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金玲 林巧 樂青
(中國氣象局人才交流中心,北京 100081)
近年來,全國氣象部門每年接收的大氣科學類專業畢業生人數都低于招聘需求數量。隨著民眾對氣象服務需求的增加,氣象服務市場的放開,氣象服務公司的不斷發展,都逐漸增加了對大氣科學類畢業生的需求,加之其他部門如農業、海洋,特別是民航部門對大氣科學類畢業生的需求量的逐年提高,氣象部門在招聘大氣科學類專業畢業生方面將面臨持續增長的壓力。因此,調研大氣科學類專業畢業生真實就業意向,對氣象部門的招聘工作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大氣科學類專業是理學大類下的一級學科。在本科教育層次,大氣科學類專業下設大氣科學、應用氣象學2個二級學科,在研究生教育層次,大氣科學主要有氣象學、氣候學、大氣物理與大氣環境3個學科方向。隨著氣象學科的發展,以及社會對氣象類專業畢業生需求的增加,部分高校根據教育部的有關規定,在研究生教育層次自設了部分氣象專業,如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增設了氣候系統與氣候變化、應用氣象學、大氣遙感與大氣探測、環境氣象、海洋氣象學等九個專業,以擴大氣象類專業規模和招生規模。在本文中,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人才培養單位按照國家教育主管部門關于學科、專業設置的有關規定,根據國家氣象業務服務人才需求和大氣科學學科發展需要開設的專業,全部統計為大氣科學類專業來開展畢業生就業意向的調查研究。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國開設大氣科學類專業人才培養的高校、科研院所有二十多所,近五年來平均每年大約有3000余名畢業生(包含博士、碩士、本科、??扑膫€學歷層次)畢業。2020年大氣科學類專業畢業生人數約為3500人(包括定向、在職生源)。其中,博士研究生占9%,碩士研究生占21%;本科畢業生占61%,大專畢業生占 9%。
本研究分別連續兩年面向2019年、2020年畢業的大氣科學類專業高校畢業生進行線上問卷調研,兩年調研結論基本一致。本文以2020年畢業生的調研數據為例進行分析。在2020年畢業生的線上問卷調研中,共收到來自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成都信息工程大學、中國海洋大學等18所高校大氣科學類專業畢業生的1039份有效問卷。參與本次問卷調查的畢業生中,本科畢業生占比78%,碩士占13%,博士占3%,大專畢業生占到3%。問卷填寫人員的結構比例與畢業生實際結構分布相近,因而本次問卷填寫樣本具有較好的代表性。
參與問卷調查的學生僅有42%選擇畢業以后就業(圖1)。不同的學歷(位)層次的學生在就業意愿上差距較大,本科選擇就業的比例僅有29%,而碩士和博士分別為89%和91%。在準備就業的學生中,60%的學生認為如果不挑剔,就能找到工作;13%的學生認為如果充分準備,就能找到滿意的工作。從整體看,雖然也有24%的畢業生認為難以找到工作,但大多數學生對自己能否順利就業還是保持比較積極的心態。

圖1 畢業生就業意愿和心態 Fig. 1 Graduates' employment intention and mindset
關于影響個人就業的最主要因素調查結果顯示,選擇最多的前三項分別是:個人綜合素質(66%)、實踐或工作經驗(64%)、專業對口(63%)(圖2)。與此相對應,在關于求職的過程中認為自己最具競爭實力的回答中,選項最高的是個人綜合素質,占比58%(圖3)。這說明畢業生普遍對自身的綜合素質有信心,一定程度上也解釋了他們樂觀的就業心態。

圖2 畢業生認為影響就業最重要的因素 Fig. 2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s affecting employment hold by graduates

圖3 畢業生認為自己最具競爭實力的方面 Fig. 3 The most competitive aspects graduates consider they have
畢業生在擇業時優先考慮的因素是薪酬待遇(77%),其次為工作環境(67%)和發展機會(57%)(圖4)。
在薪酬方面,最能被學生接受的工資范圍是每月5001~8000元,占比46%;排在第二位的是8001~12000元,占比24%;位列第三的是3001~5000元,占比18%。還有11%的學生希望能達到12000元以上,而能接受3000元及以下工資的學生只有不到1%(圖5)。
在單位類型選擇時,超過77%的畢業生首選事業單位、高校校及科研院所和政府機關,而首選私企或外企的選擇人數只有5%(圖6)。而從行業選擇上看,占據首位的仍然是氣象部門(91%),其次為航空行業(61%)和環保部門(46%),說明大多學生都還是希望能夠學以致用,從事專業對口的工作。

圖4 畢業生就業時優先考慮的因素 Fig. 4 The Priority factors graduates consider in employment

圖5 畢業生期望的月薪水平 Fig. 5 Expected salary from graduates

圖6 畢業生就業單位類型(a)和行業(b)選擇 Fig. 6 Organization type (a) and industry selection (b)of graduate employment
而在就業地區的選擇上,超過六成以上的學生選擇東部大中城市就業,其次是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圖7)。從整體結果來看,學生就業城市還是偏向發達城市,這也與學生最關注薪酬待遇和高工資期望相符。學生選擇東部大中城市就業的原因是除了當地的工作待遇好外,還因為有較大的發展空間和生活環境好以及良好的就業政策。

