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華娟
【摘 要】地方戲是地方文化和地方精神的最佳體現,幾千年來,優秀的地方文化滋潤了千家萬戶。隨著新媒體時代的到來,很多優秀的地方文化在悄然消失,或者正在面臨著消失的危機。比如岑溪的牛娘劇,在新媒體時代的沖擊之下,發展變得越發緩慢。找到保護與傳承這些瀕危的地方文化的方法至關重要,也勢在必行。牛娘劇在岑溪文化中有著獨特的位置,它是歷史、民俗、民間宗教和原始戲劇的綜合體,在地方文化中也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價值。
【關鍵詞】新媒體時代;岑溪牛娘劇;地方文化;保護與傳承
中圖分類號:J825 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20)14-0017-02
岑溪文化多種多樣,牛娘劇在其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它是岑溪人民智慧的結晶,是各種文化雜糅的綜合體。但新媒體時代的到來,給岑溪牛娘劇帶來機遇的同時,也帶來了不可忽視的危機。在新媒體時代的今天,牛娘劇的發展逐漸與新時代脫軌。作為曾經與岑溪大眾朝夕相處的精神伴侶,它在革新方面還沒找到行之有效的方法,這是對當地文化保護不力的表現。所以找到合適的方法,使岑溪牛娘劇得以向前推進,并使岑溪文化得到更好的發展與傳承是非常重要的。
一、傳統牛娘劇和現代牛娘劇的區別與聯系
不同的文化環境、不同的語言特點、不同的民族區域、不同的地理環境、不同的人群種族決定了不同的戲劇品質。[1]岑溪牛娘劇屬于地方性戲劇,在它形成與發展的過程中,與當地的文化是息息相關的。所以,岑溪牛娘劇可以直接或間接地反映出當地的文化特色與人文環境。岑溪牛娘劇歷史悠久,源于秦漢時期,[2]是在岑溪民間歌舞——舞春牛的基礎上衍變而成的傳統戲曲劇種,深受當地人民的喜愛。每逢春節前后,當地群眾就會自發演出牛娘劇,開展迎春活動,以祈求五谷豐登,六畜興旺。岑溪牛娘劇是以岑溪為中心,輻射到廣西和廣東各地區的。后來,隨著社會的改革與市場經濟的不斷沖擊,岑溪牛娘劇呈現出了兩種類型,分別是傳統牛娘劇與現代牛娘劇。
傳統牛娘劇主要是表演牛娘劇中的一些傳統劇目,比如《三婿拜壽》《女巡按怒斬親夫》《馮邊月》等。現代牛娘劇主要是表演一些經過加工或者新時代創造出來的現代劇目,如《雞籠》《準媳婦探家》《村官》等。一般情況下,傳統牛娘劇主要是在岑溪附近的各個鄉鎮演出,因為牛娘劇具有非常濃厚的地方特色,它主要是運用當地方言來進行人物的傳情達意,所以其演出與傳播也受到一定的局限。不過這也是從現場表演方面來說,如果傳統牛娘劇能與新興的各種數字媒介結合傳播的話,這種局限也能打破。因為語言導致的傳播限制,配上字幕,再通過電視、網絡,或者新媒體平臺進行傳播,那一切問題也能迎刃而解。
現代牛娘劇主要是負責牛娘劇的對外宣傳,它表演的是一些具有現代氣息的牛娘劇故事。現在牛娘劇的表演形式比較靈活,它可以穿傳統的服飾進行表演,也可以穿其他任意一種服裝上臺。同時,現代牛娘劇可以用當地方言進行傳情達意,也可以把傳統劇目編排成粵語或者普通話進行演出,以達到向外推廣的目的。但是當地的一部分人并不是很喜歡這種改革,他們認為,這已經不是傳統意義上的牛娘劇了,這只是披著牛娘劇外衣的另一種娛樂方式而已。雖然這種現代牛娘劇的表演模式與表演規范都與傳統牛娘劇有重合的部分,但現代牛娘劇為了迎合觀眾的需求,或者為了適應當代人的口味,在性質方面已經發生了很大程度的改變。
