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鄂倫春歌唱文化源于鄂倫春族狩獵生產生活,森林狩獵文孕育出歌唱文化的原生性及獨特性。本文從語言學,音樂學,民族音樂學,音樂表演學等學科為基礎,分析論證了鄂倫春民歌歌唱語言的基本特性及音樂旋律的特點,并以藝術學多學科交集視角管窺鄂倫春民歌歌唱語言的音樂元素本體屬性,為更好研究傳承鄂倫春歌唱語言粘著性及文化保護與實踐的課題引入更深思考。
【關鍵詞】語音;唱詞;旋律
【中圖分類號】J616?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2-767X(2020)08-0234-02
【本文著錄格式】鐘國富.鄂倫春民歌唱詞與律的特點窺探[J].北方音樂,2020,04(08):234-235,256.
鄂倫春語屬于阿爾泰語系,滿—通古斯語族,鄂倫春族歌唱文化只有語言沒有文字,歌唱依賴口口相傳,創造發展。其歌唱特點是由語言構成的基本要素及音樂旋律的特點決定。在鄂倫春民歌演唱過程中,語言與旋律特點決定演唱中風格及藝術特征。
一、語音的特點
首先,音調特點。鄂倫春民歌語言音調有獨具個性的特點,其中,元音和諧現象是其中重要的特征。元音和諧是指元音在同一個詞出現率受到限制,每個音節要按元音的和諧性搭配組合。其中可以和諧搭配的是陽性元音和陽性元音、陰性元音和陰性元音、陽性元音和中性元音、陰性元音和中性元音之間組合。由此可見,中性元音可以和任何元音組合都會和諧,同性元音組合搭配會和諧,異性元音組合具有限定性。元音的和諧搭配使歌唱語言音調簡潔連貫,使語言富于歌唱性,韻律實足,對歌唱時音樂線條美感及行腔的特點有重要的作用。
其次,音節重音。一般情況下,鄂倫春歌唱語言一個音節至少有一個音,最多有四個音,大多以元音為核心構成。根據鄂倫春民歌演唱中語言的特色分析,在發音時語音有重音和輕音交替出現,展現出旋律線條的運動軌跡及色彩,為音樂的律動及節拍給予重音點。歌唱中能獨立成音節的詞,重音都在著力在元音的第一個音節上,聲音明亮集中。在雙音節和多音節詞中,重音出現在首音節時,中間和尾音節發音輕,詞末有音調降低感,即詞尾下壓。這種現象在鄂倫春民歌語言演唱時,特別是“薩滿神曲”和“摩蘇昆”中,每句歌曲結束時都有甩腔感和托腔延長音的運用。另外,重音落在最后音節上的現象較少,但如果重音落在最后音節上時,首端元音發音較輕,詞尾有略升的音調。這種現象出現在“呂日格仁”和“柬達仁”的長音和直聲演唱中,給音樂帶來遼闊和明亮的藝術形象,多在高腔演唱中出現。鄂倫春民歌中元音及重音組合成高低長短起伏的語音,決定了鄂倫春民歌演唱是一種可塑感比較大的音樂藝術。
再次,語調的特點。鄂倫春民歌歌唱語言的本體看,語言的語調本身具有黏著性特點。在歌唱中,語調的四聲的分離性沒有呈現,其四聲呈現銜接連貫統一,音節之間沒有明顯變化。其中陰平聲重點突出,四聲黏著搭配,陰平音聲調較高保持在持續長音之上,這種長音直聲演唱一般緊密銜接在陽平、上聲和去聲音之后,其語調特征形成鄂倫春民歌的高亢嘹亮的長音直聲的演唱技術。另外,從音樂美學視角看,在鄂倫春民歌演唱中,語調具有非音樂元素的運用,上滑音和下滑音的運用。其語調陽平聲調在使用時,出現聲調稍低,發音上滑的趨勢,從而產生演唱外音上滑音,使歌唱具有拖音裝飾性;下滑音在語音中由最高降到最低的直滑去聲產生。從語調的聽覺分析,陰平聲與陽平聲的結合是去聲與陽平的無間斷的鏈接,陽平音在歌唱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使歌唱語言具黏著的律動感和音樂的婉轉性。
