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旭

黨的十九大明確提出要建設網絡強國、數字中國、智慧社會。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強調要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省委十一屆六次全會提出構建新時代四川城鄉基層社會治理新格局,鼓勵大膽探索,創新治理理念、治理方式、治理手段,推動全省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政府治理是國家治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云計算、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蓬勃發展的背景下,運用大數據思維推進政府治理,響應了黨中央重大決策部署,回應了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新時代推進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課題。
推進智慧理政的重要意義
智慧理政是推動政府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有效手段。從決策層面看,政府在制定重大政策、上馬重大項目、確定民生實事等方面,通過對大量數據的研判分析,可以提高決策部署的科學性、合理性。從執行層面看,智慧理政可以優化政府職能配置,打破區域和部門間的藩籬,推動政府扁平化管理。從監管層面看,智慧理政能強化數據的綜合分析、科學篩查,可以及時發現異常、及時預警、精準打擊。
智慧理政是利民便民惠民的重要平臺。從利民角度看,運用大數據分析民眾對重大決策的關注程度、意見表達、利益訴求,把問政于民、問需于民、問計于民落到實處。從便民角度看,群眾的訴求建議,通過智慧平臺第一時間直達一線管理部門,辦理情況直接反饋到群眾手中。從惠民角度看,智慧理政可以引導社會多元共治,提升政府工作的公開透明度。
智慧理政是全面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革新利器。智慧理政有利于創新調控手段,實時監測經濟指標,科學預判、精準找差;有利于培育發展新興產業,催生智能制造、人工智能、遠程醫療等新興產業。
國內智慧理政的經驗和做法
打破數據壁壘、數據孤島,數據資源實現整合共享。杭州市充分利用阿里云技術,建立統一的云平臺,打破了“數據煙囪”。成都市建成數據大腦,實現了數據資源導入、整合、協同和開放。各地在實踐中通過全面打通政務領域數據壁壘、信息孤島,從而實現公共數據按需共享。
加強智能化應用,政府治理能力和水平實現全面提升。廣東省政務服務網匯聚了省、市、縣、鎮、村五級政務服務事項,實現網上政務服務“一網通辦”。成都市搭建城市融合服務平臺,實現“一號申請、一窗受理、一網通辦”。各地在推進智慧理政實踐中注重統籌推進智能化應用,打造“智慧+”服務。
拓展網上民生實事辦理范圍,公共服務更智能更有溫度。杭州市把醫院、停車場等納入智慧管理,實現一部手機治理一座城。成都市推出“天府市民云”,集成187項高頻服務事項。各地都盡可能將民生事項納入數據平臺辦理,推動實現民生事項數據化。
加強大數據對產業發展的賦能,實體經濟與數字經濟實現融合發展。廣東省加快新型智慧城市建設,吸引了阿里巴巴、騰訊等大伽落地。成都市大力發展電子信息制造業、軟件產業等。各地把大數據產業作為優化產業結構、助推產業轉型升級的新引擎。
資陽市加快推進智慧理政的六點思考
抓謀劃——加強頂層設計,全力打造資陽市智慧治理中心。預計到今年末,資陽市智慧治理中心建設取得初步效果;到2021年,資陽市完成市民服務中心建設;到2022年,資陽市智慧治理中心成熟成型,智慧理政體系架構基本形成。
抓基礎——打造統一數據平臺,推進數據共享互聯互通。整合數據資源,集約建設覆蓋市、縣(區)兩級的“云、網、端、數”四位一體的政務云平臺。加快建設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對接成都“一網通辦”,建成資陽市信息化項目管理系統。
抓善政——推動政府工作流程再造,著力優化營商環境。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快實現行政審批事項“一號申請、一窗受理、一網通辦”。推進“互聯網+政務服務”,全面推廣智能自助終端設置。
抓惠民——加快智慧城市建設,提升城市治理人性化精細化水平。建立“12345”政務服務熱線,實時響應、處理企業和群眾的訴求。依托“資陽市民云”,集成醫保社保服務、公積金服務等事項。提高主通道、次干道及背街小巷智能交通覆蓋率,升級公共安全視頻監控聯網應用,加強食品藥品安全監管體系建設。開展“智慧園林”“智慧環衛”等智慧應用。
抓興業——推動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提升產業發展能級。以造車、食品、紡織等行業為重點,推動工業企業試點建設數字化生產線、智能工廠。推動現有產業園區向數字化轉型。加快物聯網技術和智能裝備技術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引進培育產業互聯網、智能制造等數字化產業新業態。
抓保障——堅持政府主導市場主體,推動智慧理政常態長效。健全市、縣(區)和市級部門聯動協調機制,建立智慧理政績效評估機制。牢固樹立經營城市的理念,堅持走資源資本化的道路。建立人才培養機制,研究出臺政務數據資源管理等制度,促進數據安全規范使用。(作者系中共資陽市委副書記、市政府市長)(責編/范吳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