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古箏是中國民族樂器彈撥樂器的重要樂器之一。近年來,古箏無論是教學理論、作品創作都得到蓬勃發展。古箏創作新作品也得到了廣泛關注,許多各具獨特風格的作品層出不窮。在眾多創作作品中,由西安音樂學院魏軍教師創作的作品《大模型》備受關注。作為一首阿拉伯風格的音樂作品,其開辟了中國民族樂器演繹中東音樂風格的道路,進一步挖掘出古箏的演奏魅力。本文通過筆者的實踐研究和理論研究,從作品的創作與演奏兩方面進行分析,希望對此曲的演奏起到理論指導的實踐意義。
【關鍵詞】古箏曲;《大漠行》
【中圖分類號】J616?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2-767X(2020)08-0083-02
【本文著錄格式】吳雙.古箏曲《大漠行》的演奏分析[J].北方音樂,2020,04(08):83-84.
一、《大漠行》簡介及創作介紹
(一)作曲家簡介
作曲家魏軍,西安音樂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陜西箏派代表人物,秦箏學科的帶頭人;中國音樂家協會、中國民族管弦樂協會《中國箏會》副秘書長、陜西秦箏學會副會長、陜西省古箏考級委員會副主任。1977年,它考入西安音樂學院民樂系古箏專業學科學習,師從高自成、周延甲兩位先生,在校學習期間,得益于浙派箏師孫文妍先生、潮州箏師陳安華先生的指教。魏軍先生發表大量箏史論文如《秦箏源流新證》《秦箏源流再證》,對秦箏淵源的論述有獨到的建樹,曾獲得1989年陜西省首屆藝術科學研究成果論文優秀獎。《長安樂派的發展與完善》論文獲200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頒發的教育成果一等獎。魏軍老師還結合自己的實際教學演奏經驗,創作了許多古箏優秀作品獲得各類獎項,如《三秦歡歌》,曾獲1992年陜西省新(劇)作品優秀獎。《婆羅門引》《鄉音》分獲1993年第三屆全國民族器樂作品展播優秀獎、二等獎。
(二)作品簡介
魏軍的《大漠行》是一首充滿阿拉伯風格的古箏作品。作品中體現出不同于中國的中東異色彩,演奏技巧獨特。《大漠行》的旋律滲透著東方的審美意識,旋律風情將聽眾帶到遙遠的絲網之路,進入中華古代文明的唐文化,去探索絲綢之路與中原文化的結合,從音符的流動中品味中華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大漠行》創作于 2010 年,在次年的陜西省首屆民族器樂新作品比賽獲獎而受到古箏界的關注。整首樂曲的主題旋律描繪出雄鷹翱翔于大漠穿云破霧的場景,展現出阿拉伯人民積極的精神。
二、《大漠行》作品分析
(一)曲式結構
整首音樂作品可以用八個字形容:“民族元素,現代創作”。在作品的創作過程中,結合了西方和聲語言及人工定弦等新式技法,在曲式結構方面體現出強烈的中國傳統曲式結構框架。整首音樂作品由“引子、行板、過渡段、快板、尾聲”幾個部分組成。采用中國傳統曲式結構“散”“慢”作為引子部分,行板通過三個部分的音樂細致形象地描繪了沙漠的廣闊;快板從連續的快速演奏中模仿了駝鈴的聲音,并且在越來越激勵的碰撞中突然結束;尾聲短小精悍,將音樂推向高潮,給聽眾留下無窮無盡的想象。
(二)定弦分析
傳統中國五聲調式為“宮商角徵羽,即do、re、mi、sol、la,古箏的定弦建立在這幾個音的基礎上,大部分都是和諧音程,因此,古箏隨意撥動都可以發出動人的旋律。除了無聲調式,還有可能加上fa、si清角、變宮形成六聲音階或清雅樂音階。而《大漠行》采用了西方小調音階定弦,作品中出現作特色增二度,增二度音程是和聲小調的特性音程,這樣的運用既體現出作品的調式調性,也更加充滿中東地區異域風情。在作品演奏過程中,當樂曲行進至89小結,需要演奏者快速移動琴碼使音高變為升 fa 和還原si。
(三)阿拉伯音樂風格元素在作品中的體現
音樂文化具有濃郁的地域特征,阿拉伯地區的音樂風格同人民的生活習慣和環境有很大的關系,特殊的地理環境造就了特殊的音樂風格。
在阿拉伯音樂中,首先體現在滑音多。《大漠行》作品引子能夠很好地說明這一點,全曲開篇不到二十個音符(譜例1),全曲的異域風格色彩躍然眼前,這與大量使用滑音密不可分。在引子中的滑音充分體現出一望無際的沙漠里的凄涼與悲傷。
在作品中,還充分利用了阿拉伯人的長調音樂,如第9小節運用八拍的搖指來烘托美好的生活,通過長音樂來表達阿拉伯人的憂傷。
三、《大漠行》演奏分析
(一)三連音演奏
在整首音樂作品中,出現了大量的三連音,引子部分、行板部分。在音樂作品中三連音的廣泛運用有利于凸顯音樂風格,推動音樂情緒的發展,三連音的處理體現出細節的銜接與律動的發展。在引子處左右手穿插的三連音(譜例2),在演奏中要注意,應該在旋律流暢的前提下突出音樂的律動與強弱對比,并做好左右手的配合,描繪的是阿拉伯人在在一起談笑風生的美好畫面。
在行板中使用的三連音則強調音樂的靈動性,采用三輪指的演奏技法,保證聲音效果具備顆粒性。
(二)雙手搖
古箏演奏左手的靈活度較低,因此,“雙手搖”技法非常少見,但在《大漠行》這首音樂中,復調旋律較多,左右手同時出現主旋律的情況非常多見,在50小節的四拍還需要強調左手的旋律,這對左手搖指的密度提出了較高要求。在練習的過程中,左手應當加強單獨托劈分解練習,充分利用手腕的力量擺。彈奏過程中,指尖觸弦角度也應該嚴格把握,從而展現出較好的音色效果,為樂曲的整體效果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三)拍板
阿拉伯音樂具有強烈的節奏感,在這首樂曲中,出現了以拍板為基礎模仿打擊樂的華彩段落,通過拍擊琴頭、琴弦、琴板等不同位置來模仿打擊樂的聲效,演奏出的“非樂音”與樂音形成極大的聽覺反差,視覺上豐富了舞臺演奏動態和音樂表現力,使觀眾產生聽覺與視覺的聯覺反應(譜例3拍板演奏符號解說),《大漠行》拍板的演奏符號清晰、形象,演奏時加上手鼓伴奏,獨具韻味。
四、小結
《大漠行》是新箏樂作品中優秀代表作,具有強烈的阿拉伯民族風格特征,在演奏中,不僅演奏者需要具備豐富的理論知識,更要對音樂作品有著自己獨特的理解。《大漠行》在風格技法上對當今古箏發展拓展了新領域。要想演繹好這部作品,演奏者需要在長期的訓練和實踐積累擁有成熟的演奏技術,不斷獲取更廣泛的知識,才能為演奏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李成.箏曲《大漠行》曲式結構與藝術風格解析[D].西安:西安音樂學院,2016.
[2]姜珊.西域音樂對絲綢之路文化的影響[D].牡丹江:牡丹江師范學院,2016.
[3]小泉文夫,楊和平,秦玉泉.阿拉伯音樂[J].中國音樂,1991.
[4]梁鄭光.《論諸民族的音階》的翻譯與校勘[D].北京:中國藝術研究院,2013.
作者簡介:吳雙(1994—),女,漢族,山西大同,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器樂演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