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們提倡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從傳統文化中汲取豐富營養,否則就不會有生命力和影響力。在教育教學實踐中,為了走出一條藝術教育特色之路,學校始終將傳承嶺南文化藝術納入學校美育教育的重要日程,探索新途徑,新方法,讓嶺南文化藝術在校園實現全方位的融入和貫穿。
【關鍵詞】藝術;教育;特色
【中圖分類號】G714?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2-767X(2020)07-0125-02
【本文著錄格式】王悅慧.構建如水嶺南藝術教育特色模式[J].北方音樂,2020,04(07):125-126.
一、學校概況
堅持以藝亮校,加強美育教育統籌,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育人,讓學生在優秀傳統文化中體驗、篤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經過多年的努力,學校獲得廣州市中小學合唱比賽一等獎、廣州市優秀合唱團稱號、廣州市中小學舞蹈節比賽一等獎、廣州市中小學語言藝術比賽一等獎、廣州市粵語童謠比賽銀獎、越秀區粵韻藝術傳統劇目比賽金獎等,被授予廣州市器樂先進單位、全國音樂教育聯盟藝術基地——廣州市器樂進課堂藝術特色實驗學校、全國十一五規劃課題實驗學校,學校藝術教育逐步凸顯鮮明的如水嶺南藝術教育特色。
二、如水嶺南藝術教育特色發展理念
圍繞立德樹人的國家教育方針,學校形成了“上善若水新教育澤木成蔭促發展”的辦學理念,簡稱為如水教育。“如水教育”的理念源于老子的《道德經》。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動,善事。我們期望水蔭學子為最善的人。胸懷像水一樣廣博,待人像水一樣相親,言語像水一樣真誠,行動像水一樣待機而動。學校的教育是將水之特性、品格與教育的特性、師生的發展融合起來,力求培養出具有如水般具有家國情懷,熱愛中華傳統文化等向善品質的人。因此,學校的傳統文化進校園的發展理念基于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與文化自信,通過系列主題融合活動,陶冶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操,形成以藝術社團活動與粵語童謠粵劇為載體;以如水校園文化和音樂課堂為依托;以普及和發展中華傳統文化與音樂藝術教育為重點的鮮明特色。
三、如水嶺南藝術教育特色模式創新
“以教育科研為先導,以素質教育為突破口,以課堂教學為主線,以課外藝術活動為拓展”是特色建構的思路。我們堅定的踐行著“如水教育”,通過充分挖掘學生的藝術潛力,在如水般的音樂教育環境下,使師生共同成長,享受幸福完整的教育人生。
如水教育著眼于學校的文化、育人及師生發展的角度,在創設如水師生關系←上善如水澤木成蔭→創設特色課程的模式中構筑理想如水課堂、豐富嶺南文化藝術實踐活動,從而構建藝術教育的特色,讓藝術成為學校辦學特色之一。
四、如水嶺南藝術教育特色的內容
(一)樹立文化自信
廣府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戲曲、舞蹈、器樂等表現形式,堪稱爭奇斗艷的中華文化百花園,在數千年的歷史長河中,以客觀存在的實踐活動,傳承和發展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文化藝術。
學校地處核心城區,肩負著傳承和弘揚廣府文化之重任。在音樂教學實踐中,因大部分學生不懂粵語,對感知和認知粵語系音樂戲曲的獨特魅力造成困擾,影響著傳統文化進校園的實效性。因此,創造性地傳承廣府文化,從感受體驗入手,因材施教,循序漸進,使音樂課堂教學與活動實踐課程的相結合,成為培養小學生家國情懷,樹立文化自信的有效途徑。
(二)構筑理想課堂
在“器樂人人,人人器樂,構筑理想如水課堂”理念指引下,學校貫徹“每一位孩子都學會一件樂器”的精神,先后被評為廣州市器樂先進單位、“全國音樂教育聯盟藝術基地——廣州市器樂進課堂藝術特色實驗學校”。
嘗試在原有的課堂樂器的基礎上進入中華小四弦學習,通過整體規劃課堂教學、校本課程和綜合藝術實踐活動,建構在如水教育環境下,體現教學相長的課堂樂器教學新特色,實現學生成才、教師成長、學校發展的教育目標。
從整體上把握特色建構的目標與結構,開發校內外潛在課程資源,制定年段學習活動目標。中華小四弦目前達到18個普及班及兩個社團的規模。
在構筑如水藝術教育課堂的追求下,構建了問題驅動式的教學模式,在情感激勵——獲取信息——運用知識——大膽創造的過程中,學生的基礎性學力、發展性學力和終身學力得以促進發展。
(三)依托校本課程
學校立足嶺南藝術文化的傳承,搭建了一系列人文教育平臺,讓學生從小就學會規劃自己的學習和生活,實現自主發展。
在學習和傳承廣府文化的實踐中,學校立足于引發學生興趣,然后由興趣向愛好轉變的思路,基于學生特點、學校特長、越秀文化特色,著力于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及培養核心素養,協同校內外資源,成立了小粵劇團、粵語童謠、中華小四弦樂團等藝術社團,讓嶺南藝術扎根校園。
(四)多元創新傳承
