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華 皮建霞
摘 要:王履是元末明初的一位承前啟后、繼往開來的山水畫家和理論家。他認為“意匠就天”的客觀現實描繪是重要的,所創作的《華山圖冊》避免了概念化,他把師法自然作為創作法則,提出了“宗與不宗”“庶免馬首之絡”“意溢乎形”等美學思想。他的繪畫思想及其藝術實踐不僅對明初山水畫的發展有開拓意義,而且對當下山水畫創作具有積極意義。
關鍵詞:王履;華山圖冊;繪畫思想
中國山水畫自發展成熟以來,在不同時代都會呈現出不同風貌,例如:南宋王朝“馬一角、夏半邊”的小景山水;蒙古族統治下的元代文人畫以逸筆草草為特征;到了明代,山水畫創作又開始趨向嚴謹不茍,不同的地方畫派興起;清代再次趨于復古和保守。每一朝代,總有一些畫家不斷開拓創新,使得中國山水畫呈現出不同的風格特征。元末明初的王履就是一位承前啟后、積極創新的山水畫家和理論家,他創作出的《華山圖冊》,無疑為明代摹古大盛的山水畫壇吹進了一縷清風。他提出的“吾師心,心師目,目師華山”的藝術創作理論主張,再次向世人提出了藝術創作貴在創新、貴在師法自然的觀點,這與唐代的張璪的觀點“外師造化,中得心源”是非常相似的。他創作的描繪出華山雄奇險峻之勢的《華山圖冊》就是很好的例證。他通過個人體驗與創作實踐闡述了“外師造化”的重要性,其目的是回歸到“師心”這一具有劃時代思想意義上來。王履提出的辯證繪畫思想,從實景中汲取藝術創作素材,認為“意匠就天”的客觀現實描繪是非常重要的,其繪畫理論也具有著獨特性與時代性。王履師法自然的理論為后人繪畫指引了方向,對當代山水畫創作仍具有重要意義。
一、王履《華山圖冊》及其藝術價值
王履的繪畫作品現今遺存的僅有《華山圖冊》,據唐寅題跋的《王履華山圖冊》、李日華的《六研齋二筆》和汪珂玉的《珊瑚網》等文獻記載,明代還存少量作品。《華山圖冊》可以看作是王履游覽華山的紀實性日記,繪制了途徑的西峰、南峰和東峰,止于玉女峰,描繪了華山大概幾十個奇險景點和神會心得的奇觀,共有四十幅圖。該書作為一本或設色或水墨山水畫冊頁,是王履五十一歲的定本。在其之前畫華山的山水畫家大有人在,但大多采用獨幅畫作形式,如五代末宋初山水畫家范寬就有一幅《華山圖》。從這本冊頁可以看出,王履山水畫技法主要傳承了南宋畫家馬遠和夏圭的遺風,但因其觀照自然而得以彰顯出個人的風格特征,其“處夫宗與不宗之間”的認識體現出他獨特的藝術表現。王履的《華山圖冊》中的各圖順序,其實在歷代輾轉過程中已經散亂,后人根據《始入山至西峰記》《上南峰記》《宿玉女峰記》《過東峰記》四篇游記并參考《華山圖冊》中的一百余首記游詩,進行前后順序整合,排列比較符合原貌的華山圖冊結構順序,展示了王履對華山景色的深切感受。在四十幅山水冊頁中,王履通過深入其地描繪出華山的奇秀雄險、華山令人目不暇接的山巒溝壑,正如祝允明所感嘆的“發卷便如攜人到異境”,可見此畫冊是王履的苦心經營之作。
王履還一改傳統慣用的以人物點景的做法,以游記的形式把自己和隨行者納入到自己的畫作之中,這種有人物情節的山水畫卷也開啟了明代地方畫派的先聲。例如,在《華山圖冊》里的《山神祠》中,居然還繪有游人五體投地跪拜山神的情景,探其人原來是陪同王履的沈生。在華山圖冊中,王履能夠通過不同意境的營造展現華山各景的“雄特秀拔”之美,王履在游歷華山中能夠“遇勝則貌”,體物周詳,畫出了幽奧靜僻、雄奇險怪、高聳云外等不同特色。如《蒼龍嶺頂》寫華岳之高崇,《千尺幢》極狀華山之奇險,《鎮岳宮》突出了華山高遠壯闊,《鏡泉》彰顯了華山深處的幽奧靜謐,《日月巖》顯現了西岳華山名勝的雄壯偉麗,《東峰頂望黃河潼關》展現了華山的雄渾厚重,等等,這些不同景致寄托了畫家積極向上的思想感情。
