色食品農藥使用準則》
NY/T394—2013《綠色食品肥料使用準則》
NY/T1104—2006《土壤中全硒的測定》
NY/T2737.2—2015《稻縱卷葉螟和稻飛虱防治技術規程》
NY/T2978—2006《綠色食品稻谷》
DB51/T277—2014《水稻簡化旱育秧技術規程》
DB51/T870—2009《水稻機械插秧配套栽培技術規程》
DB51/T884—2009《除草劑防除水稻田雜草田間藥效試驗技術規程》
DB51/T885—2009《水稻二化螟防治技術規程》
DB51/T1677—2013《水稻田雜草綜合治理技術規程》
DB51/T2519—2018《水稻主要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規程》
DB51/T2606—2019《水稻全程機械化生產技術規程》
DD2019-10《天然富硒土地劃定與標識》試行
下列術語和定義適用于本標準。
宜賓富硒水稻:利用宜賓的生態環境和富硒土壤,采用本規程生產,通過水稻生長過程自然富集,糙米中硒含量在0.04~0.30 mg/kg。
土壤天然硒含量符合DD 2019-10《天然富硒土地劃定與標識》(試行)規定標準,可申請富硒土地標識認定使用證書。
生產基地應達富硒土地標準,灌溉水質應符合NY/T391—2013《綠色食品產地環境質量》要求。
5.1.1 品種選擇。選擇通過國家或四川省審定并在當地試驗示范成功的優質、高產、多抗、富硒能力強的水稻品種。種子質量應符合GB4404.1—2008《糧食作物種子第1部分:禾谷類》的規定。
5.1.2 用種量。雜交稻播種量0.75~1.0 kg/667 m2,常規稻播種量1.5~2.0 kg/667 m2。
5.1.3 種子處理。播種前曬種1~2 d,用清水浸泡10~16 h,再用多菌靈或三氯異氰尿酸浸種2~4 h,漂凈、濾干后,保溫破胸至粉嘴狀態。采用旱育秧的包衣種子不用藥劑浸種和催芽。
5.1.4 秧田整理。整田前應清理好前茬作物、雜草及溝渠,保證水流暢通。大田應早放水、早泡田,做好田埂,整平、耙細。
5.1.5 播種期。平丘區適宜播種期在2月25日—3月10日,其余地區根據當地的氣候條件和移栽苗齡確定播種期。
5.1.6 育秧方式。旱育秧按照DB51/T 277—2014《水稻簡化旱育秧技術規程》執行,機插秧育秧按照DB51/T870—2009《水稻機械插秧配套栽培技術規程》執行。選用農膜需符合GB 13735—2017《聚乙烯吹塑農用地面覆蓋薄膜》要求。
5.1.7 秧田管理。秧苗生長期間保持田間濕潤,防止苗床土干。3葉后揭側膜通風,4葉后揭膜煉苗,淺水灌溉,施尿素3~5 kg/667 m2或清糞水1 000~1 500 kg/667 m2。

