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七七”事變后,重慶成為國民政府戰時首都,大批音樂家懷揣著愛國之情匯聚于此,創作了數量豐富且質量上乘的音樂作品。本文以藝術歌曲為切入點,對抗戰時期作曲家在創作的音樂作品進行初步剖析。
【關鍵詞】抗戰時期;重慶地區;藝術歌曲
【中圖分類號】J614?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2-767X(2020)07-0051-02
【本文著錄格式】李晶.抗戰時期重慶地區藝術歌曲研究[J].北方音樂,2020,04(07):51-52.
引言
抗戰時期,國民政府遷都重慶,一大批從海外、北平(當時的北京)、上海、廣州等地的作曲家、音樂家來重慶工作、生活。期間,他們創作了許多數量豐富、質量上乘的作品,尤以聲樂作品居多,這與當時重慶的歌詠運動密切相關。僅以重慶發刊的幾本主要音樂期刊為例,愛國音樂家們創作的抗戰歌曲就有500余首。從這些歌曲的內容題材上看,主要分為群眾歌曲、藝術歌曲、合唱作品等三個方面。其中,藝術歌曲具有獨特魅力。
一、藝術歌曲
中國的藝術歌曲興起于20世紀初期,到抗戰時期,作曲家在重慶的藝術歌曲創作已具備相當數量且逐漸發展成將西方音樂與傳統文化相結合的形式,加上深刻的抗戰歷史意義和濃烈的感情色彩,使這一階段的藝術歌曲體現出了巨大的感染力和號召力。這一時期的藝術歌曲主要分為幾大類:一類是詩情畫意偏文藝類,多是作曲家借用古詩詞寄情于個人情懷等作品;一類是在特定時期所產生的大量與抗戰有關、憂國憂民的歌曲;還有一類是話劇或戲劇插曲。這些藝術歌曲分別從不同層面體現了當時音樂家們深厚的音樂文化底蘊和交織的多種情感。
(一)詩詞類藝術歌曲
這一類的藝術歌曲講究詩樂同源、情感同功,從古詩詞、現代詩歌的基礎上進行創作。作曲家在創作時非常講究從詩歌的韻律、聲調中孕育出歌曲的曲調,用考究的旋律將詩歌中所包含的情感與內涵融合于音樂之中,可以說藝術歌曲既是詩歌中的音樂,也是音樂中的詩歌。此外,藝術歌曲還要通過鋼琴伴奏的配合,將詩的韻味、情感的鋪墊投射其中,使詩歌、音樂、鋼琴伴奏三者有機結合。這一類作品主要有劉雪庵的《追尋》《滿江紅》《相見歡》、賀綠汀的《浮圖關聽雨》、應尚能的《我儂詞》《無衣》《煙寺晚鐘》我愿》《追尋》《春緒》《漁父》、張定和的《五月的風》《黃昏之禱》、姚以讓的《夏收》《我折取一枝野花》、沙梅的《新情歌》等。如劉雪庵的《相見歡》就是用南唐后主李煜同名詩詞進行歌曲創作,既形象又抒情地刻畫了那個時代多愁善感的青年人內心彷徨不安、尋求思想慰藉的心態。張定和的《黃昏之禱》選用現代詩人林庚的詩歌創作,曲格調清新,形象鮮明,影響深遠。
(二)抗戰類藝術歌曲
重慶時期,最著名的抗戰藝術歌曲就是賀綠汀的《嘉陵江上》,詞作者是我國著名的文學家、作家端木蕻良。1939年,時任重慶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活動協會詩歌組長方殷找到端木蕻良,并鼓勵他寫一首慷慨激昂的歌詞。端木蕻良望著夏壩不遠處濤濤翻滾的嘉陵江水,內心想著自己由于日寇的侵略而淪落他鄉的無奈與悲傷之情,不僅思緒萬千,奮筆書寫了自己心中的豪情,散文詩《嘉陵江上》由此而生。隨后方殷將這首詩歌交給了中華全國音樂界抗敵協會成員的著名音樂家賀綠汀。那時正值賀綠汀在育才學校授課,經常往返在嘉陵江上。這首詩歌所表達的對革命的熱情和對戰爭勝利的期盼,讓賀綠汀產生了強烈共鳴。經過深思熟慮和好幾次的反復修改,賀綠汀將當時抗戰的特殊思想情感與精湛的音樂創作藝術技巧進行了巧妙地融合。這首歌一經推出,就因其鮮明的時代精神激勵了無數熱血青年投身到抗日戰場,“打回老家去”的決心和宣揚,對當時的抗日救亡運動起到了很好的鼓動和號召的作用。借鑒西方藝術歌曲的創作手法與中國傳統聲韻節奏相結合,將朗誦般的詩歌與接近歌劇的詠嘆調完美結合,旋律極富感染力、情感包含戲劇性,反映了當時中國人民不屈不撓、誓死反抗侵略者的精神,使這首歌成為中國音樂史上獨樹一幟的中國抗戰藝術歌曲,迅速傳播開來,一直傳唱至今。