總之,王履的《華山圖冊》成功地創造了華山的高峻曠奧的景象。探究中國古代山水畫,大都不是真實山水實境,也不是畫家寫生技巧不行,畫家們所追求的繪畫意境都是自己心中的山水。王履也不是把華山諸景畫得形貌逼真,這也是畫家的一種藝術追求,他們追求的是一種精神境界。《華山圖冊》的筆墨技法大都采用了馬夏峭拔有力的筆法,但也有自己的創新,如他以中鋒和干筆小斧劈皴為主,筆調給人一種方中有圓、渾厚有致和鋒芒較鈍之感,完全不同于馬夏的藝術表現效果。《華山圖冊》中有些是設色與水墨的作品,部分作品因水墨勾染較重和敷色較淡,故能做到了“色不礙墨”和“墨不礙色”,其“宗與不宗之間”的畫法取得了一定的進步,也彰顯了個人樸茂的藝術風格。
二、王履的辯證繪畫思想
元末明初是一個變幻不定的時代,在繪畫領域,也是一個畫風經歷變化的時期。王履不僅繪畫實踐經驗豐富,在繪畫理論方面也是非常杰出的。他因游覽華山頓悟創作的《華山圖冊》,也匯集了他的繪畫藝術理論觀點和審美思想,體現出王履獨到的“師造化”寫生觀。他通過對華山的“游于目而記于心”創作方式,將紀游和對景寫生相結合,通過筆墨構圖,以及《畫楷敘》和《重為華山圖序》兩篇繪畫理論,發表創作感言和辯證性的思想,表達了“法在華山”的思想主旨和“師造化”的藝術主張。王履師法自然的創作思想和精神內涵,奠定了其在山水畫發展史上的歷史地位和作用,其“師造化”的藝術創作觀念留給后人山水畫創作許多啟示。王履的《畫楷敘》和《重為華山圖序》繪畫理論主要體現了他的美學思想,《畫楷敘》側重于記述他師承南宋馬夏及其創作見解,《重為華山圖序》體現了形與意之關系、“宗與不宗”之傳承、常與變等繪畫理論。王履結合自身藝術創作體會提出了“宗與不宗”與“庶免馬首之絡”辯證繪畫思想,一掃因襲守舊的畫壇風氣。
其一,王履提出的“宗與不宗”辯證思想說明了繼承與創新之間的關系。王履的《華山圖冊》,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馬遠、夏圭的影響,但也是有一定意義的。他將宋代文人的筆意不斷融合,并用特殊的構圖方式來凸顯真實景色。在元末明初時,繪畫表現方式有了一定的進展。明代初期繪畫主要體現在摹古方面,宮廷繪畫與文人畫都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客觀世界的生動體現。王履在《重為華山圖序》中提出的“宗與不宗”的繪畫思想,是出于對畫壇的反思。王履在《華山圖序》中說:“夫憲章乎既往之跡者謂之宗,宗也者從也,其一于從而止乎?可從,從,從也;可違,違,亦從也。違果為從乎?時當違,理可違,吾斯從矣。吾雖違,理其違哉!……然則余也,其蓋處夫宗與不宗之間乎?”可以看出不斷學習與繼承前人的成就是為宗,不桎梏于前人而能有所新的發展是為之不宗。在傳統繪畫的學習歷程中都是一種不同的繼承,只有這樣藝術才得以持續前行。正如陳傳席所說:“對傳統的借鑒,是繼承,反傳統而行其實也是一種繼承,不過是從另一角度繼承罷了。”因此,如果只承繼前人的所為,藝術創作只能千篇一律而不能有新的進展。王履對此觀點是深刻了解的,主張在傳統方面應持有“宗與不宗”的態度,他在描繪華山的特征時就已經展現出獨特的個人格調。可以看出,王履對待傳統和創新的關系上,主張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或者加以取舍而有所創新,還要融入自然,通過親身實踐獲得經驗。這種辯證的藝術創作觀點為他的藝術創作指明了道路。