總之,鄂倫春民歌歌唱語言中元音、重音、語調獨具特點的藝術,錯綜復雜音節組合及強弱多變的語調及重音構成語音特征,充分體現出鄂倫春民歌唱詞的抑揚和頓挫的特點,強化了鄂倫春音樂藝術的律動性和張力。
二、唱詞的特點
首先,“鄂倫春民歌的唱詞按結構組成可分為單純詞和非單純詞兩種。”民歌歌唱語言的特性在唱詞的構成和詞性中得以體現。如下表:
從表中得出:首先,鄂倫春民歌唱詞的音節音律特點是以單純詞為基礎,復雜的非單純詞又充分展現了唱詞的音律個性特征,二者充分決定了歌唱音律線條。單音節聲音線條變化單一,雙音節富于變化,多音節音律變化較為突出,語調的特征也充分的以表現,音律起伏變化特出。迭音詞是單音節或多音節的反復疊加;從語言學視角看,迭音音節多為漸變強調后者,音律富于強弱對比。其次,非單純詞音律具連貫性和對比性,這源于派生詞和復合詞構詞法的特征。派生詞是固定單詞詞根與附加成分組合成新詞,特點是諧和同一,富律動具音韻。復合詞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詞根組合而成,音律對比性較為明顯。再次,“根據詞根和詞根之間的關系,復合詞分為聯合型、偏正型、補充性和主謂型四種類型的復合詞。”(引:韓有峰, 孟淑賢.鄂倫春語漢語對照本)。聯合型是由兩個意義相同、相近或相關、相反的詞根組合而成。相同、相近的聯合型復合詞音律變化較小較和諧,相關、相反的聯合型復合詞其音律對比性強,變化大。偏正型復合詞為主從關系,其音律為主從的強弱對比。補充性復合詞為后詞根補充說明前詞根,其音律具有依附性。主謂型復合詞陳述的事物為前一詞根,后詞根對前一詞根的陳述,音律突出前詞根。
總之,鄂倫春民歌唱詞的單純詞和非單純詞是語言的基本單位,也是樂節和樂句的要素,決定了樂節和樂句的語言音韻特點及藝術風格。樂句特點由樂節決定,樂節的靈魂是由詞一點點衍生而來,詞的構成決定了民歌音律動感性的強弱和音樂的張力。單純詞和非單純詞的組合在鄂倫春的“摩蘇昆”和敘事為主的“堅珠溫”及歌舞“呂日格仁”的歌唱之中展現得淋漓盡致。其中,說唱音樂“摩蘇昆”和敘事音樂“堅珠溫”多是說唱結合,兩者充分說明鄂倫春語言的富于音韻性及音律諧和,并賦予對比。而歌舞音樂“呂日格仁”充分說明詞構成的律動性和張力,使音樂富于張力和彈性。從鄂倫春詞法的構成分析能清楚準確把握歌唱語言的本質特性,為鄂倫春語言演唱特色研究之根本。
其次,鄂倫春民歌的唱詞種類的不同,決定了其在歌唱中的作用、角色和意義:
從語言學的角度看,鄂倫春民歌唱詞的實詞在句子中充當主要成分,決定了樂節及樂句所表達的句意和思維,在歌唱中充當主要角色。主要體現在“柬達仁”歌曲中,充分表達了山歌小調的思想情緒,并運用于高腔直聲唱法中。在“摩蘇昆”和敘事為主的“堅珠溫”及“呂日格仁”的唱訴中以實詞為主,其音律平直連貫綿延,唱詞不直抒胸臆,運用夸張、借景抒情、借物言志、比喻、排比、省略等手法表達的事物,來烘托氣氛和激發欣賞者的思考和情趣。鄂倫春民歌唱詞的虛詞在歌唱中也較為常用,充分展現出民族歌唱文化特色。鄂倫春歌唱語言中虛詞雖不充當語句成分、不表示語法關系及語法意義,但卻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在鄂倫春民歌中虛詞以襯詞或助詞的形式出現渲染氣氛增強句子的色彩。襯詞或助詞在“柬達仁”、說唱音樂“摩蘇昆”和敘事音樂“堅珠溫”都較多運用,渲染了樂思,促進音樂的進行。更有甚的是出現了單“虛詞”或多“虛詞”的無詞歌音樂,主要出現在歌舞音樂“呂日格仁”中,此單“虛詞”或多“虛詞”結構簡單,又易于節奏變化,易于群體合唱舞蹈。另外,重復手法鄂倫春民歌唱詞中普遍現象,在樂句和樂節中正詞句和襯詞句都會出現重復,強化中心主題,加強音樂層次感和感染力。