還有一部由鄧爾敬創作的聲樂套曲《負重行》,是第一部以社會底層人民的疾苦為描寫對象的聲樂套曲。1943年,鄧爾敬輾轉遷往內地重慶工作生活,在途中看到饑餓困苦中掙扎的勞動民眾的生活,給了他非常強烈的感受和觸動,滿懷憂憤和同情,寫出了這部真摯動人的作品,創作中的民主主義基調,就是從這部充滿“哀民生之多艱” 的人文關懷的作品開始確立。這首聲樂套曲由《驛運》《小車的哀音》《挑夫之歌》三個作品組成。第一首《驛運》。通過對馬車奔馳在鄉間道路上的描寫,感懷人生不同時段的境遇。結尾處歌詞“世事茫茫難自料”引自西漢詩人韋應物《寄李儋元錫》的詩句,體現作者感覺到自己個人前途無常,家國前途難料。第二首《小車的哀音》在感情的表達上帶有對抗戰時期人民生活艱辛的強烈同情和感嘆命運不公的憤懣。歌詞“小車獨輪”與“載過千百鈞”“老頭掌柄,小兒拉繩”與“行過萬里程”這種強烈反差的描寫,突出了體現了主人公看著這一老一小為討生活靠著一輛單薄的小車而吃力地負重前行,艱難跋涉的生活畫面。第三首《挑夫之歌》的主題音調是一種接近勞動號子般的朗誦調,具有濃厚的民間生活氣息,音樂旋律清新、淳樸、自然,甚至還帶有一絲對艱難生活自嘲的諧謔性。歌曲從挑夫的角色進行自述的方式,真切地展示了他們勞動時的艱辛、人民的勤勞和有韌性,他們的每一分錢都是流汗掙來的,是中國人民勤勞的象征。
(三)話劇插曲
1941年-1945年,重慶和大后方各地眾多的話劇團體開展了“話劇運動”并組織發起了一年一度的“霧季公演”,演出共計110余臺話劇。“霧季公演”劇目新穎、題材廣泛、形式多樣,帶動了話劇歌曲的發展,成為了大后方文化景觀中一道多彩風景線。作曲家們根據話劇戲劇的需要,進行音樂插曲的創作,使話劇與音樂深度交切所釋放的特殊文化勢能,感染了當時許多觀眾和各界文化人士。例如郭沫若創作的話劇《屈原》,全劇音樂均由劉雪庵譜寫,演出由管弦樂隊伴奏,很好地烘托了演出效果。
在眾多話劇插曲中,最有特色的還是張定和的作品。他在抗戰時期創造出他自己獨有的風格,在大后方奠定他的聲望和地位。他先后多次舉辦音樂會,媒體評價他是“杰出的人才”,“紅遍重慶”。最為出色的作品是為話劇《大雷雨》創作的插曲《嘉陵江水靜靜流》。這部作品于1938年春完成初稿,1941年3月24日定稿,由當時著名戲劇表演家江村(原名江蘊端)作詞。江村是演員出身,在電影《白云故鄉》《棠棣之花》中均扮演過重要角色,他情感細膩,喜歡寫詩,郭沫若曾動情于他的才華寫下“劇人施超、詩人江村”的評價。這首《嘉陵江水靜靜流》謳歌了這條河流,詞作者以幻想作喻,表達了作者對故鄉的思念、希望獲得幸福和對自由的向往。歌曲以“嘉陵江水靜靜流,流不盡我的哀愁”傾訴性的歌詞緩緩唱出,詩歌性極強,體現了歌唱者內心情緒的低落與悲傷。第二段,音樂速度愈發加快,仿佛歌唱者情緒激動地敘述著家破人亡的戰爭慘狀。當歌詞出現“看不見古城幽靜的風光”,這種妻離子散的悲痛,體現了作者的情緒低落,滿懷惆悵。“嘉陵江水你靜靜地流,把我的思念,流到那遙遙的揚子江頭”與音樂開頭對應,尾句“流”“頭”二字押韻,旋律節奏拉長處理,仿佛悠悠的思念之情溢于言表。結尾音樂充滿向往,體現了作者對戰爭勝利的信心,對美好生活的憧憬。整首歌曲三段體式結構,作曲家和詞作者對音樂的領悟完全化淤情操和感覺之中,高度的詞曲配合,使歌曲情緒得到盡情地展現,體現了作曲家高超的對藝術歌曲創作的把控能力。
二、結語
抗戰時期,重慶聲樂作品在歌詞和譜曲方面能達到有如此高的水平,與音樂界和文藝界的高度合作、發揮了巨大作用和相互影響,有避不開的關系。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一方面是抗日戰爭時期為廣泛團結抗日力量而建立的全國性文藝團體,如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中蘇文化協會等文藝團體的遷駐重慶,并繼續在重慶新建和創辦其他文藝團體,如中美文化協會、中華全國音樂界抗敵協會等等。這些遷來的和新創的眾多文化事業機構與重慶原有文化事業單位交相融合、互相作用的結果,形成了重慶文化發展史上最為繁榮、最為昌盛的生動局面;另一方面,成千上萬不同性質、不同派別、不同區域的作家、藝術家、畫家、音樂家、詩人、戲劇家等文化工作者、社會名流、專家學者猶如百川歸海齊集重慶,相互合作,在重慶這個歷史的大舞臺上一起并肩戰斗、生活、工作,譜寫了既是他們個人也是中華歷史上的光輝篇章。第三,對抗戰必勝的信念以及抗戰的集體認同。抗戰必勝,這一認同也導致了學者們齊心協力,志同道合,相互合作。這種文化界、音樂界的相互合作,文藝融合,助推了藝術歌曲的創作,是抗戰時期中國文化進步、藝術繁榮、學術活躍的象征,共同匯聚成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中國抗戰文化”而彪炳史冊。
作者簡介:李晶(1981—),女,浙江,碩士,重慶師范大學音樂學院,講師,音樂學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