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 新

答非所問,就是我們常說的打岔。
記者:“大爺,大娘給您做了一桌子菜,您感動嗎?”大爺:“我不敢動啊,每次都是她先動我才敢動。”
在電影《夏洛特煩惱》中,有一個經典的場景,沈騰飾演的夏洛到馬麗飾演的馬冬梅居住的小區找她,因為記不清確切的門牌號,所以就詢問樓下的大爺,于是有了如下對話:夏洛:“大爺,樓上322住的是馬冬梅家吧?”大爺:“馬冬什么?”夏洛:“馬冬梅。”
大爺:“什么冬梅啊?”夏洛:“馬冬梅啊。”大爺:“馬什么梅啊?”夏洛:“行,大爺你先涼快吧。”大爺:“好嘞。”
通過這個典型的答非所問場景,我們不難看出,打岔可以營造出一種簡單但荒誕有趣的對話環境。提問一方不斷被打岔后的無奈、妥協與最后不得不放棄,都是笑點所在。
中國漢字的魅力在于,同樣的字在不同的情境下,代表的意思也不盡相同。尤其在一句話里,高密度重復使用同一個詞,總是會讓人聽得暈頭轉向,進而被這種絮絮叨叨的描述和自己產生的困擾逗笑。
親密關系有四種:你懂他他也懂你,你懂他他不懂你,你不懂他他懂你,你不懂他他也不懂你。
在這句話中,“你”“懂”“他”這三個關鍵詞在不斷地重復和疊用,在不仔細深究的情況下,很難一下子明白其中的含義。這種詞語疊用的描述方式,如果以書面化的形式展示,不足以表現它的笑點;相反,若搭配語速較快的口語表達,則能展示它的幽默效果。類似的還有:
詞語疊用還可以有一種升級版,就是把關鍵詞略微做一下變形,讓人感覺更好笑。因為這種升級版更繞,更燒腦,需要聽眾更專注,所以如果最后聽眾能跟上節奏和思路,會更有成就感,更開心。李誕在《吐槽大會》中說:“今晚是神曲專場。神曲有三種,一種像《鳳凰傳奇》,你能聽懂也會唱;一種像《新貴妃醉酒》,你能聽懂不一定會唱;還有一種像《忐忑》,你聽不懂也不會唱。”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常常使用詞語疊用這個技巧,只不過之前并不知道這是個技巧。比如:我家的狗名叫遛遛,每次我下樓遛狗碰到鄰居,他們都對我說:“老鐵,遛遛遛啊!”
生活中的口誤常常令人忍俊不禁,比如:
在路上碰見一位老大爺在擰東西,本想幫他分擔一下,一開口變成了:“老東西,大爺我幫你擰。”
但我們這里說的口誤是一種故意操作。在一些特定場合下故意制造無傷大雅的小口誤,會成為調節氣氛、引人一笑的有效途徑。因為根據幽默的機理,口誤調動了聽眾的優越感。比如我的一名同學很喜歡這樣介紹自己:我叫陳本東,我是從事人工智障,啊不,人工智能行業的。
故意口誤,當事人要表演出窘迫以及急于修正的急切,這些都能襯托出其他人的優越感,從而形成笑點。
這也是簡單易學的一個技巧。大家可以嘗試有意說錯一個小小的詞,然后修正。
三段式是我個人最喜歡的一個技巧。
所謂三段式,就是在你的段子中有一組東西,我們暫且稱它們為A、B、C,其中A和B屬于同一類,這樣可以讓觀眾形成一個預期,然后你給一個不同類的C,觀眾就會因為意外而發笑。
國外有一個經典的三段式笑話:空姐在頭等艙分發飲料。她問一個很有魅力的男乘客:“您是要咖啡、茶,還是我?”
