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序茅

2020年2月11日,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向全球發出預警,稱希望全球高度戒備現在正在肆虐的蝗災,防止被入侵國家出現糧食危機。
據悉,本次蝗災始于非洲。隨后,蝗蟲群飛過紅海進入歐洲和亞洲,目前已經到達巴基斯坦和印度,距中國可以說僅一步之遙。
要形成蝗災,必須有大量蝗蟲,
還要集結成群
大家應該都見過蝗蟲,不少人小的時候還捉過蝗蟲。很多人可能會好奇,田間地頭常見的蝗蟲,是如何突然爆發,并成災了呢?
一般而言,蝗災的發生要滿足兩個條件:一是蝗蟲數量突然增加;二是蝗蟲大規模地集群。其實,蝗蟲一直都存在。一般情況下,蝗蟲受限于自然條件,種群數量都維持在一個比較穩定的狀態。平日里農田、地頭間三三兩兩飛舞的蝗蟲,是無法構成災害的。只有蝗蟲數量突然爆發式增長,才可能產生危害。
干旱、過度放牧,
都可能導致蝗蟲大量繁殖
中國古代有“旱極而蝗”的說法,認為蝗災往往和旱災相生相伴。蝗蟲是一種喜歡溫暖干燥的昆蟲,干旱的環境有利于它們生長發育。在干旱年份,由于水位下降,土壤變得比較堅實,蝗蟲產卵數大為增加。
現在,非洲、阿拉伯國家和印度、巴基斯坦正遭受蝗災,蝗蟲群距離中國近在咫尺。不過,此次蝗災是由沙漠蝗造成的,中國不是沙漠蝗的分布區,因此對我國形成嚴重威脅的概率比較小。
現代科學研究表明,由于蝗蟲的種類比較多,蝗災發生的原因也很復雜,不完全一樣。有的蝗災不僅僅和氣候有關,過度放牧也會導致其發生。
對中國危害很大的是亞洲小車蝗。小車蝗屬在世界上有30多個種,都是歐洲、非洲、大洋洲和亞洲等地區的主要害蟲。亞洲小車蝗喜歡取食氮含量較低的食物,高氮食物會使它們的身體變小,還會讓它們的生存能力有所下降。而過度放牧會導致土壤中氮含量降低,從而使得植物的含氮量降低,為亞洲小車蝗的生長和發育提供了絕佳的機會。
在蝗蟲腿部,有個集結成群的“開關”
環境條件和人為活動導致蝗蟲數量突然增加,這只是蝗災形成的第一步。下一步,蝗蟲還要集結成群,集體行動。
其實,蝗蟲平時都喜歡獨居,只有突然大規模集群之后才能造成更大的危害。那蝗蟲為何會聚集呢?這也是許多昆蟲專家研究的熱點問題。
英國牛津大學的動物學家發現,蝗蟲后腿的某一部位受到觸碰時,它們就會改變原來獨來獨往的習慣,變得喜歡群居。蝗蟲身上可能具備某種讓它們集群的“按鈕”,某些觸覺因素會使蝗蟲改變習性。牛津大學的科學家對處于獨居階段的沙漠蝗蟲進行試驗,反復觸碰它身體的多個部位,以尋找讓蝗蟲產生集群的“按鈕”。結果,他們真的找到了,讓蝗蟲集群的“按鈕”就在其腿部的某個部分,當這個部位受刺激之后,它們就會突然變得喜愛群居。在某一自然環境中偶然聚集的蝗蟲后腿彼此觸碰,可能導致其改變習性,開始成群生活,其成員以同一方式大量增加,進而形成蝗災。
當蝗蟲具備了上述條件,蝗蟲群會越聚越大。一個數量多達400億只的蝗蟲群一天可以吃掉8萬噸食物,相當于40萬人一年的口糧。吃光一個地方的糧食后,它們就會起飛、遷徙,吃光,再遷徙。飛蝗成群后一般可以遷飛600千米,有些能夠遷飛數千千米。這期間不斷會有新的蝗蟲加入它們,蝗蟲的群體會越來越大,所造成的后果不堪設想。
蝗災能造成多大的影響?
人類與蝗蟲打了幾千年的交道,也留下不少記錄。可以看到,中國古代對于蝗蟲的記載,就是一部災難史:
《禮記·月令》有“蟲蝗為災”的記載。唐宋以后,造紙術的改進和紙張的普及,為歷史的記載提供了極大的便利,蝗災的記載也越發詳細。例如,唐貞元元年(公元785年),“夏蝗,東自海,西盡河隴,群飛蔽天,旬日不息,草木葉乃畜毛尺,餓 枕道”。
根據記載,從公元前707年至公元1907年的2600多年中,共發生蝗災500余次。
總之,在中國古時,蝗災可是與水災、旱災并列的三大自然災害之一。古人靠天吃飯,一旦地里的莊稼沒了收成,接下來便是餓殍遍地、揭竿而起。
到了現代,蝗災帶來的影響依然不容小覷。1985—1996年的12年間,蝗災在黃河灘、海南島、天津等蝗區連年發生。
看似不起眼的昆蟲在遷徙的途中可以爆發出驚人的能量,能夠影響到整個生態系統。
在人類的歷史上,那些看似強大的猛獸,如獅、虎、豹,卻并沒有給人類帶來多大的傷害。相比之下,這看似弱小的蝗蟲竟然危害無窮。看來,強者未必恒強,弱者未必恒弱。人類需要重視地球上存在的每一個物種,哪怕它看似微不足道。
(選自2020年2月18日“科普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