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寧波 鐘衛東 何見利


摘要:運用文獻資料法、邏輯推理法、質性分析法、歸納和演繹等方法,分析了體能練習目標,從學生生理心理特征、身體素質發展敏感期與身體動作發展規律相結合、《普通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 7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2017年版)》]三個方面來選擇體能練習內容,旨在為高中體育教學中體能練習內容選擇提供借鑒。
關鍵詞:高中;體能;體能練習;教學內容;內容選擇
中圖分類號:G633 .96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5-2410 (2020) 02-0044-02
體能指人體形態結構和各器官系統的機能在身體活動中表現出來的能力,是體質的重要組成部分,包括身體成分、心肺耐力、柔韌性、力量、速度、靈敏性、平衡性等。《課程標準(2017年版)》提到“本課程的主體是運動技能學習和體能練習”。隨著新課標實施以來,體能練習對青少年體質健康促進作用日趨凸顯。選擇什么樣的體能練習內容,歸屬其教學目標的指向,即教學目標統領教學內容。就高中體能練習目標(總目標)而言,可歸納為培養學生成為身心健康、體魄強健、社會適應良好以及品德高尚的人。對體能練習目標的理解和認知,有助于找出相應依據選擇合理的體能練習內容。
一、高中體育教學中體能練習內容選擇
(一)依據學生生理、心理特征選擇體能練習內容
生理特征主要是指機體的生命活動和各個器官的機能特性,包括性別、生長發育等特征。心理特征是指心理活動的過程表現和個性心理表現的總稱。生理方面,學生身體發育情況基本趨向成人,學生肌纖維增粗,肌肉迅速發達,肌肉蛋白質含量不斷增加,肌肉力量提高迅速。心理方面,學生內心世界開始活躍,情感日漸豐富,對美有了更高的追求,表現出對膚色、氣質、身體形態、外在的裝飾有一定審美能力。教師要引導學生結合生理、心理需求選擇體能練習內容,讓學生更好完善自己身體,成為最好的自己。水平五學生獨立思考能力明顯增強,行為上表現出強烈的自主性,一部分學生也漸漸養成了體能鍛煉的習慣,體能練習的動機趨向實際、運用。用馬斯洛(A.H.Maslow)的需要層次理論來解釋,是從基本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和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過渡到生長需要(認知的需要、審美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因此,體能練習要兼顧審美、自我實現的需求。比如力量素質,建議選擇“啞鈴彎舉”鍛煉肱二頭肌, “啞鈴平地臥推”鍛煉胸大肌, “卷腹”鍛煉腹肌;心肺耐力素質,建議選擇萊格爾跑、HIIT間歇性練習、健身操等練習來鍛煉學生的心肺功能,減脂塑形等。當然,體能內容的選擇要結合學校實際場地和體育用品情況,以及學生學習、生活,自身鍛煉的具體條件,來權衡選擇體能練習內容。
(二)依據身體素質發展敏感期與身體動作發展規律相結合選擇體能練習內容
身體素質,通常指的是人體肌肉活動表現出來的能力,是人體系統中各器官機能的綜合反映。身體素質一般包括力量、速度、耐力、柔韌、協調、靈敏、平衡、反應時等。身體素質敏感期是指在人體身體素質發展過程中,在特定的時間里具體某項身體素質增長特別快,這段時間內稱為該項身體素質的敏感期。比如,從生理學中的最大攝氧量的能力來講,男性在12~16歲的位移速度增長較快,女性在9~12歲的位移速度增長較快。對于力量素質來說一般力量發展的敏感期在12~1 5歲,專項力量發展的敏感期在15~17歲,而要快速改變身體形態、塑形增肌的一般力量發展的敏感期在16~17歲,這時期最大力量和相對力量均增長很快,肌肉橫向生長也加快。個體的各項身體素質都有自己的發展敏感期,存在一定的差異,但是大致相同,而且大都集中在兒童少年時期。個體在其敏感期內有針對性地發展相應的身體素質,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錯過了相應的敏感期,身體素質將很難達到理想水平。影響身體素質敏感期的個體差異性因素主要來自遺傳、內分泌、生活環境(水、空氣質量)、營養衛生、起居習慣、文化習俗等。因此,個體要參照影響身體素質的敏感因素,了解身體素質的敏感期內涵,進行合理、科學鍛煉身體有著積極的意義。