圖7 畢業生就業區域選擇(a)及原因(b) Fig. 7 Choice area (a) and reason (b) of graduate employment
在受調查的畢業生中,超過一半的學生在畢業前提前一年開始關注招聘信息,還有15%的學生剛入校就已著手準備,說明現在的學生就業意識非常強。畢業生獲取招聘信息渠道(圖8)最多是學校就業指導中心(66%)、然后是招聘會/校園宣講會(49%)和專業招聘網站(39%),其余還有從導師或親戚朋友推薦的微信公眾號獲取招聘信息。
超過半數的學生表示氣象部門就業信息少、對崗位工作不了解以及缺少相關實踐和工作經驗是自己在氣象部門求職時遇到的主要困難(圖9)。對氣象部門職業發展路徑、招聘流程和要求不了解也是困擾學生的重要問題。
在開放性問題中,部分學生對氣象部門招聘工作提出一些建議,主要包括:多舉辦招聘會和宣講會,加大氣象部門招聘宣傳力度,幫助學生了解崗位信息;提高工資待遇,減少學歷要求虛高現象;統一招考,公平公正,多給學生筆試、面試機會,細化招聘要求等具體建議。

圖8 畢業生就業信息獲取渠道 Fig.8 Employment information acquisition channels for graduates

圖9 畢業生在氣象部門的求職困擾 Fig. 9 Issues related to graduates' job hunting in the meteorological department
1)大氣科學類專業畢業生數量供不應求
近幾年氣象部門每年畢業生招聘需求計劃都在2000人左右,其中60%~70%的崗位需要大氣科學類專業畢業生。全國每年大氣科學類專業畢業生僅有3500多人,其中42%的學生選擇就業,即每年選擇就業的人數只有1500人左右。而需求單位則包括全國氣象部門、民航、農業、海洋、森林、鹽業等其他行業機構以及社會氣象服務機構。氣象部門用人單位在大氣科學類畢業生招聘工作中面臨較大壓力,供需矛盾突出。
2)氣象部門招聘呈現區域性失衡現象
問卷調查顯示,畢業生到氣象部門就業的意愿非常高,但全國氣象部門每年接收大氣科學類專業畢業生的人數遠低于招聘需求數量,不少用人單位存在大氣科學類專業崗位空編現象,中西部偏遠地區和艱苦臺站尤為嚴重。超過一半的學生選擇在東部大中城市、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就業,選擇到中、西部縣級氣象部門就業的僅有7%,造成招聘季幾家歡喜幾家愁的分化局面。
3)氣象部門單位與畢業生之間信息不對稱
單位和學生信息不對稱,用人單位和學生之間互動較少,缺乏有效溝通途徑。問卷顯示畢業生對氣象部門招聘最為困擾的是對崗位工作缺乏了解,如招聘崗位職責、能力要求和職業發展路徑等內容。這說明氣象部門對高校畢業生招聘宣傳工作有待改進。
1)引導教育部門適當增加招生數量,加大局校合作力度,優化氣象部門人才招聘結構
首先,氣象部門作為氣象行業的主管機構,要對氣象行業未來人才需求進行科學預測,定期發布大氣科學類專業人才需求預測報告,加強與教育部門的溝通,引導教育部門適當增加大氣科學類專業的招生數量,優化招生計劃在各省的比例。
其次,各級氣象部門要加大與高校的合作力度,促使高校調整招生區域結構。同時還可與高校開展聯合人才培養,提前介入氣象人才教育培養工作,如實施與大學生在大一、大二年級時簽訂合作協議,進行定向培養、定向就業等措施,引導學生將個人的職業發展與氣象事業發展需要相結合,吸引學生到本地區就業。
2)擴大氣象部門招聘的的影響范圍,加強氣象部門人才政策的宣傳力度
各級氣象部門要緊跟時代潮流,使用傳播速度快、范圍廣的微信、微博公眾號以及其他年輕人更喜歡使用的等各種新媒體網絡傳播方式,讓畢業生多途徑、及時充分了解氣象部門相關招聘信息。
要加強對氣象部門人才政策的宣傳力度。從調查結果來看,畢業生對于收入水平、個人的職業發展前景最為關注。而近年來,氣象部門在人才引進、選拔等方面陸續出臺了系列人才激勵、獎勵文件,在人才的收入水平、人才的在職培養、成長通道等方面都有具體的體現。一是人事部門可將人才政策面向畢業生公布,讓畢業生了解氣象部門的人才政策;二是邀請近年畢業在氣象部門就業的優秀青年到母校進行“現身說法”,以自身在氣象部門的成長經歷來向畢業生傳達氣象部門對人才的重視,增加氣象部門對畢業生的吸引力。
3)要嚴格規范招聘工作流程,結合實際優化地區人才政策
首先,各級氣象部門要進一步落實《氣象部門事業單位公開招聘應屆高校畢業生管理辦法》,嚴格按照要求制定招聘計劃及方案,發布招聘公告,嚴格按照流程進行畢業生招聘工作,樹立氣象部門“公平、公開、公正”招聘人才的良好形象。
其次,氣象部門應適當提高個別區縣級氣象部門的待遇水平,尤其是艱苦臺站,滿足畢業生的基本生活保障需求。此外,要推出良好的人才發展政策,用良好的發展環境留住人才。如中西部或偏遠地區的氣象部門,如加強職業技能培訓,讓畢業生有明確的五年或十年的職業生涯規劃。
4)統一管理與用人自主權相結合,避免氣象部門內部競爭
根據對氣象部門各單位的調研,由于各省氣象部門招聘時間不一致、各地經濟發展水平差異又較大,導致各省級氣象部門爭搶生源現象嚴重,加大了各級氣象部門的招聘成本,影響招聘工作質量。中國氣象局應將全國氣象部門招聘工作納入統一管理,但具體招聘工作由各單位自主進行。如進行全國統一筆試,但由各省自主制定本省分數線;將全國氣象部門招聘工作納入同一招聘平臺,各省之間能夠互相了解招聘進度及畢業生錄用情況,避免內部競爭等。
Advances in Meteorolog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20年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