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亞希,龐爭爭,朱元宵,譚大洲,楊柳春
腰椎間盤突出癥(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已經成為臨床常見的多發病,患病人數逐年增加且越趨于年輕化。其致病因素可能與腰椎間盤退行性變、損傷及遺傳因素有關,患者常伴有腰背痛及坐骨神經痛,嚴重者會影響睡眠與日常生活[1]。目前,臨床治療方法主要為手術治療與保守治療,對于癥狀重、病程長的患者往往通過手術介入,而大多數患者仍以保守治療為主,包括物理因子治療、牽引、推拿、針刺等[2]。隨著康復醫學的快速發展,各類物理治療方法得到廣泛應用,麥肯基療法(Mckenzie)對治療LDH已經取得了顯著成效;而核心肌力訓練的重要性也逐漸為臨床所關注。本文擬通過聯合麥肯基療法與腰部核心肌力訓練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觀察療效,以期探究出患者主動配合與參與度高的新方法。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5月~2018年5月期間我科門診收治的LDH患者80例,患者均符合《實用骨科學》中關于LDH的診斷標準,并經CT或MRI影像學檢查確診[3]。納入標準:影像學檢查確診為腰椎間盤向后方或側后方突出,符合麥肯基脊柱力學診斷標準;伴有典型的腰痛或者下肢放射性疼痛;近期無腰部外傷史,無心臟病、糖尿病等病史;主動接受運動訓練并配合治療。排除標準:腰背部嚴重創傷史,腰椎骨折、滑脫、嚴重骨質疏松;腰部腫瘤、結核等病變;精神障礙、妊娠及哺乳期婦女等特殊人群。本研究的治療流程及方案均已向患者告知,確認其知情,且該研究已上報我院倫理委員會并經同意。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80例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2組患者年齡、性別及病程等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2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1.2 方法 2組患者均接受常規康復治療,包括牽引、超短波治療等。牽引:采用河南翔宇醫療產JYZ-IIIA型電腦自動腰椎牽引床,患者取仰臥位,雙膝屈曲置于三角形軟墊上,記錄患者體重并設置首次牽引量為其體重的40%~50%,以后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逐漸增加牽引力,最大牽引力不超過患者體重,牽引60s放松12s,每次治療時間20min,1次/d,5d/周,共治療4周[4-5]。超短波:采用汕頭醫療產DL-C-BII型超短波電療機,患者仰臥位,雙電極片并置于腰椎間盤突出節段部,電流強度調制為溫熱量輸出,每次治療15min,1次/d,5d/周,共治療4周。觀察組再給予麥肯基療法與腰部核心肌力訓練,麥肯基療法:患者取俯臥位,頭轉向一側,雙上肢自然放松置于軀干兩側,保持雙下肢及骨盆緊貼于治療床,借助雙上肢支撐,將軀干上半身伸展至最大舒適角度,然后將治療床上半部升起支撐軀干,維持8~10min,對腰部進行持續伸展。結束后平放治療床,根據患者突出節段施以伸展松動術,手法操作時節奏緩慢、力度均勻,對于單個節段突出的患者,可用掌根置于相對應的腰椎棘突上進行垂直按壓松動[6];如果患者的突出偏向側后方,先可用一拇指觸及該側橫突,另一拇指與之疊加并向對側下側按壓松動;接著可再行加壓松動術,患者配合主動腰部伸展運動,對相應階段進行加壓按壓;根據患者的耐受度,可進一步行伸展或側屈位的旋轉松動術,所有松動術結束后,讓患者再保持舒適伸展位5min。每次治療30min,1次/d,5d/周,共治療4周。腰部核心肌力訓練:包括平板支撐運動,患者俯臥于治療床,用雙肘及腳尖支撐,保持軀干與雙下肢挺起,至軀干趨于直線,保持15~20s為1個,10個/組,3~4組/d,嚴重腰痛患者借助彈力帶于腰腹間輔助;側平板運動,患者取側臥位,以下側肘關節及下肢足支撐,至軀干側面成一條直線,保持10~15s為1個,10個/組,3~4組/d,左右側交替進行,后期可根據患者耐受情況過渡至下側掌與足支撐,抬高重心增加難度[7];橋式抗阻運動,患者仰臥于治療床,雙上肢自然放松置于軀干兩側,頭部及足部支撐,至臀部抬離床面于最大幅度,雙膝關節處給予彈力帶外展位阻力,囑患者雙膝對抗阻力的同時保持腰臀及軀干部穩定,保持15~20s為1個,10個/組,3~4組/d。以上核心肌力訓練1次/d,5d/周,共訓練4周。訓練過程中不適者則降低難度,耐受度大的患者也可根據情況適當進階增加動作難度。
1.3 評定標準 治療前后由同組治療師分別對2組患者進行評定。①腰背部功能:Oswestry下腰背功能障礙指數(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評定;②疼痛:視覺模擬評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評定,無痛得0分,劇烈疼痛得10分,疼痛越重分值越高;③臨床療效:采用改良Macnab標準。優:患者癥狀消失,日常活動正常;良:患者疼痛減輕明顯,伴輕微疼痛,可堅持工作與生活;可:患者疼痛減輕,但工作與生活受影響;差:患者癥狀無變化甚至加重。總有效率=(優+良+可)/總例數×100%[8]。

