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美國、德國特約記者 梁燕 侯健羽 陳圣源 青木 本報特約記者 丁雨晴

全球已有600多萬人確診感染新冠肺炎,而美國在確診和死亡人數上遙遙領先。有人總結說,在反智主義和民粹主義情緒沖擊下,科學理性的聲音被淹沒,擁有世界先進醫療資源的美國因此成為疫情中的“失敗國家”。回看過去這段時間,美國各地反“居家令”、反疫苗、傳播“比爾·蓋茨要消滅人類”的陰謀論等一系列現象,刷新了外界對美國社會的認知。很多人困惑:科學技術如此發達的美國,反智主義何以如此盛行?其實,反智主義在美國流行已久,且有著明顯的美國特性。更重要的是,在很多分析人士看來,眼下美國有一個“反智政府”在推波助瀾。
蔑視科學的“反智主義政府”
“44%的美國共和黨人相信一個據說源自臉書的說法——微軟公司創始人比爾·蓋茨打算通過大規模的新冠疫苗接種,將一種用于追蹤的數字身份芯片植入人們體內。”英國輿觀調查公司近日公布的一項民調稱。
在新冠疫情中,比爾·蓋茨成為反智主義運動的目標。他過往的言論被翻出,并被指控為“新冠病毒創造者”“人口清除計劃者”等。有分析機構統計稱,2月至4月,將比爾·蓋茨與病毒混為一談的陰謀論在電視和社交媒體上被提及120萬次。在美國社交平臺上,可以看到數以萬計的民眾號召拒絕接種比爾·蓋茨資助研發的疫苗。
某種程度上,比爾·蓋茨頻頻公開與美國共和黨政府“唱反調”,批評美國的防疫措施,這使其成為右翼保守勢力和反疫苗群體的“眼中釘”。但這不只是共和黨的問題。美國《芝加哥論壇報》5月28日稱,民調顯示,民主黨人中也有19%的人相信有關比爾·蓋茨的陰謀論,包括15%主要從自由派媒體獲得信息的人。此外,一旦有了疫苗,愿意接種的民主黨人只占64%。
比爾·蓋茨的遭遇是美國社會泛濫的反智主義的一個縮影。除了他,美國病毒學權威、國家過敏癥及傳染病研究所所長福奇也是反智運動的目標。福奇反對過早復工復產,呼吁謹慎應對新冠疫情,但在某些人看來,他卻是新冠肺炎的幕后黑手,在剝奪民眾的自由,因此有示威者高呼“炒掉福奇”,更有人聲稱要殺死他。
新冠病毒傳播迅速,“居家令”可以有效降低傳染速度,這是全球公認的事實。但在美國,偏偏有不少人不相信科學,甚至不惜對抗地方政府。從今年4月起,美國數十個州陸續發生“反居家令”運動,大批民眾上街游行,高呼“要自由,不要封城”“我的身體我做主”等口號。此舉引發一些醫護人員佩戴口罩與示威者對峙。5月中旬,美國國土安全部、聯邦調查局、國家反恐中心發布情資報告,就越來越多的人相信新冠病毒與5G網絡有關、可能出現暴力破壞活動向全美執法單位示警(圖為5G信號塔)。
反智主義既源于一些人的無知和偏見,也往往有政治因素作祟。比如美國中西部多州的“反居家令”行動參與者多是共和黨支持者,他們背后是名為“自由工作”和“茶黨愛國者”的保守派團體。耐人尋味的是,“反居家令”運動規模最大的幾個州,正是民主黨人執政的“鐵銹地帶”,特朗普之所以贏得2016年大選,這幾個州功不可沒,而在最近的民調中,“鐵銹地帶”已經悄然倒向民主黨人。
實際上,本屆美國政府就被認為是一個反智主義政府。“特朗普是反智主義的代表。”德國《焦點》周刊稱,美國反智主義背后的推動力量,跟特朗普政府有很大關系。特朗普的口頭禪是“沒有人比我更了解……”其反智言論層出不窮。比如特朗普的“注射
消毒劑可以治新冠”言論——剛說出十幾個小時,紐約市就報告了30例因不當接觸消毒藥水而入院的病例。在特朗普聲稱氯喹可治療新冠肺炎之后,亞利桑那州一對夫婦服用非醫用氯喹,導致丈夫死亡,妻子送醫。
在特朗普周圍,科學懷疑論者也不少,副總統彭斯是一個代表。彭斯曾表示吸煙不會致癌,相信“年輕地球創造論”,即否定進化論,認為地球生命及智慧都是上帝創造的。由于很多人認為彭斯“反科學”,當他被任命為白宮應對新冠疫情工作組負責人后,一些美國科學家公開表示反對。
