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明,余 鴻
(1.湖北省交通規劃設計院股份有限公司 武漢市 430051;2.荊州市東卷高速公路有限公司 荊州市 434000)
二廣高速公路東卷段(以后簡稱項目)為非控制出入一級公路升級為高速公路,技術方案復雜,影響因素多,下面對設計時的主要方案、技術要點和注意事項進行詳細論述。
二廣高速公路是國家和區域南北向交通聯系的主通道,其中東卷段是鄂湘省際銜接湖北境內路段,因歷史原因,該路段為非控制出入的一級公路,已成為該高速公路通道中的瓶頸路段,其技術標準、通行能力、服務功能都不能滿足國家高速公路的要求,項目于2012年12月完成勘察設計,于2017年1月建成通車。
原老路以《公路工程技術標準》(JTJ 001-97)為設計標準,按一級公路標準建設,路線長3.471km,雙向四車道,路基寬24.5m,設計車速100km/h,路面采用水泥混凝土,混凝土板厚25cm。升級為高速公路后,路基寬度26m,路面采用瀝青混凝土路面,全線共設互通式立交1處、停車區1處、治超站1處、分離式立交1處。
該項目為改擴建項目,測量精度要求高,項目實施時在1∶2000地形圖的基礎上,對原路中央分隔帶兩側及硬路肩邊緣共布置4條測量線,且測量線同一橫斷面處4點對齊,縱向間距不大于25m,在曲線路段、橋梁和特殊路基段適當加密,采用全站儀平面測量和水準儀高程測量,保證了測量的精度。
目前改擴建高速公路測量采用精密機載三維激光掃描測量技術,通過機載三維激光點云數據的高精度采集、控制布設及平面、高程的精化處理技術措施,其路面測量精度平面小于0.05m,高程小于0.02m。
平縱面擬合根據測量成果,結合原路平縱面設計資料,盡量采用原老路線形設計,路線縱面盡量等厚度加鋪,在橋梁路段縱面盡量不加厚,擬合后平縱面指標良好,擬合誤差百分比如圖1~圖3。
改擴建路基路面設計前應對既有路基路面進行充分調查、合理評價,路基調查包擴路基高度、填料、病害(沉降、滑坡)、防護形式、排水等方面調查,路面調查(水泥混凝土路面)包含路面狀況調查,路面狀況評價,還需要一些必要的檢查,檢查內容包含斷板率、平均錯臺量、接縫傳荷能力、平均彎沉值、舊混凝土路面結構參數(包含水泥混凝土板厚度、彎拉強度、彎拉彈性模量、水泥混凝土路面基層頂面當量回彈模量)等,此外其它缺陷還需通過地質雷達來探測。
經調查原路基填料主要采用粘性土,局部路段采用摻生石灰,路基最大填挖高均約8m,現老路基穩定性較好,未出現較大垮塌或邊坡失穩情況,路基排水采用60cm×60cm的梯型邊溝,采用混凝土預制塊,挖方邊溝現狀較好,填方邊溝預制塊局部路段有破損或缺失,邊坡防護以植草、三維網植草為主,橋頭錐坡采用實心預制六角塊防護,原老路基未設擋土墻。
路面損壞狀況調查評定為:全線合計2744塊板,斷板率DBL=4.0%。根據統計資料,全線共計調查5468 處板與板間錯臺量,累計錯臺量11879.5mm,平均錯臺量2.2mm,錯臺量>3mm占19.4%,錯臺量>5mm占5.6% ,路面損壞狀況等級評定為優良。接縫傳荷能力及平均彎沉值:全路段合計檢測接縫處彎沉688點,接縫傳荷能力整體情況良好,評定等級為優良的占72.1%,評定等級為中的占13.4%,評定等級為次的占8.3%,評定等級為差的占6.2%;彎沉差ΔD≥6占5.7%;超車道接縫傳荷能力普遍優于行車道,路段檢測的板縫處的平均彎沉值均小于20(0.01mm)。舊混凝土路面結構參數調查:全路段共取芯44個,厚度平均值 =24.8cm,厚度的標準差 =1.24,混凝土面層厚度的標準值 =23.5cm。44個芯樣劈裂強度平均值 =3.54MPa,劈裂強度的標準差 =0.65MPa,舊混凝土面層劈裂強度的標準值 =2.86MPa,舊混凝土面層彎拉強度標準值 =4.67 MPa,舊混凝土面層彎拉彈性模量標準值Ec=33822 MPa。通過地質雷達檢測,共發現路面路基缺陷33處,缺陷長度1546m(總檢測長度13884m,左右幅各檢測兩條線)。缺陷類型有面層脫空、水穩層脫空、水穩層不密實、路基不密實。綜合評定路面基本狀況良好。
