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父親是在晚上八點到達縣城的,剛走出站臺,父親就說,你哥來接咱們了。我張望了半天,也沒有看見哥哥,我說,哥哥在哪兒啊?那不是嗎?父親用手指了指。我又仔細地瞄了半天,才發現原來不遠處沖我們揮手的那個人就是我哥。
我說,我哥老了,剛才差一點認不出來了。父親不說話,臉上已沒有了剛才的笑容。
哥哥從小就是我的學習榜樣,只是在考高中的時候沒有發揮好,落榜了。后來父親說,雞窩里飛不出金鳳凰,也別費那勁,種地得了。哥哥難受了幾天,默默回家了。
幾年之后,我也像哥哥一樣沒有考上高中,但我堅持要上,哥哥幫我說服了父親,我復讀一年考上了高中,之后高考飛出了農家,成了家里的金鳳凰。
現在我在省城有了自己的房子,這次帶父親去看了看省城。父親說,外面的世界就是好啊!我說,那你們也搬過來吧。那你哥嫂,還有孩子怎么辦?你看你都多大的年紀了,不用替他們著想了。活一天就得想一天,誰讓我生了你們倆。
我默然。我知道再爭論父親也不會輕易服輸,直到現在誰要是和他當面說起哥哥上學的事情,父親還是說:人的命,天注定,老大就是種地的命。
有一次哥哥對我說,你說咱們家要是出了兩個大學生,咱爹會是什么樣?我說,還不得高興瘋了?哥哥說,你錯了,要是真出了兩個大學生,得累死他。
我臨走的前天晚上,父親對我說,老二,爹想求你一件事情。父親的聲音很小,小到我用心才可以聽出他一輩子頭一次用一個“求”字來跟他的兒子說話。父親重重地嘆了口氣,說,你以后能不能在城市里給你侄子找個學校,這是一萬塊錢。這事我和你娘商量好了,別讓你哥知道,你也別說當爹的偏心眼,你哥這輩子就這樣了,可你侄子不能夠再這樣了,也算是爹還你哥的債了。
我看著父親蒼老的臉頰,心里忽然涌起一陣熱浪。我把錢又放進了父親的口袋,什么也沒說,只是重重地點了一下頭,又點了一下頭。
(本文入選2018年山東春季高考閱讀題,文章有刪減)
佛劉:河北作協會員,所帶中小學生已在各大報刊發表作文100多篇。有十五篇散文、小小說被選作初、高中語文考試試題。
意林:您寫作這篇文章有契機嗎?
佛劉:有。有一次我在與農村的叔叔聊天時,勸他不要再省吃儉用,叔叔嘆口氣說,還不是想多攢點錢,讓孫子上個好學校,別再像他爸爸那樣種一輩子地了。叔叔的話深深地擊中了我,叔叔雖然沒有多少文化,但他知道要改變現狀,只能從教育開始。后來我就構思了這篇文章,沒想到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鳴,這是我沒有想到的。
意林:您認為文章能引起讀者共鳴的原因是什么?
佛劉:除了上一個問題所講的一個深層次的教育問題之外,我想,引起作者共鳴的最大原因莫過于貫穿全文的“情感”。全文是在情感的流動中完成的,最后的包袱抖開,把情感推向高潮。
意林:您認為如何才能快速提高中學生的寫作水平?
佛劉:兩個方面吧,一個是多寫,哪怕是寫日記,也要堅持不斷地寫。另外,寫不下去的時候就讀課外書,不一定是名著,就讀自己喜歡的文章,看人家怎么開頭、結尾,體會一下文章的結構,模仿一下人家的敘述語言。只要堅持,一年之內必有進步,不信,就試試看。我以前就是這么過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