牛娘劇本是祈福性的表演,但現代牛娘劇逐漸往娛人的方向發展,這是讓人們難以接受的原因所在。現在很多地方看到的大多都是現代牛娘劇,傳統牛娘劇已逐漸邊緣化。其實,傳統牛娘劇和現代牛娘劇作為牛娘劇的兩大部份,它們之間相互依存,互相促進。[3]沒有傳統牛娘劇就沒有現代牛娘劇的出現,沒有現代牛娘劇那傳統牛娘劇的革新就變得不太可能了。
二、岑溪牛娘劇的發展現狀
岑溪因自然環境得天獨厚,人文歷史源遠流長,形成了獨特的岑溪牛娘劇文化。牛娘劇在發展初期只是一種即興表演,后來才演變成為戲劇,更成為了岑溪當地發展經濟的手段之一。隨著一代代人的傳承,牛娘劇更成為了岑溪文化的對外窗口。但新媒體時代的到來,人們的娛樂方式變得多樣,這個對外窗口被很多人忽視。
在新媒體時代還未到來之前,岑溪這個地方可以說是只要有人在就可以有戲臺,隨便擇一高處便能進行戲劇演出。那個時候的舞臺比較簡陋,但人們的熱情從不消減。牛娘劇對于以前的岑溪人民來說就像是剛開始舉辦的春晚一樣受歡迎,只要好戲開場,人們就會自發地從家里搬出小板凳觀看表演。形成了一幅無論是80歲高齡的老人,還是8歲以上的小孩,脫口就能吟唱一番牛娘劇的景象。[4]但隨著新時代的到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之后,各家各戶逐漸富裕起來,廣西的各個村寨基本都搭起了戲臺,為各種表演提供場地,但人們對牛娘劇的熱情不復從前。
現在,在牛娘劇戲臺前觀看的人逐漸變得稀少,或者寥寥無幾,僅有的幾個觀眾也是上了歲數的老年人。主要是因為隨著改革開放的到來,人們各方面都發生了改變。人們的人生觀、價值觀與世界觀被顛覆,對神靈的崇拜與信仰也日益淡化,人們的娛樂方式更是日益多元化。可供人們消遣娛樂的方式太多,牛娘劇就顯得比較枯燥乏味了,如果不進行革新,那它只會被淹沒在歷史的長河之下。
加上經濟的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外出求學和謀生,他們長期接觸不到家鄉的文化,所以對家鄉文化缺乏了一份自信,更使得他們對家鄉文化的保護意識越來越薄弱,對牛娘劇的傳承與保護就持不理解也不參與的態度。最終,岑溪牛娘劇傳承人中年輕力量嚴重流失,這是岑溪牛娘劇向前發展的一個大問題。雖然岑溪市的葉倫小學已經建立了一個牛娘劇小班,但學員年紀尚小,真正要成長到獨當一面的地步,還需要一段漫長的時間。這一段空窗期是岑溪牛娘劇發展最艱難的時候,扛下去便能使其向前發展,扛不下去便只能順應時代的潮流,或者消失,或者變味。
三、岑溪牛娘劇的發展策略
新媒體已經成為文化傳播的重要手段,在新媒體環境下,岑溪牛娘劇的傳播也應該順應時代的需要,在新媒體技術方面尋求新的策略,運用數字藝術手段更好地進行地方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是非常重要的。2018年12月18日,岑溪融媒體中心正式揭牌,融媒體產品不但可以在電臺、報紙等傳統媒體上傳播,還可以在微信公眾號、各大新聞客戶端、直播平臺、網站等網絡媒體進行圖文、視頻、直播內容的分發傳播,形成多渠道傳播、多方位覆蓋的立體化宣傳格局。岑溪的相關管理人員如果能夠合理運用這一融媒體中心,在其微信公眾號里專門為岑溪牛娘劇開辟一個欄目,相信能夠讓更多的人看到岑溪牛娘劇的魅力,被岑溪文化所折服。