路基設計應在對公路沿線地質、水文、地形、氣象等自然條件全面調查研究,充分搜集原施工圖、竣工圖及現有路基施工養護資料,對老路基進行合理評價的基礎上進行,并做好路基路面綜合設計。應確保路基、路面排水通暢,應盡可能減少征地、拆遷,應本著少占農田、保證質量、節約投資的原則。開挖老路所得的土方應盡量加以利用。邊坡坡面防護以保證邊坡穩定為前提,以固土為本,以綠色為主。路基防護工程應根據當地水文情況、工程地質條件及筑路材料來源,選用經濟、合理而又美觀實用的工程措施,在邊坡穩定的前提下進一步加大植草面積,減少圬工體積。項目設計時,對原路基兩側各加寬0.75m,填方加寬段,路基施工應先清除30cm寬度松土后再對邊坡進行開挖,臺階底寬≥2m,且臺階頂設4%向內傾斜的橫坡,邊開挖臺階邊填筑,在路床底部和路基底部分別鋪設一層和兩層鋼塑復合雙向土工格柵,回折長度≥1.5m。挖方加寬段,挖方邊坡坡率根據地質情況確定,設置2m寬碎落臺。
路面設計以路段交通量預測結果為依據,并參照類似改擴建工程的成功實例進行設計。路面設計應根據使用要求及氣候、水文、土質等自然條件和老路面狀況,密切結合當地實踐經驗進行綜合設計,并遵循因地制宜、合理選材、方便施工、利于養護的原則,使設計技術先進、經濟合理、安全適用。老路面盡可能利用,一般遵循寧填勿挖的原則。老路面改建強度須滿足基本設計要求,并對現有病害進行充分、恰當的處理。老路面材料充分利用。認真分析老路路面現狀檢測、評價資料,并結合路面綜合評價指標及老路面改建方案,充分考慮老路銑刨廢舊料的再生利用價值,注重體現環保理念。充分考慮新老路面的匹配性,為了保證路面質量,新老路面宜同步實施。路面結構設計包括新建路面(互通匝道)、老路面(主線)改建兩種方式考慮,并根據交通荷載分布特點分別進行路面結構強度驗算。老路面改建加鋪方案根據加鋪厚度不同分別考慮。
橋涵外業調查包含既有構造物的調查,如跨徑、孔徑、上下部結構類型、洞口形式、橋頭防護類型、水位等內容,橋涵檢測包含外觀檢測、回彈試驗、混凝土碳化深度、病害調查等,必要時還需要做荷載試驗。項目經調查共有中橋1座,跨徑為2×16m,簡支空心板,柱式橋墩,肋板臺,樁基,橋梁按雙幅設計,與路基同寬為24.5m。涵洞6道(其中倒虹吸2道、圓管涵1道、蓋板涵3道),均為暗涵洞(涵洞有填土),主要病害為:中橋右幅0號臺錐坡、0號臺護坡、2號臺護坡沉降開裂,最大沉降20cm,空心板鉸縫滲水流白,共17處,倒虹吸排水功能失效,全部蓋板涵均存在積水現象。
由于本項目建成時間較久,原老路設計采用舊標準,在橋涵設計前需按新規范對橋涵水文,橋涵上下部結構進行驗算,經驗算后設計洪水位、沖刷深度、埋置深度均滿足規范要求,橋梁上下部結構承載能力極限狀態滿足要求。結構計算時承載能力極限狀態按新規范驗算,正常使用極限狀態按老規范驗算,包含應力、裂縫寬度等,相關技術指標經計算均滿足規范要求,表1為抗彎、抗剪承載能力驗算結果。
中橋加寬設計考慮橋墩完全利用,橋臺橫向接長,接長后蓋梁長度與路基同寬,上部構造通過更換內外側邊板,加長懸臂的方式實現路幅加寬,考慮到懸臂過長導致偏心失穩,通過把外側邊板和臨近中板拆除,按一塊板整體設計。空心板支座采用橡膠支座,使用時間太久橡膠老化后,支座已剪切破壞,對空心板支座全部更換,施工時采用扁形千斤頂同步頂升的方法更換。涵洞通過拆除原有洞口,接長涵洞實現路幅加寬,后期實施時由于沿線居民通行要求提高,通道凈寬及凈高增大,實際實施時涵洞采用挖除新建的方式。

表1 中橋空心板承載能力極限狀態驗算
改建設計時沿線布設了互通式立交、國道G207分離式、停車區和省界治超站。互通式立交主要是為解決高速與地方道路之間交通轉換。路線與國道G207相交,故設置了分離式立交上跨主線,分離式路線設計考慮到臨時保通,接線設計與原國道G207路線橫向偏置了6m,預留了通行條件。考慮到車輛加油、貨車加水、旅途休息等需求,結合沿線服務區和停車區布設間距,布置了停車區,后期實施時升級為服務區。在省界處為減少超限車輛對道路影響,布設了治超站,對原老路治超站進行了還建。原老路為開放式一級公路,沿線居民和房屋較多,考慮到封閉后居民出行的影響,在原老路兩側分別布設了3.5m寬和5m寬輔道,并在高速設置通道保證橫向通行。
保通方案主要為半幅封閉施工、半幅通行的方式設計,并利用國道G207分流,臨時工程設計時充分考慮防撞水馬、防撞立柱、臨時標志牌等布設,設計時應考慮臨時設施損壞后增加量。
通過對二廣高速東卷段改擴建設計的論述,分別從路線、路基路面、橋梁涵洞、沿線設施和保通方案幾個方面展開,改擴建設計前需開展的測量、調查、檢測、試驗、評價等工作,設計方案及需要注意的事項。項目通車至今,公路使用狀況良好,服務等級提升較高,可為以后類似項目改擴建設計時提供一定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