我們平時經常說有的人說話一套一套的,其實很多就是三段式的變形。比如,小米科技集團聯合創始人劉德是個挺幽默的人,在談到小米生態鏈的時候,他曾經說過這樣一段話:我們很尊重創業者,盡量滿足他們的需求。他們說要400萬,我們就給400萬,他們說要800萬,我們就給800萬,他們說要2000萬,我們就說:“哥們兒,我們算了下,你需要800萬。”
三段式的特點在于,經過一層一層的鋪墊,可以激發聽眾的好奇心,讓他們對最終的結果產生期待。同時,也可以通過前面兩段的敘述,讓聽眾對故事的結果形成一定的預期,然后我們再用第三段打破預期。
三段式可以跟其他技巧疊加使用,比如下面這個“三段式+諧音梗”的例子:這玩意兒別頭上就是頭花,別領子上就是領花,別腰上就是腰花。——《鄉村愛情》
諧音梗屬于入門級別的技巧,簡單易懂。
諧音梗用于故意制造誤會,繼而產生出幽默的效果。誤會是喜劇中一個很常用的套路,無論是在相聲中,還是網上的段子中,如果是誤會套路的,很多都是用諧音梗創作出來的。我們來看個例子:“一天店里新來了個女服務員,店領導一到店里就說:“人呢?茶!”服務員趕緊數:“1、2、3、4、5、6、7,報告領導,7個人。”領導怒了,說:“倒茶!!”服務員再數:“7、6、5、4、3、2、1,還是7個,領導。”領導很無奈地說:“你數啥!”服務員回答:“我屬狗”。
典故,包括詩詞、歇后語、俗語、名言等,指的是人人皆知的名句。化用典故就是稍微改動一下典故,把一個常規的俗語變“歪”,讓典故帶上幽默色彩。比如: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是你這個發票有點問題。
是金子總會發光,是鏡子總會反光。
這些段子一般采用典故的前半句形成常規的期待,然后改寫后半段,以出其不意的“歪理”來破壞聽眾的預期走向,從而形成笑點。因為典故深入人心,稍微改動一點點就會變得出人意料,帶來好笑的效果。化用的典故一般語言仍然工整對仗,笑點和鋪墊押韻,朗朗上口。
這個技巧前面提到過,就是先吹捧后打擊,或者先打擊后吹捧。這兩種方式都是很明顯地跟對方開玩笑,需要你判斷跟對方是不是熟悉,以及對方是不是開得起玩笑。
先揚后抑:
老婆:你就是打著燈籠也找不到比我更好的了。老公:對對對,我就是打著燈籠才找到你的。老婆非常開心。老公:我就是忘了睜眼睛。
先抑后揚:你根本不像個男人,你怎么會那么溫柔!
先抑后揚需要注意后面的夸獎要強過前面的冒犯,否則難免會讓聽者不舒服。這個技巧也可以用于說錯話時救場。
頭韻和尾韻是押韻的一種,指的是在鋪墊中找一個詞,在包袱中使用與這個詞當中的一個字相同的一個詞。
最常見的是壓尾韻,比如:人生沒有如果,只有后果和結果。
頭韻就是鋪墊中的連接詞和包袱中的笑點詞首字相同:那個讓你心動的人,結婚后可能會讓你心梗。
使用頭韻和尾韻,因為前后的押韻和對比,平添了語言的不少趣味性,顯得短小俏皮,是非常實用的一個幽默技巧。
避重就輕,就是不順著對方的話講,故意曲解前一句話中的重點詞語,把重點放到與人們日常理解不一樣的詞語上,怎么歪怎么來,讓人們聽到后產生意外感,從而具有幽默的效果。比如:冬天大雁為什么要飛到南方過冬?因為走過去太遠了。
在這句話的前半句中,從正常的角度考慮,問題的重點應該是為什么到南方過冬,關鍵詞是“南方”,但在后半句的回答中,卻避開了這個關鍵詞,把答案放到了“飛”這個字上。這就是避重就輕。
摘自《幽默感:成為更受歡迎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