學校創作了一批獲作品。《落雨大.珍珠蝴蝶兩邊排》《花街.花季.花兒香》《音·舞詩·畫——嶺南粵語童謠》系列作品原創粵劇《群英薈萃耀神州如水校園沐書香》《上善水蔭飄書香》等富有濃郁嶺南藝術文化的作品。
學校全力打造粵語童謠及粵劇特色品牌,創作了《蟲蟲飛》《剪紙仔》《艇仔搖搖》等原創粵語童謠。其中《我在海邊多歡笑》《蟲蟲飛》《剪紙仔》連續兩年參加中國小金鐘少兒春晚,《蟲蟲飛》獲得中國小金鐘原創歌曲榜周冠軍,深受社會各界好評。廣東電視臺還對詞作者及校長進行了專訪。《剪紙仔》被上級部門指定為越秀區校園粵語童謠經曲傳唱曲目。
學校建設了集展示、宣傳、活動為一體的嶺南藝術陣地“粵韻坊”。編印了涵蓋粵劇、嶺南童謠、中華小四弦、舞蹈等嶺南藝術領域的畫冊《越秀區水蔭路小學傳統文化進校園掠影——粵韻芬芳》
(五)家校共育,傳承傳統文化
傳承傳統文化藝術,僅靠音樂課堂是不夠的,教學目標并不是教會學生幾首童謠,會唱幾段粵劇唱腔,也不僅是教學音樂技能,而是通過傳統文化藝術的社會功能,使孩子得到情感熏陶,進而轉化和升華為家國情懷和文化認同,也就是了解自己的母體文化,認識自己的文化之根,并培養出孩子們的愛國情懷。家校合作有機地整合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合力于傳統文化傳承,為孩子們營造了良好的情境氛圍。家長在日常中帶著孩子游覽具有濃郁廣府文化特色的人文景點。在永慶坊,同學們學習和了解到粵劇百年發展史,原汁原味的粵劇文化,讓孩子們流連忘返;西關的古老騎樓、陳家祠的嶺南磚雕,讓孩子們領略到廣府人的聰明智慧和精湛技藝;綿延的珠江邊長堤,孩子們親自體驗《落雨大》《雞公仔》的曲中意境。廣府廟會粵語童謠、粵劇、粵語講古、廣東音樂好戲連臺,這更是家長和孩子一起學習和傳承廣府文化的良機。家長選擇經典的粵語童謠和粵劇作品、購置相關的廣東音樂藝術的書籍,和孩子一起欣賞和閱讀,廣府文化的基因不知不覺中浸染幼小的心靈。實踐證明,學習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僅是學校教育的職責,也是家庭教育的重要任務,只有家校緊密合作,協同一致,才能使孩子們在傳統文化的熏陶中快樂健康成長。
(六)資源整合,構建嶺南藝術特色學校
學校充分整合資源,協調育人合力,打破傳統藝術教育的藩籬,采取“走出去,請進來”開門辦學新模式,全力打造嶺南藝術教育特色品牌。學校周邊集聚了廣東省粵劇院、廣東省民族樂團、廣東歌舞劇等團體,名家薈萃,嶺南藝術氛圍濃厚。近年來,省粵劇院等團體的專家和學校開展系列的深度合作,共建嶺南藝術少兒培訓基地,院校合作共同開發一系列適于小學生學習粵劇、器樂教材,由粵劇名家組成的專業團隊,走進普及課堂,教授師生粵劇唱腔、知識和表演技能,成績斐然。
學校先后舉辦了星海音樂學院吳迪教授的嶺南音樂講座、黃健強導演的嶺南兒童舞蹈指導、廣東民族樂團演奏家伍國忠、林丹紅、謝庭峰教授的采訪。研究學習《走進廣東音樂》等,活動取得顯著成效,為構建嶺南藝術特色學校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五、如水嶺南藝術教育特色的管理
(一)科學管理,追求實效
學校以創建嶺南藝術教學特色為導向,全力建設學習型、實踐型科組,努力打造一支能力強、素質好、有專長的教師階梯隊伍。結合每年學校科技藝術節及校外藝術活動,開展教學匯報演出及展演等活動。設立嶺南傳統藝術教育專項經費,做到有計劃有預算,有專人管理及專款專用。
(二)統籌推進,制定框架
學校確立“以藝亮校”的發展思路,制定藝術教育的發展規劃、構筑具有嶺南文化特色的藝術教育體系,通過藝術教育這突破口,將藝術教育融入到教育的全過程。
(三)尊重主體,雙選并行
學校以學生為主體,校外專家為輔,協同校內資源與校外資源相結合的形式開展教學活動。實行雙選制度,其一,挖掘教師潛能,根據教師專長,由相關教師開發豎笛、小四弦、粵劇、粵語童謠校本教材與活動課程。其二,鼓勵學生依據興趣愛好與特長,選擇相應課外課程;站在孩子們的角度去思考問題,并引導學生依靠學生自己的能力動手操作、探究實踐,在生生與師生的合作與交流中實現著教學任務使“教”服務于“學”。
(四)落實常規,健全制度
制定藝術工作管理規章制度和藝術工作規程,確立科學的教育教學觀和學生觀,通過科研、集備、研討課等方式探討教學規律、研究教學方法、提高教師專業素養,以此促進特色的建構。加強常規督促管理,對教學內容的選材、教學方法的運用、教學模式構建的實施專人監控。鼓勵教師參加相關專業研修與培訓,積極開展教學觀摩與交流活動。注重積累課例影像資料、課堂實錄、課題活動的圖片資料、活動大事記、教學設計與反思、學生學習成果等過程性資料。
(五)關注過程,科學評價
追求教學的活力、執行力、意志力、創造力,充分展開師生與知識、師生與他者、師生與自己的三重對話。開展科學合理的評價,采取聽課、抽查、師生自評和互評等手段評估教與學的效果,并通過過程性評價和活動成果展示考核,以評促教。
參考文獻
[1]韓璐嬌.中國音樂藝術教育的現狀及其對策分析[J].黃河之聲,2018(19).
[2]劉筱.多元文化視域下音樂藝術教育探析[J].教育評論,2018(12).
[3]王猜猜.針對音樂藝術教育的審美及研究[J].北方音樂,2017(2).
作者簡介:王悅慧(1970—),女,漢族,廣東省廣州市,音樂,本科,小學高級教師,廣州市水蔭路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