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賈朋群 孫夢晗
(作者單位:中國氣象局氣象干部培訓(xùn)學(xué)院)
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的蔓延,讓人們逐步認識到了社交距離在預(yù)防傳染病傳播中的作用。有研究指出,中國采取疫情控制措施后,新冠肺炎從1人傳染3.8人下降至0.32人。這些措施中,包括了保持社交距離,能有效切斷潛在的傳染鏈的原理。
那么,什么是社交距離?美國疾病控制中心(CDC)的定義為:社交距離(也稱為“物理距離”)是指讓自己和他人之間保持距離。要保持社交距離或物理距離,應(yīng)該做到:1)至少與他人保持6英尺(2米)的距離;2)勿扎堆聚集;3)遠離人多的地方,避免大規(guī)模聚會。CDC認為,當新冠病毒在居住區(qū)域傳播時,人人都應(yīng)限制在室內(nèi)和室外空間與家庭以外人員的密切接觸,這時,社交距離對于那些患病風(fēng)險更高的群體而言尤為重要。
那么,2米的社交距離的依據(jù)是什么呢?或者說“6英尺”的社交距離為什么就能有效防止傳染呢?《BBC科學(xué)聚焦》雜志分析了人類咳嗽噴出的飛沫,類似于大氣中的氣溶膠的傳播,解釋了人類咳嗽行為使得病菌能擴散多遠,得到了與社交距離基本一致的結(jié)果(圖1)。
從生理角度看,人類咳嗽是在位于肺和胃之間的橫膈膜,腹肌以及肋骨肌肉的驅(qū)動下產(chǎn)生的行為,它在凈化肺部刺激物或粘液方面十分有效,但卻也會因此噴出數(shù)千唾液滴液。這些滴液會以160 km/h的速度擴散。傳播的每個唾液中,都可能包含病毒或細菌,傳播的距離因滴液的大小可達約2米左右。如圖1中的藍衣女士與正在咳嗽的先生之間的2米范圍內(nèi)的紅色滴液所示,部分咳嗽的滴液會進入周圍人群的鼻子或嘴里。與此同時,其余沉降的滴液中的細菌由于可以在某些表面上存活數(shù)小時,將有可能轉(zhuǎn)移給毫無戒心的其他受害者。美國麻省理工學(xué)院學(xué)者的研究表明,咳嗽帶來的包含病毒的分泌物,還能形成不可見的云狀氣體,如圖1中一家三口與正在咳嗽的先生之間的灰色滴液部分所示,這種云狀氣體傳播更遠,甚至傳遍整個房間,并且能在空氣中停留更長時間。這充分表明保持社交距離和佩戴口罩配合,在阻止病毒傳播上的重要作用。
范德比爾特大學(xué)傳染病專家威廉·沙夫納博士認為,“2米”社交距離的規(guī)則來自呼吸生理學(xué),“哪怕沒有咳嗽或打噴嚏,在我們呼吸的時候,彼此之間3~6英尺的距離稱為呼吸區(qū)。我們吸入的空氣正是這個距離內(nèi)的與已經(jīng)存在空氣的混合。” 沙夫納說,“因此,如果你站在我3~6英尺的范圍內(nèi),你可能會吸入一些我呼出的東西。當然,如果我感染了這種病毒,那么微觀上講,我所呼出的就是這種病毒。”

圖1 人類咳嗽產(chǎn)生飛沫在空氣中的傳播示意圖
如果說在平面上2米的社交距離,是限制人際交流太過親密的一個度量,那么在垂直方向上的這個距離,則代表的是陰陽之別。在西方文化中,要求墓穴深度一般不得少于2米,而對“6英尺下”來源的解釋之一,恰恰也是與一場疫病有關(guān)。1665—1666年,黑死病肆虐英國,為防止疫病的進一步傳播,當時的倫敦市長下令將已故感染者的遺體深埋于地下6英尺。另一個說法是,6英尺大約相當于一個身長,是保證逝者免受動物和盜墓賊驚擾的一個基本高度。
呼吸道飛沫無疑是包括新冠病毒在內(nèi)的人與人之間病毒傳播的重要渠道,而人類排出的這類飛沫,從空氣動力學(xué)角度的傳播距離,為得到人類泰然應(yīng)對流行病爆發(fā)必須保持的基本距離——即社交距離提供了依據(jù)。美國哈佛大學(xué)一個疾病研究小組最新在《科學(xué)》上發(fā)表的研究結(jié)果提示我們,由于全球確診病例已經(jīng)達百萬量級,新冠病毒的徹底根除幾乎很難實現(xiàn)。因此,為避免新冠病毒的卷土重來,在全球范圍內(nèi)實施間歇性的“保持社交距離”的社會疏遠類措施,要直至2022年。
Advances in Meteorolog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20年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