其二,在《重為華山圖序》中,王履通過自己的創作體驗闡述了有關藝術創作的認識與個人看法,針對當時畫壇山水畫的缺乏個性現象,他指出創作山水畫要根據不同地域的景色特征體現其山水的獨特個性,完全照搬以至毫無變化是不可取的,這種觀點打破了元末明初山水畫壇的程式化和嚴重的摹古現象,于是提出了“庶免馬首之絡”美學思想。王履在《華山圖冊》中指出在藝術創作時既要有自己獨特的繪畫語言,又要主張用客觀的眼光看待藝術,但要盡量避免其概念化。《華山圖冊》通過描繪高崇險峻的華山獨特風貌,凸顯畫家心中的自然山水和思想情懷,通過自身觀察和體驗到的華山與眾不同,師心、師目、師華山的美學思想自然產生。同時也體現了王履“縱不宜規規然傳神寫照,亦豈宜泛泛然駕虛立空?非駕虛立空,雖不足以成文,然終無一主十客之理。務駕虛立空以夸其多,不亦雖多亦奚以為乎?不過庶免馬首之絡之弊而已”的創作方法,也呈現出山水畫在元明之交的特殊轉變。王履以獨到的感受和體會,運用自己的繪畫技法彰顯了華山的特征,他通過藝術實踐與理論相結合進行大膽創新,從而驗證了“庶免馬首之絡”這一繪畫思想的指導意義,也為當今畫壇的創新提供了較大的指導意義。
王履作為元末明初畫壇上開一代風氣之先的畫家,他的獨抒己見與繪畫思想告誡我們,不能一味地盲目摹仿古人,需要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辯證地繼承并加以創新。雖然在自身繪畫思想指導下創作的《華山圖冊》表現手法有傳統承襲,但多出自王履對師造化的感悟,加之他的繪畫理論著作《畫楷敘》和《重為華山圖序》給后人留下的一筆寶貴財富,這對于當時乃至如今繪畫藝術創作的理論及獨特實踐都具有不可忽視的指導意義。
參考文獻:
[1]陳傳席.中國繪畫美學史:下冊[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2.
[2]李曉可.王履“師造化”探微[D].南京師范大學,2013.
[3]程燦.意匠就天:王履“法在華山”研究[D].中央美術學院,2010.
[4]彭鋒.重讀《重為華山圖序》[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美術與設計),2018(2).
[5]周雷.明代王履藝術思想論[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5(5).
[6]薛永年.王履[M].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88.
[7]蒙高娃.論王履繪畫思想之“宗”與“不宗”[J].內蒙古藝術,2011(1).
[8]潘運告.明代畫論[M].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2002.
[9]陳傳席.中國山水畫史:修訂版[M].天津: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2001.
[10]王履.《華山圖》畫集[M].天津: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2000.
作者簡介:
李華,泰州學院美術學院副教授,齊齊哈爾大學美術學碩士研究生導師。研究方向:中國書法繪畫藝術史論。
皮建霞,齊齊哈爾大學美術學17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美術史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