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靜,曹娟娟,黃彩霞,邵雅楠,宋新建,陳虹,趙磊
肩手綜合征(shoulder-hand syndrome,RSD)是指患者手水腫及肩關節疼痛引起的手肩功能障礙疾病[1]。該病常發于腦卒中后,其病程可分為3個階段,一二階段常表現為肩、手及手指等處的遞增式灼燒和疼痛感,三階段常表現為上肢功能的喪失及肩、手等處的強硬畸形[2]。目前,關于RSD的致病原因尚不明確,但有研究人員指出,腦卒中后RSD可能與肢體血液循環的改變有關[3]。另有資料顯示,RSD是致殘的主要原因,且僅有20%的患者經治療后可痊愈,故因對其加以重視。近年來,針對RSD康復訓練治療的方案多樣,中藥穴位貼敷、電磁波均為其中的一種,二者對于RSD患者的康復均具有一定療效。基于此,本探究探討自制中藥穴位貼敷聯合電磁波治療腦卒中后RSD臨床療效觀察,并分析其臨床價值,以期為臨床防治提供參考。現將研究成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2018年6月~2019年6月在本院接受治療的腦卒中后RSD患者96例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各48例。納入標準:腦卒中、RSD分別符合《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肩手綜合征診治指南》診斷標準,且經頭顱CT和(或)MRI檢查,確診為腦卒中肩手綜合征者;均為首次腦卒中后RSD者;臨床資料完整,且治療前患者及家屬均知情同意。排除標準:嚴重心、肝、腎等功能障礙;合并有血液系統疾病者;合并有全身性感染性疾病者;凝血功能障礙者;合并患有惡性腫瘤者;治療藥物過敏者;其他原因引起的肩胛帶疼痛和/或手腕、手部浮腫、疼痛;有嚴重認知功能障礙及精神異常患者[簡易精神狀態檢查表(minimum 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24分],不能配合完成試驗。2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見表1,本研究征得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受試者均知情同意。
1.2 方法 2組治療持續時間均4周,每周治療5d,休息2d。對照組患者使用基本康復治療,其主要包括主動運動(對上肢行肩關節的外展、前屈、內收訓練及肘關節的屈伸等)、被動運動(行肩關節及上肢被動運動)、向心性纏繞壓迫手指等運動康復訓練。觀察組在康復治療基礎上加中藥穴位貼敷聯合電磁波治療。中醫藥方具體如下:稱取制川烏、制草烏、紅花、乳香、沒藥、赤芍、丹參、延胡索等各50g,將其混勻,并磨成粉末狀,再使用醋調成膏狀。以3L敷料貼敷穴位患者側上肢各穴位(包括肩前、肩髃、肩貞、臂臑、合谷、曲池、阿是穴等),并使用穴位貼進行固定,中藥穴位貼每2天進行換藥。然后使用CQ-27電磁波(重慶航天火箭電子技術有限公司)照射中藥貼敷處,根據腦卒中后RSD患者具體病情設置治療溫度和時間,將電磁波治療儀燈移至照射部位的上方或側方,距離照射部位20~60cm,可適當調整。每次照射20~30min。一般溫度為40℃左右,1次/d。照射過程中可適當對照射部位進行按摩等常規康復訓練,同時要注意防止溫度過高,產生燙傷。照射部位需完全裸露,以保證治療效果。

表1 2組一般資料比較
1.3 評定標準 治療4周后,比較患者治療1、2、3及4周后的視覺模擬評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Fulg-Meyer運動功能評分法(Fugl-Meyer assessment scale,FMA-UL)評分、Barthel指數(Barthel Index,BI)評分,并在治療后比較2組的治療效果。①VAS評分:主要以肩、手、腕部部位的疼痛為主。其中為0,表示無痛;另一端為10,表示劇烈疼痛。②FMA-UL評分:用于評定患者上肢功能,總分為66分,評分越少,說明上肢功能活動越受限。③Barthel指數評分:評定患者獨立活動能力,滿分為100分,分數越低,活動能力越差。以上各項評分的測定均由經過專門訓練的專業人員進行記錄評測。④臨床療效:顯效,手、肩等部位疼痛腫脹消失,上肢功能活動不受限,生活能夠自理;有效,手、肩等部位疼痛腫脹有所好轉,上肢功能活動輕度受限,生活基本能夠自理;無效,手、肩等部位疼痛腫脹未得到改善或加重,上肢功能活動受到限制,生活不能自理。