依據身體素質敏感期來選擇體能練習內容時,應遵循身體動作發展規律,才能更全面地促進青少年體能發展。身體動作發展規律是進行系統組織的動作銜接、貫通,使動作準確、協調,運動順序合理的動作趨勢。身體動作發展遵循自上而下、由軀體中心向外圍、從大肌肉動作到精細動作的鍛煉原則。因此,在理解身體素質敏感期的基礎上,結合身體動作發展規律,進行科學選擇體能練習內容。
(三)依據課程標準選擇體能練習內容
《課程標準(2017年版)》提到高中學生在三年里修完12個模塊(包含了一個體能模塊),并指出體能練習促進學生體能全面協調發展,增進學生的健康,為學生掌握運動技能奠定良好基礎。由于《課程標準》(2017年版)中體能模塊中的體能練習內容是建議性的,這給一線教師在內容選擇上有了彈性空間和甄別判斷,需要依據一定的教學內容進行有先有后、有重有輕的取合。建議在選擇高中體能練習內容時遵循五個原則:一是與教學目標一致性原則;二是科學合理搭配原則;三是健身性原則與趣味性原則相結合的原則;四是安全性原則與可行性原則相結合的原則;五是校本特色原則。
教學目標與教學方法改革是相輔相成的,選擇生動有趣、豐富多樣的體能練習內容,促進學生體能學練的興趣,避免體能練習時單調枯燥、乏味。基于此,筆者對體能模塊的體能練習內容的輕重取合進行排列,其順序是心肺耐力、速度、力量、肌肉力量(肌肉耐力)、柔韌性、靈敏性、協調性、平衡、反應時、身體成分,并進行權重等級,如表1所示。參考其等級權重,有利于整個學期選擇體能模塊的體能內容,以及相應的課時安排。同時,對具體體能練習內容與教學手段進行列舉,如表2所示。
二、體能模塊教學的體能練習與運動技能系列模塊教學的體能練習之區別
《課程標準(2017年版)》列出一個全新的體能模塊,形成以體能練習為主的體能模塊教學。體能模塊、運動技能系列模塊教學兩者中的體能練習區別在于:在目標方面,體能模塊教學(前者)除了提升學生的體能外,更多引導學生學習體能練習的基本原理、原則,使學生在體能學練中掌握科學的多種多樣的練習方法,而運動技能系列模塊教學(后者)旨在提高學生的體能發展能力和體質健康水平;在時間安排上,前者是整堂課時間,當然還包括了游戲和放松時間,后者根據教材內容需求,每堂課都要安排10min左右進行相應的體能練習;在分類方面,前者的體能練習是指一般的體能練習,后者的體能練習包括一般體能練習和專項體能練習。一般體能練習包括補償性體能、均衡性體能、發展性體能練習,是一切體能練習的基礎,強調長遠規劃,如課課練、仰臥起坐、立俯臥撐、各種跳類等。專項體能練習與本堂課所教內容高度相關,是主教材內容的拓展與延伸,對運動技能的形成有正遷移,能促進學生掌握本課堂相關的技術動作。
三、結語
選擇體能練習內容時,需對體能練習目標的理解和認知,并找到相應的依據選擇體能練習內容。教師可以根據主教材的教學目標,選擇服務于主教材的發展性體能練習內容;也可根據學生全面發展體能的視角,選擇補償性體能練習內容(包括上下肢結合練習、大小肌肉群結合練習、強度大小搭配的練習內容等),全面發展學生的身體素質。同時,建議采用《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評價學生的體能水平,監測體能鍛煉效果。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沈銀燕,沈聰.高中體育課體能練習的設計[J].田徑,2018(4):32-35.
[3]周國強.補償性體能練習對促進教學有效性的思考[J].青少年體育,2013(10):9697.
[4]黃寧波,陽光體育運動長效機制的構建[J].教學與管理,2014(7):11-13.
[5]鐘衛東.以提升學生體質體能為抓手探索廣州市學校體育發展新思路[J].體育教學,2018(12):27-28.
[6]葉華富.例析中學體育教學中滲透體能練習的策略[J].中國學校體育,2018(1):4849.
注:本文系廣東省教育科研“十三五”規劃2017年度研究教育科研重點課題(立項編號:2017ZQJK002);廣州市越秀區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課題(立項編號:越學科類[2016]15號)成果。(廣東省廣州市第十六中學510080)(廣東省廣州市教育研究院510030) (浙江省嵊州市黃澤中學31 2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