治療4周后,2組患者ODI及VAS評分較治療前均有降低(P<0.05),且觀察組較對照組評分更低(P<0.05);治療后2組臨床療效比較,觀察組總有效率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2~4。


組別n治療前治療后tP對照組4052.91±6.2814.13±3.6428.2310.025觀察組4050.36±5.867.33±1.4829.8520.019t1.1066.009P0.3240.023


組別n治療前治療后tP對照組406.25±1.522.84±1.483.5270.022觀察組406.23±1.141.52±1.024.6410.014t0.1634.532P0.8560.017
表42組治療后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例

組別n優良可差總有效率%χ2P對照組4012187392.50觀察組408149977.503.3560.032
腰椎間盤突出癥是一種因髓核發生異常移位并對周邊神經根產生機械性壓迫及炎癥反應的病癥,患者常伴有典型的腰腿痛。患病人群越來越趨于年輕化,這與快速地生活節奏及不良姿勢有關,久坐及缺乏鍛煉等因素都可致腰部功能降低,進而產生LDH。臨床上,大部分患者以接受保守治療為主,70%~80%患者癥狀可得以緩解或治愈。
麥肯基療法近年來逐漸成為臨床治療LDH的有效保守治療方法。其由物理治療師Robin McKenzie提出,主要依據解剖學及生物力學特性,對患者的姿勢進行整復,鼓勵患者主動參與運動,運用伸展、屈曲及旋轉等原則,并借助按壓松動術,對椎體及髓核位置進行調整,進而達到治療效果[9]。McKenzie在研究脊柱運動時發現,椎間盤病變的產生與其中的髓核發生移位有密切關系。對于單純的椎間盤向后方突出患者,采用伸展原則可促進髓核向前移動,解除對周邊神經根的機械性壓迫及對軟組織的炎性刺激,緩解疼痛;而出現神經根粘連時,配合屈曲原則,患者主動反復進行腰部伸展運動,增大椎間盤與神經根之間的間隙,松解粘連;進行按壓松動時,椎體的運動可促進紊亂關節之間的恢復,重新建立正確的力學基礎,降低椎間盤內的壓力,促進髓核的前移,從而緩解癥狀。本文在研究中對觀察組還加用腰部核心肌力訓練,這基于對LDH患者大多存在腰部功能障礙問題的思考,很多患者伴隨腰部力量弱、耐力差,這與腰痛聯系緊密,而核心肌群肌力是腰部肌肉力量中不得不考慮的重要因素。腰部核心肌肉指的是位于盆底與縱橫膈膜之間,環繞于脊柱四周的肌群,分為深層與淺層,主要負責維持脊柱穩定性,緩沖腰椎及周圍的外力,使腰椎節段的應力趨于平衡[10]。平板支撐運動可有效加強腰腹部的深層肌肉群肌力,側平板支撐可加強腰椎節段對抗側屈,而橋式抗阻運動可增強脊柱中立位上的穩定性。腰部核心肌力訓練不僅加強腰部肌肉力量,促進椎間盤回縮,且在訓練時可調配血液重新分配,加速血流進入肌肉,緩解肌肉痙攣,還促進局部炎性因子的代謝,緩解疼痛[11]。麥肯基療法可有效促進髓核回位,解除壓迫,恢復正常力學基礎,而核心肌力訓練可進一步促進恢復,且可增加腰椎及椎間盤的穩定性,促進恢復的同時可鞏固療效。
本研究中結合二者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治療后觀察組ODI及VAS評分改善均優于對照組,且總有效率觀察組優于對照組。說明二者結合治療可相互產生積極影響,疼痛緩解程度大,且下腰背功能恢復更優,療效令人滿意。綜上所述,麥肯基療法結合腰部核心肌力訓練治療LDH患者療效佳,且易于操作,是一種患者主動配合與參與度高的好方法。本文研究仍有不足之處,數據有限,廣度尚有欠缺,以期更多研究再深入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