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敦煌陽關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于甘肅省敦煌市陽關鎮境內,地處河西走廊最西端。西隔庫姆塔格大沙漠,東鄰黨河水庫,南接阿克塞哈薩克族自治縣,北望玉門關以南大面積戈壁荒漠。保護區濕地生態資源相當有限又十分脆弱,卻是我國西部荒漠中不可或缺的候鳥遷徙驛站。
陽關保護區總面積8.82萬公頃,核心區面積2.73萬公頃,緩沖區面積2.81萬公頃,實驗區面積3.28萬公頃。其中核心區主要由濕地、湖泊和流域組成,占總面積的30.99%。濕地主要由永久性濕地、湖泊性濕地和季節性濕地組成。主要保護荒漠區中特殊成因的內陸河流生態系統和保護以候鳥為主的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資源。
陽關保護區周邊涉及陽關鎮5個行政村,一個國營農場和一個鎮辦林場。社區總耕地面積2萬多畝,是全省乃至全國有名的葡萄種植示范村鎮,經濟收入排敦煌市村鎮前列。現有農戶1295戶,總人口5500人,已有830戶建成高標準小康住宅,有420戶在市區購買了商品房,有410戶購買了小汽車。社區行政村組全部實現農村電網改造,手機電話等通訊達100%,自來水工程實現率為100%。中小學、幼兒園設置齊全,適齡兒童入學率100%,村鎮醫療機構6個,醫務人員20多人。
葡萄產業和旅游觀光雖然每年都能為社區居民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但仍有個別居民思想觀念陳舊,不能適時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思路仍然停留在草場放牧、葦塘養魚、挖沙取土、水域游樂、徒步旅游等以犧牲生態環境換取經濟效益的老路上。特別是過度放牧、挖沙取土、徒步旅游嚴重破壞了戈壁生態地貌,加快了土地沙化和荒漠化進程。
中央環保督查組連續曝光和警示祁連山生態環境問題后,給社區共管工作提出了新要求。為深刻汲取祁連山生態環境問題的教訓,扎實推進“綠盾行動”自查生態問題整改,不斷改善與周邊群眾的關系,陽關保護區從宣傳教育入手,聯合陽關鎮政府與村社成立了生態資源共管小隊,強化對保護區的日常協管。并通過聘請形象大使和志愿者,組織開展志愿者服務活動,吸引更多社區村民參與到日常生態資源共管中來。
不斷提高社區居民的生態資源管護意識,是提高社區共管能力的有效途徑。保護區通過在村社周邊制作宣傳牌碑,結合綠色節日紀念活動開展宣教,持續加大對保護區政策法規的宣傳,讓社區居民認識到濕地資源保護的重要性,引導他們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
管護和利用的矛盾是保護區與社區居民的基本矛盾,做好疏導工作尤為重要。隨著保護區功能區劃逐步完善,社區居民在濕地水域開展的葦塘養魚、水上游樂、草場放牧、徒步旅游等項目被依規禁止,這讓部分群眾感到困惑和不理解,有的甚至產生對立情緒。保護區便下派專業技術人員深入到村社疏導,幫助他們解決在發展中遇到的困難,通過合理規劃找到增收新路子,討論制定保護綠水青山的新辦法,不斷提高濕地資源社區共管水平。
支持和參與社區建設,是保護區爭取良好外部環境的重要途徑。保護區通過維修社區道路、埋設管道疏通水路、修建村社文化廣場、籌建學校電子閱覽室等途徑,大力支持社區基礎設施建設。對主動要求脫貧的貧苦居民,通過培訓后讓他們補充到護林員隊伍中來,真心幫助實現脫貧,并以他們為中心帶動社區村民提高濕地資源管護主動性。
開展生態志愿者服務活動,是實現小手拉大手功效的重要途徑。保護區通過在中小學開展生態保護知識教育,用學生的輻射作用提高家長的濕地資源保護意識,并向全社會公開聘請形象大使和志愿者,不斷壯大自然學校師資隊伍,通過他們的實際行動和社會影響,不斷提高濕地資源社區共管能力。

首先要改變思想觀念。以長期監測數據和圖片資料,加強宣傳教育,讓社區居民認識到陽關濕地仍在萎縮的現狀,讓他們明白陽關濕地資源的獨特性和脆弱性,明白濕地一旦遭到破壞恢復起來是相當難的,甚至有些地方是不可再恢復的。
其次要完善管護機制。通過成立資源管護科、管護站,完善科、站、社區管護聯動機制,通過勘界立標,摸清濕地資源底數,加大日常巡護監管,實現對濕地資源的有效管控,堅決杜絕人為因素對保護區內濕地資源的干擾。
再次要加大濕地科研監測。通過培訓和交流不斷提高專業人員的技能,通過與省內外科研部門聯合開展課題研究,加大濕地資源科研監測成果轉化,以科學合理的方法解決濕地資源社區共管中遇到的難題。
首先要制定社區共建計劃。依據區內濕地資源的現狀,制定中短期濕地資源管護社區化計劃方案,嚴格按照共建方案分節段有目的實施,堅決克服缺少謀劃的盲目冒進。
其次要指導產業結構調整。陽關鎮境內有著較豐富的水資源,技術人員要依據市場規律,指導社區居民有計劃種植特色農業,如葡萄、紅棗、枸杞、梭梭等。通過“以游促農”的模式提高經濟收入,以擺脫過度放牧、葦塘養魚、徒步旅游、沙漠探險等項目對脆弱生態造成的毀滅性破壞。
再次要實現濕地資源系統化管護。在禁止保護區內濕地資源受人為干擾的同時,要引導居民通過經營特色農家園、農業采摘園、加工旅游產品等途徑,實現對保護區外濕地資源管護。保護區可通過建設沙漠植物觀賞園、生態自然博物館、“天馬”文化展覽館以及珍稀候鳥觀測站等,以多種模式組織開展研學游活動。
同時還要大力推進濕地修復。在爭取國家對濕地修復項目加大投入的同時,還要爭取各級政府資金投入以及吸收社會力量的資金,努力為濕地恢復與治理提供必要的資金。通過大面積國土綠化和濕地資源修復,讓社區居民看到生態環境的不斷改善,從而提高濕地資源管護的自覺性。
總之,地處極旱荒漠戈壁的位置,使得陽關保護區的濕地資源具有獨特性、脆弱性以及不可替代性,生態環境和地質地貌一旦遭到破壞,恢復起來就相當困難。因此,實現濕地資源管護社區化,對加強濕地和綠洲的有效管護意義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