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著口罩繞著操場跑,跑著跑著,身子向后仰,就倒了下去,頭部先著地。”
“一名14歲初三學生在上體育課時猝死。網傳的聊天截圖稱,該生是在體考1000米測試過程中戴著N95口罩跑步,呼吸不暢引發的猝死。”
疫情期間運動安全也成為熱議話題。疫情、口罩、體育課、有氧運動、缺氧,當這些因素集合在一起又發生矛盾時,我們應如何應對?
關于運動與需氧的問題,內蒙古體工隊退役的短跑運動員姜海濤告訴記者:“一般來講,正常成年人在非運動狀態時的需氧量大約為250毫升/分鐘;運動時的需氧量隨著運動強度的增加會急劇增長,理論上計算,如果以百米賽跑的速度持續跑,每分鐘需氧量可達40升。”
長時間大腦缺氧會造成不可逆轉的損害,甚至腦死亡;同時,嚴重缺氧和持續缺氧,可使心肌收縮力降低、心率緩慢、心臟的血液輸出量減少,與缺氧癥狀形成惡性循環,容易發生心力衰竭。
青海大學附屬醫院心內科主任任明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介紹,運動時人體的耗氧增加,需要吸入非常多的氧氣,而N95等專業口罩通氣性并不好,通過口罩外部的閥門與外界空氣實現交接,氧氣吸入不及時,呼出的二氧化碳殘留在鼻腔內無法及時排出,會反復吸入二氧化碳,吸收不到氧氣,故而造成嚴重缺氧,這一行為不僅會對人體的肺部造成損傷,還會對人體的全身造成損傷。總之,戴口罩運動發生風險的幾率遠遠大于不戴口罩。
在近日舉行的北京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聞發布會上,北京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副主任劉曉峰表示,戶外運動原則上不用戴口罩,但應避免與他人近距離接觸。
此外,廈門市教育局也規定:戶外運動時,在相互間保持安全距離的基礎上,可以不戴口罩,此外,中考體育考試也可不戴口罩。(摘自《科普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