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蘭粉,李震
(河南省淇縣動物衛生監督所,河南 淇縣 456750)
牛腐蹄病主要由化膿菌、壞死桿菌等引發,與飼養管理不當有關,飼料營養不均衡,牛蹄長時間在爛泥和尿糞中浸泡或蹄被異物刺傷等易引發腐蹄病。
病初牛趾間皮膚潮紅、充血和腫脹,跛行,食欲下降,喜臥,精神不振,患蹄發熱。前肢患病的跪地不起,后肢患病的病肢伸到腹下。
病重牛體溫升高,食欲廢絕,精神沉郁,患肢出現壞死,產生惡臭分泌物。病牛蹄底出現漏洞,擴大創口,會流出污黑的臭水,其趾間存在潰瘍面,蹄殼腐爛、變形,腱、韌帶、關節等位置也受到侵害。部分牛發生壞死性口炎,眼鼻等位置出現水泡、結痂,并因繼發感染而死亡。
牛腐蹄病與口蹄疫癥狀相似,診斷時要結合養殖環境、衛生條件等作出綜合判斷。
2.1 手術治療 手術去除病變角質,做好削蹄處理。
為順利手術,先將牛趾神經傳導麻醉,再去除病灶內的腐敗組織和膿汁。全面清除壞死組織、膿汁后,用0.1%高錳酸鉀溶液和硫酸銅處理創口,并用紗布對深層腐爛部位進行填充、包扎。
牛腐蹄病發生的根本原因在于環境不良,為避免牛患病,應給牛營造干燥、衛生的生活環境,并保證其營養均衡。患病期間需要做好牛蹄的修整,及時去除角質,糾正不正蹄。病牛趾部、關節出現感染時,需及時處理,并使用抗生素,以免發生繼發感染。
2.2 中藥治療 可敷貼中藥增強療效。病初取200~500 g 野芋頭、山烏龜,天花粉、雄黃、白芷、大黃各30 g 混勻搗爛,加少量白酒包敷患處,1~2 d 換藥1 次,期間每天用白酒噴灑患部,確保敷藥位置濕潤,直至病牛痊愈。也可取適量大蒜、魚腥草、樟樹葉、石菖蒲、生姜和艾葉混合搗爛,于病處包裹,每天用藥1~2次。

若患病位置已潰爛,則取福爾馬林兌水對患處進行涂抹,然后撒涂磺胺粉和魚石脂膏,每天用藥1次,連續用藥3~5 d。蹄底部發生潰瘍的,用5%過氧化氫溶液沖洗,再將消炎粉與補蹄膏調抹患處,每天用藥1~2次,連續用藥7 d。局部組織壞死的,將沒藥、兒茶、紅花、乳香各5 g,血竭、龍骨、白及各10 g,輕粉、樟腦、冰片、朱砂各2 g 研成粉末撒在創面,再用松餾油脫脂棉填塞包扎,每7 d 換一次藥。局部膿腫的,可在術后用1份犁頭草和3 份金櫻子葉搗爛外敷,每天噴水保持濕潤,連續用藥5~7 d。
2.3 藥浴治療 定期浴蹄可預防牛腐蹄病發生。常用藥浴液為10%的硫酸銅溶液,其可破壞腐敗組織,增強結痂致密性,促進肉芽組織生長,有較好的消毒殺菌作用。
治療牛腐蹄病需要每天對牛蹄進行藥浴,直至痊愈。硫酸銅溶液滲透性較強,遇有機物時活性受影響,故需謹慎處理患處。為避免病牛眼睛和皮膚受刺激,也可采用10%硫酸鋅溶液浴蹄,連續治療5 d。此外,也可用5%~10%福爾馬林溶液藥浴,每10 d用藥一次。
藥浴期間,可配合采用抗生素增強療效,如藥浴后,可在患處撒上青霉素干粉。0.1%高錳酸鉀溶液通常不用于藥浴,只用于清洗創面。病情較頑固的,病部可填入高錳酸鉀粉,然后涂抹魚石脂藥膏,再皮下注射80 萬單位普魯卡因青霉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