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程揚
摘? ?要:信訪制度作為國家提供給社會治理的供給側制度,可以借鑒國家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理論觀點,通過制度改革,破解制約信訪工作的重點難點問題。文章深入分析信訪工作制度、機制存在的不足及其可期改革完善的方向,為根治重復信訪問題提供理論探索。
關鍵詞:供給側;信訪;管理
1? ? 完善信訪救濟工作基礎
(1)實體正義的理念。重復上訪現象的嚴重性,說明了信訪工作的針對性供給存在不足或者瑕疵。實體正義強調結果的正當性、合理性和道德性,要求社會資源分配能滿足大多數人的利益。對信訪群眾來說,重復信訪、越級上訪需要解決問題、化解矛盾、定分止爭。信訪工作需要摒棄唯“程序至上”的理念,走出“程序”的怪圈,在堅持程序正義的前提下,依法受理、辦理、復查復核信訪事項的同時,更需要從信訪矛盾所涉及的實體方面來研判、分析、推進信訪矛盾的化解。
(2)有理推定的理念。信訪是憲法賦予公民的合法權利,“有理推定”實質就是尊重公民的信訪權利,是政府尊重和保障人權的具體體現,是社會主義政治文明進步的標志,也體現了尊重公民權利的憲法意識。只有堅守“有理推定”,公職人員才能飽含真情來接待信訪人,才能更為仔細、更為公正地處理信訪事項,才能以中立、公平的觀點看待信訪事件,從而最大限度地接近正義。如果以“無理推定”來看待信訪訴求,那么就會對來訪群眾拒之千里之外,戴著“有色眼鏡”看人,從而敷衍了事。
(3)訴求重新處理原則。在重復信訪過程中,信訪群眾提出與本信訪訴求有關的其他訴求,認為原處理部門沒有依法處理,質疑原來的信訪處理存在錯誤或者不當,也未給予針對性的回復等。但是,在專門信訪工作機構轉送、交辦后,絕大多數處理部門經常引用已經處理過的結論而不再受理或者不再重新受理信訪群眾的重復信訪。信訪群眾卻認為有關部門用原來的處理結論來敷衍,重復信訪現象進入了惡性循環的怪圈,甚至引發惡性案件。從信訪訴求的角度分析,有關部門應當尊重信訪人的信訪權利,堅持訴求重新處理的原則,重新啟動信訪程序,依法處理信訪群眾提出的新的訴求,讓信訪群眾真正理解處理意見,息訴罷訪。
2? ? 完善相應法律規定
(1)縮短信訪事項處理時間。《信訪條例》規定60日的處理時限與信訪制度在現行國家權利救濟體系的地位不相匹配,與信訪群眾的現實需求漸行漸遠。一是信訪救濟的法律地位和特點決定了處理時限需要縮短。絕大部分的糾紛、爭議事項的救濟全部由其他法定程序予以調整,而對非主渠道救濟的信訪制度,事項一般較為單純,法律關系不復雜。而如此事項,如果仍按照60日的辦理期限處置,對及時維護社會秩序不利,也容易引發重復信訪、越級上訪。二是緊急信訪事項的社會屬性決定了辦理需要提速。信訪群眾日常生活中經常提出不少諸如涉及社會公共安全類、緊急救助類等方面的求助、建議等事項,而此類事項事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涉及政府的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水平,有關部門理應在第一時間迅速予以處理,消除安全隱患,及時維護信訪群眾權益。三是簡易程序無法凸顯信訪制度的優越性。盡管目前國家信訪局推出了簡易程序處置信訪事項的重大舉措,對于推動群眾合理訴求及時、就地解決發揮了積極作用,但是由于公權力部門處理信訪群眾反映問題的時限仍具有一定的不確定性,無法有效凸顯信訪制度的優越性。
(2)完善重復信訪處理規定。當前的信訪工作制度改革中,既要改變受理部門多元化,避免越級上訪、重復上訪、進京上訪等濫用信訪權的現象;又要明確對信訪群眾重復反映的問題,有理有節、依法予以處理。一是準確界定重復信訪。在信訪立法中,應當準確界定“重復信訪”的概念與條件,明確重復信訪中的同一信訪人、同一信訪事項、同一信訪訴求的核心要素,個體信訪與集體信訪中有關重復信訪的區別。二是引入處理效力規范。盡管《信訪條例》規定了有關部門做出復核意見后,就同一訴求不再受理的規定,但是,從立法規范上來看,仍存在一定的模糊性,對重復上訪行為的指引、處置存在不確定性。三是明確后監督程序。信訪辦理意見生效后,對信訪人反映的信訪事項出現新證據、原處理意見適用法律錯誤等情況,要允許有關部門啟動監督程序,對原處理行為進行再審查。否則,則會出現“法禁而民不止”的現象,目前的重復信訪現象已經足以印證。
3? ? 完善相關工作機制
(1)加強專職信訪機構的外部監督。一是建立大信訪工作格局。對于信訪群眾重復信訪,要改變單純說教、反復轉送、存件處理的方式,善于走出程序內循環的慣性處理模式,避免所有的信訪矛盾在未得到解決的情況下息訪,聚積在上級信訪部門,使良性的信訪“三角結構”變成了“倒三角結構”。二是拓展內部監督方式。可以采取抽查、核查、提請領導接待等內部監督方式,對確有錯誤的,督促有關部門依法糾正,并進行責任追究;對原處理無誤的,做好解釋溝通工作,贏得群眾理解和信任。
(2)強化責任單位的自我監管。一是建立終身負責的制度。通過組建專門工作組專案審查,實現定人定崗定責,對處理意見的真實性、合法性終身負責。對核查的情況、爭議焦點、處理意見等要形成檔案資料,上傳到國家信訪信息系統,使所有部門在接待時都能統一解答口徑。二是相關責任單位要窮盡法律、行政、經濟、協調等手段,對原處理確有錯誤的,依法及時糾正;對確有瑕疵的,要采取補救措施;對原處理并未不妥的,要認真做好疏導教育工作;對生活確有困難的,積極做好相關幫困工作。
(3)健全全社會的共同治理體系。一是健全體制內聯合接待機制。聯合接待既能發揮信訪部門中立性和權威性,也可以發揮責任部門的專業性和具體性的特點,通過定期、定案、定人聯合接待的方式,督促信訪群眾息訴息訪。二是引入體制外社會第三方力量參與治理。通過人大代表、政協委員、人民調解機構、群眾工作室、心理咨詢室等共同參與,開展積極、有效的溝通、交流、談心,緩解信訪人的心結,使其回歸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