數字藝術產業已經成為21世紀知識經濟產業的核心,廣泛應用在各行各業,它在新時代的文化產業發展中起著重要的作用,也成為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要手段。[5]目前,岑溪牛娘劇的傳承與保護并沒有取得非常顯著的成果,依然存在著許許多多的問題。所以,岑溪牛娘劇的發展必須運用好數字技術,培養好相關的人才,或者是引用高科技人才,才能為岑溪牛娘劇找到新的出路。一個地方的戲劇事業是否繁榮,無不與當地的人才培養息息相關。畢竟要讓戲劇活起來,關鍵還得靠人才。人才引入之后,可以著手打造岑溪牛娘劇精品。可以借鑒別人的成功經驗,對岑溪牛娘劇的經典劇目進行重新錄音、編輯和整理,以求最大限度地接近各位老藝術家們的流派特色。精品制作成功之后就可以進行出版發行,把岑溪牛娘劇推向新的高度。
岑溪牛娘劇的發展,可以植根在廣大的人民群眾中。要利用好當地的廣播電視臺、報刊和各大網絡推廣平臺進行推廣和宣傳。再推出一些有趣的戲曲類知識競賽,或者是戲迷擂臺賽等活動,來吸引更多人的眼球,提高岑溪牛娘劇在民間認知度和吸引力。同時,生態旅游與岑溪牛娘劇有機結合,也是推廣和普及岑溪牛娘劇的有效途徑。岑溪牛娘劇的文化魅力可以更大地開發岑溪生態旅游的內在潛力,生態旅游也能使岑溪牛娘劇煥發新的生機與活力。可以在岑溪的旅游經濟發展中注入牛娘劇文化因素,實現岑溪牛娘劇與生態旅游資源相融合。在旅游經濟中促進岑溪牛娘劇的傳播,同時又利用岑溪牛娘劇來提升旅游景點的文化價值,從而達到雙贏的局面。
除此之外,實踐也很重要。“閉門造車,出門合轍。”這句話告訴人們,做事要注重實踐。可以閉門造車,研究出精品,但也要出門合轍,運用到實踐中去。實踐出真知,岑溪牛娘劇要想向前發展,就要在引進相關人才,聯手打造牛娘劇精品之后,多去參加各種地方性或者國家性的比賽和演出,在實踐中提高與改進,才能穩步向前發展。而且參加各種大大小小的比賽不僅能夠提高自己,還能讓不同地方的人看到岑溪牛娘劇,看到岑溪文化。
四、結語
“山高而小曰岑,水注于川曰溪。”岑溪在滾滾的歷史長河中,是一個不能忽略的傳奇。從唐朝開始,這片被北回歸線橫穿的土地,就有著屬于它的歷史風情。經過幾次浴火重生之后,岑溪更成為了中華文化不可或缺的基石。岑溪的牛娘劇在岑溪文化中有著獨領風騷的意味。岑溪牛娘劇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有著獨特的藝術價值與美學品位,是我國戲劇文化花叢中的一株嬌嫩的花朵。目前它在新媒體時代的颶風中搖曳,必須找到行之有效的方法,才能使它永遠綻放在風雨中。當然,在保護這朵嬌花的同時,不能忘記可持續性原則。要堅持實行“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指導方針。[6]在保護與傳承岑溪牛娘劇時,要在新媒體時代的技術指導下,使岑溪牛娘劇“活態”傳承下去。
參考文獻:
[1]張快彩.客家文化視野下廣東漢劇傳承與保護的思考[J].文藝評論,2015,(03):157.
[2][4]陳智銳.走進岑溪聽原生態的牛娘戲[J].當代廣西,2010,(20):57.
[3]林汝德.論牛娘戲的源流沿革、藝術特色和發展前景[J].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建設與發展初探,2010,115-116.
[5]黎衛.基于數字藝術的廣西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策略研究[J].沿海企業與科技,2016,(01):65.
[6]吳小.非物質文化遺產合理利用的法律規制問題[D].重慶大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