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毅

把成渝地區建設成為具有全國影響力的重要經濟中心、科技創新中心、改革開放新高地、高品質生活宜居地,助推高質量發展,是中央對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提出的定位。如何認識這一定位,現有以下幾點思考。
? 建設有影響力的經濟中心是核心目標
改革開放以來,城市群的迅速崛起,使我國形成了多個大的經濟增長極,這就是以城市群為代表的一體化地區。其中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京津冀三個城市群經濟總量大、增長快、一體化水平高,成為東部地區的三大經濟增長極。除此之外,東部雖然還有一些區域也進入城市群迅速形成階段,對周邊區域的輻射和帶動作用日益增強,如遼中南、山東半島等城市群。但由于這些城市群經濟規模、發展潛力、戰略地位與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京津冀三個城市群不在同一個量級,因此沒有上升為國家級的經濟增長極。而在中西部地區,目前已經形成長江中游、成渝等城市群,可這些城市群與東部三大城市群相比,不是經濟總量小,就是內在聯系弱,或者是區位相對不利,需要時間來培育。那么,在這些城市群中,有沒有戰略地位重要、經濟有一定規模、發展潛力較大的城市群,能夠通過更短時間培育,上升到在全國具有影響力的經濟中心地位,成為推進高質量發展和參與國際競爭的平臺?成渝城市群就是其中的一個。成渝城市群位于長江上游,是連接西南西北、溝通南北絲綢之路的重要樞紐,區域戰略地位和生態地位都很重要。同時,成渝城市群經濟總量、人口等在中西部地區居于前列,城市之間內在聯系較為密切,也是目前增長最快的區域。正因為如此,中央在部署中西部地區經濟增長極培育對象時,率先選擇了這一區域,并且根據城市群由兩個超大城市帶動的特點,命名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就明確指出,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有利于在西部形成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打造內陸開放戰略高地,對于推動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由此,可以清楚地看到成渝城市群作為國家重要增長極的地位。
? 科技和制度創新是經濟中心建設的動力源
經濟中心的功能體現在引領、集聚、輻射、服務等功能上,而處于不同發展階段的經濟中心,動力源不完全相同。西部大開發以來,川渝兩省市的地區生產總值增長速度一直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兩地能夠躋身全國經濟增長“第四極”,得益于西部大開發20余年的資金、勞動力、資源等要素的大規模投入。但當中國經濟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后,以數量性為主的增長動力開始減弱,要想保持經濟持續較快增長,形成更強輻射帶動能力,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重要經濟中心,必須轉換發展動能,形成新的動力源。
黨的十九大報告已經根據國際國內環境變化,特別是我國發展條件和發展階段變化作出重大判斷:“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相應的,新階段的經濟發展,必須從簡單追求速度轉向堅持質量第一、效益優先。實現動能轉換,增強科技和體制創新能力,吸引國內外先進要素進入,成為當前最重要任務,也成為成渝地區建設“兩中心兩地”的必然選擇。保持經濟持續增長的動力來自產業轉型升級,而實現產業轉型升級,增加中高端產品和服務的供給,一要靠科技創新作為支撐;二要靠國內外先進要素和產業進入,這就需要強化科技創新能力。通過創新促進新技術、新產品和新業態發展,大力發展新興產業,需要在更高水平推進改革開放,把形成的協同創新、開放合作條件,轉換為強大的發展動力。因此,四川和重慶在部署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任務時,都將增強科技創新能力和深化改革開放作為“先手棋”。四川省科技廳和重慶市科技局簽署《進一步深化川渝科技創新合作 增強協同創新發展能力 共建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框架協議》,提出將以“一城多園”模式合作共建西部科學城,即依托西部科學城以及兩地的國家高新區、國家級和省級新區等構建創新資源集聚載體。至于改革開放,早已在優化營商環境和建設西部開放高地中,作出了超前部署,目前正根據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提出的新要求作進一步深化。而建設高品質生活宜居地,則是在產業升級之后,需要為人才、高新技術企業、科研機構等提供更好的生活環境,增強對創新資源的吸引力。
? 協同發展才能突破經濟中心建設瓶頸
城市群發展的最大優勢,是在城市具備的集聚效應基礎上,形成深度的分工協作效應,從而充分釋放城市群內各類要素、各種經營主體的潛力。京津冀協同發展、長三角一體化,就直接將“協同”的要求作為城市群發展的關鍵詞。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雖然在名稱上直接看不出有關于協同含義的表述,但在規劃綱要的指導思想中,就明確要求不斷深化粵港澳互利合作,進一步建立互利共贏的區域合作關系,推動區域經濟協同發展。成渝地區內的各區域,經濟發展水平大體上呈現三個層次。第一層次為成都市和重慶核心區;第二層次為各地級城市;第三層次為縣、鄉(鎮),處于同一層次的各地,要素優勢很相近。即使處于不同層次的各地,產業發展優勢也集中在勞動密集、資源密集和資金密集上,因此無論是本地企業發展,還是承接國內外產業轉移,自然會聚焦于基本相同的產業層次上,要形成錯位發展的難度較大。因此,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重要任務,就是要在協同發展上取得實質性突破。地區之間的協同不是沒有競爭,而是要統籌好合作與競爭的關系,形成促進合作和減少競爭的機制。基于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目前的發育水平,推進協同發展需要分層次進行,在“利益引力”已經大于“行政阻力”的區域,如成德眉資、重慶核心區與周邊各區,以及各區域中心城市與周邊縣區之間,應當按同城化推進,不僅產業要實現合理分工協作,城市功能也要合理分工協作。而在其他區域,則根據雙方合作需求的強烈程度和現實條件,選擇部分領域推進分工合作。相應的,不同層次的合作機制,也要有所區別。不分具體情況的推進分工合作,不僅難以取得預期效果,還會使信心受到挫傷。(責編/陳賢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