再次,鄂倫春民歌唱詞句體結構為主謂賓倒裝,賓語置于謂語前,被限定語在限定語后。鄂倫春民歌句體的首尾韻與漢語的音韻不同,漢語的詩詞歌賦多以句尾韻為主,而鄂倫春民歌句體大多為開 “頭韻”。其中,同樂段中樂節或樂句的第一個詞以相同的韻母開頭,并且唱詞樂句的結尾都押“腳韻”。另外,在韻頭和韻尾處用襯詞來加強諧韻。
總之,鄂倫春民歌唱詞的構成較復雜,其中復合型結構最富于變化,對歌唱的音律及音樂表現最具限定特點。另外,唱詞的種類及具體結構對歌唱特色有重要的影響和意義。即體現出鄂倫春歌唱語言的風格特征,又展現了唱詞的粘著性本質特征。
三、旋律特點
從音樂本體看,旋律是重要因素和維度,旋律是音樂的靈魂,旋律是樂音運動的音點律動的線,不同民族音樂旋律線條各具特點。鄂倫春民歌中的旋律運行呈現出兩種特點:
首先,一般情況下,旋律變化波幅較小的曲直線,旋律特殊情況也有跳躍。這特點出現在“摩蘇昆”“堅珠溫”“呂日格仁”說唱音樂和歌舞音樂之中,這三種體裁音樂多為敘述題材,注重故事的情節和作品內容詠敘性,旋律變化多為同音反復、級進進行,旋律起伏對比較小。另外,在這三種音樂中也多用語氣虛詞引起聽眾注意,渲染氣氛。其次,旋律以級進行為輔,以四、五度以上跳進或大跳為主。跳躍式旋律的顯著特征是八度大跳直聲演唱構成峰巒式大跳后保持長音,又有連續模仿、連續沖高、連續跌落的起伏式跳進。跳躍性旋律主要在民歌“柬達仁”和薩滿調類型中。“柬達仁”作品富于田園特色,歌手面對高山歌唱時,高腔直聲,旋律跳躍于林海,回聲形成對應式模仿,旋律多用裝飾性風格,增強山林音樂的特色。薩滿調在請神送神過程中,旋律變化突出,用來渲染氣氛,表達神靈旨意。
結論:首先,鄂倫春民歌的演唱中,唱詞的語音具有和諧現象,重音的變化會影響演唱的腔體變化和種類變化,語調具有粘著性和裝飾性。其次,唱詞的結構及構成狀況決定著旋律的變化;唱詞的種類決定了歌唱中表達的音樂形象及藝術特色。再次,唱詞的特征促成旋律的個性,又因地域的特點,旋律連貫流動高拋物線,呈現出起伏較大、峰巒式的大跳、半連續的跳進;但在說唱音樂中旋律起伏較小,以級進為主的同音反復。
參考文獻
[1] 韓有峰, 孟淑賢.鄂倫春語漢語對照本[M] .北京:中央民族學院出版,1993.6、7、14.
[2]董曉.聲樂理論知識[M] .西安:西安地圖出版社,2004.82.
[3]白亞光,暴俠.鄂倫春民歌選[M] .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5.15.
[4]許講真.語言與歌唱[M] .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4.
[5]黑龍江文學研究會.黑龍江民間文學.第17集[M] .哈爾濱:業經黑龍江省出版總社,1986.
作者簡介:鐘國富(1978—),男,東北石油大學藝術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哈爾濱音樂學院博士生在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