過去幾年,特朗普政府對專業知識的蔑視讓美國科學家相當苦惱。《華盛頓月刊》報道稱,聯邦機構的高級官員流動率高達85%,特朗普迄今仍未就聯邦科學機構領導層近一半職位的人選進行任命,而且被特朗普任命的人多半不合格并受到意識形態驅使。2017年6月,美國宣布退出氣候變化巴黎協定,白宮曾稱氣候變化是“騙局”。今年初,波士頓公共廣播電臺制作了一個名為“科學被消聲”的系列訪談節目,談特朗普政府壓制科學家聲音的各種做法。
美國密歇根大學歷史學者胡安·科爾認為,反科學正在共和黨內盛行,由于該黨掌控著政府大部分機構,這種蔑視科學的態度影響著社會。“當人們讓意識形態壓倒理性時,就是在自掘墳墓了。”他警告道。▲
根深蒂固的“傳統”
“每部災難片都始于一名科學家被忽視。”美國《紀事報》援引得州理工大學氣候學家凱瑟琳·海霍伊的話說。文章稱,一些歷史學家認為,反智主義是美國的基本特征。“美國人一輩子都在遭受反科學、反專業知識和反政府宣傳的影響。對于許多人選擇相信此類‘宣傳員而非科學家,我一點都不意外。”美國科學歷史學家埃里克·康威表示。
自建國以來,反智主義運動一直是美國社會生活的一部分。民調顯示,美國迄今仍有1/3的人不相信進化論,至少100萬人相信地球并不是球體,而是平的。在美國,至今還有一些人相信“9·11”事件并非恐怖襲擊。2013年,美國公共政策民調基金會的調查顯示,有11%的民眾相信這起事件是美國政府自導自演的一起陰謀。一些離奇的傳言還認為“9·11”事件遇難者沒有死,只是被轉入地下從事特殊工作。
美國反智主義的“代表作”之一是“反疫苗運動”。1998年,英國醫生安德魯·韋克菲爾德在《柳葉刀》雜志上發表論文,提到12名兒童在注射三聯疫苗后出現自閉部分癥狀。后來的報道顯示,韋克菲爾德進行此項實驗的資金來自反疫苗人士。這篇論文給反疫苗接種運動注入了動力支持。直到今天,美國社交平臺上仍然有大量與反疫苗有關的帖子。由于反疫苗運動勢頭迅猛,《紐約時報》5月中旬專門刊發文章,標題為:如果有了新冠疫苗,但美國人拒絕接種怎么辦?
反智主義帶來了嚴重后果。美國疾控中心的數據顯示,在麻疹從美國消失近10年后的2008年,美國因麻疹死亡人數超過了1998年,其中絕大多數因麻疹死亡的兒童都沒有接種疫苗。今年2月日,美國業余火箭發明家休斯為證明“地球是平的”,乘坐自制火箭升空,結果墜毀,休斯當場死亡。
一位生活在美國南部的朋友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在美國南方一些保守州,宗教文化對人們的思想行為有很大影響。美國非常尊重宗教信仰自由,學校教授的內容也要盡量避免觸及宗教敏感話題。其結果是,在某些地方,一些家長組織長年抗議學校教授與教義相矛盾的知識,比如達爾文進化論。
美國人如果不滿學校的教學,可以讓孩子在家上學。在大部分州,父母只要有高中畢業證,就有資格在家教育孩子,并有資格為孩子選擇教材和自行發放高中畢業證。高中畢業后,有很多保守的家庭,寧可送孩子去當地私立的教會開辦的學校,也不愿意選擇哈佛、耶魯這些相對世俗化的名校。
《環球時報》記者在美國聽到一些盲目聽信特朗普政府造謠,認為病毒是從中國傳入的仇恨言論。這些人不尊重科學和常識,將內心的仇恨以疫情為借口肆意發泄,攻擊亞裔。記者把這些言論截圖發給幾位美國朋友,他們不約而同地表示,這些人讓他們想起學生時代那些校園霸凌者——多數來自底層家庭,沒有上大學、知識改變命運的觀念。“這些人心里充滿仇恨,他們攻擊那些和他們不一樣和比他們強的人,因為他們沒有見識。從小到大我周圍這樣的人多得很。”記者的一位朋友說。
