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天明
(遼寧省交通科學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遼寧 沈陽110015)
隨著我國公路養護技術研究的不斷深入,我國高速公路的養護工作已經從事后的改正性養護逐漸向事前的預防性養護轉變,預防性養護技術在全國各地得到大規模推廣應用,以超薄磨耗層和微表處技術應用最為廣泛。本文首先對季凍區超薄磨耗層和微表處養護路段進行現場調查,掌握養護后路面主要病害形式,統計病害信息;以路面管理系統數據為基礎,對養護技術實施后路面長期使用性能數據進行統計分析,總結典型養護技術使用性能演化規律,評價兩種養護技術的長期應用效果。
某高速公路于2002 年建成通車,原路面結構為上面層4cm AK16,中面層5cm AC20,下面層6cm AC25,上基層20cm 水泥穩定碎石,下基層19cm 二灰穩定砂礫,墊層為15cm 級配砂礫。通車7 年后對全幅加鋪2cm 超薄磨耗層UTFC-10。超薄磨耗層加鋪6 年后對養護路段進行現場路況調研,路面病害結果統計如下:

表1 超薄磨耗層路段病害統計
現場調研結果表明,超薄磨耗層在使用6 年后路面技術狀況良好,主要病害類型以橫向裂縫為主,無其他典型病害。統計該高速公路超薄磨耗層罩面后路面性能指標,結果如下:

圖1 超薄磨耗層罩面后路面性能指標衰減
該高速公路采用超薄磨耗層罩面5 年后,路面性能指標PQI 值仍保持在89 以上,各項指標在使用期內緩慢發生衰減,路面強度PSSI 指標保持在98 以上,路面技術狀況良好。
某高速公路于2007 年建成通車,原路面結構為上面層4cm SMA-13,中面層5cm AC20,下面層7cm AC25,基層為雙層20cm 水泥穩定碎石,墊層為15cm 級配砂礫。通車6 年后,對局部車轍深度大于1cm 的路段采用微表處填補輪跡帶車轍,通車8 年后采用微表處進行罩面。對微表處罩面路段進行現場路況調研,路面病害結果統計如下:

表2 微表處路段路面損壞統計
調研路段微表處層與原路面粘結良好,路面病害形式主要為裂縫,其中橫向裂縫多為貫通縫;路段2 存在一定數量的縱向裂縫,在輪跡帶和非輪跡帶均有表現。對路段2 連續2 年進行觀測,由裂縫數量統計結果可以看出,微表處罩面1 年后,原路面裂縫即反射上來,罩面兩年內,路面橫、縱向裂縫仍處于發展階段。同時,調研中發現路段1 存在幾條尚不明顯且未灌縫的橫向裂縫,判斷為調研當年新發展裂縫。統計該高速公路微表處養護后路面性能指標,結果如圖2。
該高速公路在進行兩次微表處養護后,路面性能指標PQI平均值一直維持在90 以上,除車轍RDI 指標外,各分項指標平均值也都保持在90 以上。RDI 指標在使用3 年后發展趨勢也明顯變緩,微表處的應用對維持和改善路面性能起到了積極作用。
由本文分析可以看出,超薄磨耗層和微表處兩種預防性養護技術在實體工程中均表現出良好的使用性能。在適宜的時機和適宜的路段上,施工良好的預防性養護技術可以有效的改善和維持路面使用性能,路面抗滑性能得到了明顯提高,抑制了高溫車轍病害的發展,路面性能各項指標平穩衰減,道路行駛環境和舒適性得到明顯改善。工程實踐表明,預防性養護技術能夠延長路面的服務壽命,降低道路的養護成本,具有十分明顯的經濟優勢。

圖2 微表處養護后路面性能指標衰減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