表1 專用土壤調理劑施用量
5.2.1 施專用土壤調理劑。在酸化土壤田塊,插秧前3~4 d按表1施專用土壤調理劑。
5.2.2 翻耕。整理田埂,清理殘茬,撒施專用土壤調理劑和底肥后,在栽秧前1~2 d,淺旋耕1次。
5.3.1 移栽期。旱育秧葉齡4.0~5.0葉期移栽,機插育秧葉齡3.0~4.0葉期移栽。
5.3.2 人工栽插。按照行距30 cm、穴距16.7~20.0cm栽插,密度為1.11萬~1.33萬穴/667 m2,栽插深度為2.0~3.0 cm,要求行直、穴勻、棵準。
5.3.3 機械栽插。行距30 cm,株距16~18 cm,栽插密度為1.30萬~1.60萬穴/667 m2。漏插率≤5%。栽插規格應符合DB51/T870—2009《水稻機械插秧配套栽培技術規程》要求。對有浮秧和機械不能栽插到的缺穴應及時人工補栽。
5.4.1 施肥原則。以有機肥為主,尿素、復合肥為輔;以底肥為主,追肥為輔。提倡測土配方施肥。施用肥料應符合NY/T394—2013《綠色食品肥料使用準則》相關規定。
5.4.2 底肥。施足底肥。施用農家肥1 000 kg/667m2,水稻專用復合肥25 kg/667 m2,所有肥料均一次性均勻施入。
5.4.3 分蘗肥。移栽后3~5 d,用尿素3.0~4.0kg/667 m2。
5.4.4 穗肥。拔節后5~7 d,用尿素和氯化鉀3.0~5.0 kg/667 m2。
返青期保持淺水層3.0~4.0 cm,分蘗期濕潤灌溉,苗數達到穗數的80%~90%時開始露田和曬田,采取多次輕曬。拔節期灌水并保持淺水層至抽穗揚花期。灌漿至成熟期,間歇灌溉,干濕交替。收獲前7 d左右斷水。
病害:稻瘟病、紋枯病、稻曲病、惡苗病等。蟲害:水稻螟蟲、稻縱卷葉螟、稻飛虱等。草害:稗草、水花生、千金籽等禾本科和闊葉草類。
堅持“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原則,優先采用農業防治、生態控制、生物防治技術,推行專業化統防統治,不用高毒、高殘留化學農藥,遵守農藥使用安全間隔期規定。
6.3.1 農業防治。采用前茬作物除草治蟲、輪作換茬、田埂種豆、種養結合、機械或人工除草等農藝措施。選擇抗性強的品種,定期輪換品種。
6.3.2 物理防治。播種前曬種、浸種和包衣處理,4月上旬安插黃板20~25張/667 m2誘捕薊馬,每(15~20)×667 m2安裝1盞頻振式殺蟲燈誘殺螟蟲等。
6.3.3 生物防治。在移栽后2~3 d安放蜂卡2~3張/667 m2,釋放赤眼蜂防治二化螟;齊苗后選擇用井岡霉素防治稻紋枯病,選擇春雷霉素、枯草芽孢桿菌防治稻瘟病。提倡采用稻鴨共棲、稻漁共育、稻蛙共生技術綜合防治田間病蟲草害。
6.3.4 化學防治。宜賓富硒水稻病蟲草害的化學防治方法根據NY/T 393—2013《綠色食品農藥使用準則》規定執行,化學防治方法具體見表2。
當水稻籽粒灌漿成熟95%時,應及時收獲。機械化收獲符合DB51/T 2606—2019《水稻全程機械化生產技術規程》規定。
富硒水稻單收、單運、單脫粒、單貯藏,收獲質量符合NY/T 2978—2006《綠色食品稻谷》的規定且達到富硒水稻指標要求。
及時將稻谷晾曬或烘干貯藏,防止捂堆霉變,入庫時稻谷含水量應在13%以下。
推廣秸稈還田,提高土壤肥力。
人工收割留茬40~50 cm,機械收割留茬45~55 cm。
全程采用濕潤管理。
頭季稻收割后2~3d內,施尿素10.0kg/667m2。
抽穗前后若遇低溫,可用75%赤霉素2 g/667 m2+99%磷酸二氫鉀100~150 g/667 m2對水50 kg/667 m2噴霧。
同“6.3.4”節的防治方法。
收獲方法同“7”節。

表2 宜賓富硒水稻病蟲草害化學防治
按照GB/T 5491—1985《糧食、油料檢驗扦樣、分樣法》的規定進行抽樣,硒含量按照GB 5009.93—2017《食品中硒的測定》的方法檢測。
為同種類、同產地、同收獲年度、同儲存單元和同運輸單元的稻谷[9]。
除按照GB1350—2009《稻谷》和GB/T22499—2008《富硒稻谷》有關條款判定外,還應按表3標準劃分等級。

表3 宜賓富硒稻谷等級劃分標準
應在包裝物上或隨行文件中注明產品的名稱(富硒稻谷)、執行標準(本標準)號、類別、等級、產地、收獲年度和月份。
包裝應清潔、牢固、無破損,封口嚴密、結實,不應撒漏,不應給產品帶來污染和異常氣味。
應儲存在清潔、干燥、避光、防雨、防潮、防蟲、防鼠、無異味的倉庫內,不應與有毒有害物質或水份較高的物質混存。
應使用符合衛生要求的運輸工具和容器運送,運輸過程中應注意防止雨淋和污染。
富硒水稻生產全過程應詳細記錄產地環境條件、生產技術、病蟲草害的發生和防治、采收、生產廢棄物處理等情況,并保存至少3年[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