不過,反智主義以及陰謀論盛行也與美國人骨子里對政府、大公司的不信任有關。《環球時報》記者接觸的美國人中,不少人某種程度上相信政府有不可告人的陰謀,比如在自來水、空氣中投毒,5G信號塔會致癌,大公司利用強制接種疫苗來控制人們健康,從而賣出更多疫苗和藥品。這些陰謀論早已流傳多年。記者就曾在街上遇到發放調查問卷的年輕人,問記者周圍有沒有因嬰兒時期接種疫苗而出現自閉癥的人。▲
反智主義VS科學創新
“反智主義”并非美國特有,但該詞產生于美國,并有很濃的美國特色。美國作家庫特·安德森在《幻想世界:美國何以失去理智》一書中稱,美國人的祖先從歐洲遠赴美洲正是因為他們的信仰與歐洲社會主流相左,美國人比歐洲人更會信不可思議的事情。他還談及上世紀60年代美國社會的巨變,受越戰等影響,反理性主義、神秘主義興起,肯尼迪被暗殺后,懷疑主義進一步蔓延。到了80年代,文化和政治動亂雖然消失,但上不了臺面的陰謀論已經進入主流。
就反智主義,美國科普作家艾薩克·阿西莫夫曾說:“民主意味著我的無知與你的知識同等重要,這種錯誤觀念助長了反智風。”美國社會對個人主義價值觀的強調,導致個人信仰神圣化,甚至無視與客觀現實的矛盾。而互聯網及社交媒體的發達,則讓言論自由“大爆發”,加劇了陰謀論文化和其他極端觀點的流行。
當下美國社會的保守氛圍也在施加影響。有美媒稱,作為特朗普票倉的“基石”,福音主義運動宣揚一種排斥批判性思維的反科學文化。就在幾年前,一名國會議員稱,進化論和“宇宙大爆炸”理論都是“來自地獄的謊言”。當時的美國參議院環境委員會主席甚至將一個雪球帶進會議廳,以“證明”氣候變化只是一個“惡作劇”。
美國“沙龍”網站5月30日稱,反智主義已經成為保守政治很特別的一部分,如今相當多的共和黨人認為高等教育“對美國有害”,有學術資歷的人被認為不屬于“真正的美國”,正如一些保守評論員暗示或相信的,讀書會讓愛國者變成厭惡上帝、熱愛深膚色族群的“全球主義者”。美國歷史學家理查德·霍夫施塔特幾十年前就說過這樣的現象:反智主義者信奉“你越聰明、有知識,你越適合魔鬼的需要”。
當然,反智主義并非只是右翼現象,一些美國左翼人士也在疫苗和轉基因生物等領域挑戰科學共識。與此同時,盡管蔑視科學是美國反智主義傳統的一部分,二戰以來美國獲得的諾貝爾獎數量卻是壓倒性的。
美國《名利場》雜志稱,美國現在有一位“最科盲的總統”,但從建國起科學創新就是美國的DNA。看看美國的前總統們:托馬斯·杰斐遜是一位業余古生物學者,約翰·昆西·亞當斯酷愛天文學,林肯曾申請并獲得一項用于將船只拖離沙洲的設備專利,詹姆斯·加菲爾德曾用一種數學方法證明勾股定理,西奧多·羅斯福是一位鳥類學家……
值得注意的是,源自美國的反智主義洪流,近年來也涌向歐洲。在此次疫情中,5G傳播病毒的傳言使得英國和荷蘭多個地區的5G基站遭人為破壞。德國社會問題學者馬塞爾·哈森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歐洲的反智主義潮流背后有兩方面的因素,一是內部因素,近年來各種危機的爆發讓民眾不再相信民主、權威,而是傾向平民政治;二是外部因素,主要就是美國。歐洲的社會政治文化受到美國影響很大。如果說美國掀起“大浪”,那歐洲則是“中小浪”;如果說美國反智主義潮已經到達最高政治中央,歐洲則仍處于一種“現象期”。
德國RTL電視臺稱,“反智主義”在下一代身上能看到跡象,比如他們熱衷社交媒體,對閱讀的興趣下降,“知識分子”不再是最大的夢想,如果現在不糾正,未來可能會出現“反智主義一代”。不過,馬塞爾·哈森表示,也許不必過于悲觀,反智主義是一種周期性現象,社會總是在變革中發展。▲
環球時報2020-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