2.1 VAS評分比較 2組在治療后不同時點的VAS評分均不斷降低(P<0.05),且觀察組在治療1、2、3及4周時間點的VA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2.2 FMA-UL評分比較 2組治療后不同時點FMA-UL評分平均不斷提高(P<0.05),且觀察組在治療1周、治療2周、治療3周、治療4周的點FMA-UL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2.3 Barthel指數評分比較 2組在治療后不同時點的Barthel指數評分均不斷提高(P<0.05),且觀察組在治療1周、治療2周、治療3周、治療4周的Barthel指數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4。
2.4 臨床療效比較 治療后,觀察組顯效20例、有效21例、無效7例,對照組分別為14、18及16例,觀察組總有效率明顯優于對照組(85.42%、66.67%,P<0.05)。

表2 2組治療前及治療后不同時點VAS評分比較 分,
與治療前比較,aP<0.05,與治療1周比較,bP<0.05,與治療2周比較cP<0.05,與治療3周比較,dP<0.05,與對照組同時間比較,eP<0.05

表3 2組治療后不同時點FMA-UL評分比較 分,
與治療前比較,aP<0.05,與治療1周比較,bP<0.05,與治療2周比較cP<0.05,與治療3周比較,dP<0.05, 與對照組同時間比較,eP<0.05

表4 2組治療后不同時點Barthel指數評分比較 分,
與治療前比較,aP<0.05,與治療1周比較,bP<0.05,與治療2周比較cP<0.05,與治療3周比較,dP<0.05, 與對照組同時間比較,eP<0.05
RSD又被稱為反射性交感神經營養不良,其以四肢遠端嚴重疼痛且伴有自主神經功能紊亂為特點,且臨床癥狀以肩、手灼燒性疼痛運動障礙、營養不良等為主[6]。相關資料指出,RSD經電針、熱療等治療后,神經在電極等的刺激下,可使神經有選擇性地刺激較大的有髓神經感覺纖維,從而激發激發抑制系統而達到止痛的效果,進而促進患者肢體活動能力的改善[7-8]。目前,針對RSD的治療方案多樣,但總體療效并不樂觀。電磁波治療儀是臨床常用的用于治療運動及累及引起的坐骨神經、肩周炎,組織損傷等疾病的醫療儀器[9];其核心部件是由30多種人體必需元素制成,使用過程中,由于溫度的作用,產生的電磁波易被機體內的核苷酸高分子吸收[10]。已有較多研究表明,電磁波治療儀具有消炎、止痛、促進上皮生長等作用,它可以穿過皮膚,直接使肌肉、皮下組織等產生熱效應,加速血液物質循環,增加新陳代謝、減少疼痛、增加肌肉松弛、產生按摩效果;同時它還能有效提高機體內各種酶的活性,加快機體對各元素的吸收,并且它還能修復微循環通道,促進其疏通,對機體自身的免疫功能和抗病能力的刺激具有積極作用[11]。
而中醫上腦卒中后RSD歸屬于“痹癥”范疇。王麗麗等[12]研究資料指出,腦卒中后RSD多因腦卒中后患者久臥不動,使得氣血瘀阻,各部位經脈麻痹阻塞,而引發疼痛;同時老年機體本弱,再經寒氣侵入,滯留經脈,引起血液循環受阻,氣血不通,久而久之引起肌肉萎縮,影響上肢功能。因此中醫學上常使用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疏通經絡為主的藥材進行貼敷治療。貼敷治療中各項中藥材的作用各有不同,其中制川烏、制草烏具有祛風除濕,溫經止痛之功效;乳香能有效治療瘀阻氣滯的脘腹疼痛,風濕痹痛癥狀;丹參、赤芍活血祛瘀,通經止痛的功能;而紅花、沒藥、延胡索具有活血、散瘀 、理氣、止痛之效[13-14]。同時,中醫書上記載,肩前、肩髃、肩貞穴位于肩部,對應治療可以疏通氣血,消腫止痛。曲池穴屬手陽明大腸經之合穴、臂臑位于臂外側,可有效治療手臂痹痛之癥;合谷穴又稱虎口,經治療可緩解因氣血不暢導致的肢體疼痛;阿是穴一般隨病而定,多位于病變的附近。因此通過這幾個穴位的貼敷共同治療,能有效疏通患者經絡不暢、氣血瘀阻等問題,促進患者運動功能逐漸恢復[15-16]。而本研究顯示,行中藥穴位貼敷與電磁波聯合治療的患者的總體療效明顯高于行康復治療治療的患者,且聯合治療的患者治療后不同時點的VAS評分均低于康復治療的患者,而FMA-UL評分、Barthel指數評分均高于磁波治療患者。該結果提示:中藥穴位貼敷與電磁波聯合治療不僅能促進腦卒中后RSD患者的恢復,而且能有效降低患者肩、手等部位的疼痛感,改善患者上肢運動受限問題,對于患者日常活動能力的自理具有積極意義。
綜上所述,中藥穴位貼敷與電磁波聯合應用于腦卒中后RSD患者其療效顯著,且能夠有效緩解患者疼痛部位水腫問題,改善患者上肢運動功能障礙,對患者日常活動自理能力的提高具有促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