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誠
【摘 要】愛爾蘭裔英國戲劇家馬丁·麥克唐納的戲劇《麗南鎮的美人》講述了20世紀90年代愛爾蘭西部的家庭關系,以及愛爾蘭打工者在英國的悲慘遭遇。大量的沖突是該劇的一大特征。在黑格爾的沖突理論視角下,發現莫琳與母親瑪格心靈性的差異從而產生的沖突是導致她弒母的根本原因。
【關鍵詞】馬丁·麥克唐納;《麗南鎮的美人》;黑格爾;沖突
中圖分類號:J805 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20)14-0021-02
馬丁麥克唐納是當代英國著名的愛爾蘭裔戲劇家、編劇和導演。他的處女作《麗南鎮的美人》一經問世便斬獲包括1996年英國奧利弗最佳戲劇獎等各種重量級獎項,讓這位年輕的作家在不到而立之年便聲名鵲起。由于其戲劇暴力和幽默混雜的風格,有評論家稱他為“約翰·辛格和昆汀·塔倫蒂諾的私生子”。《麗南鎮的美人》作為麥克唐納的代表作,暴力與沖突貫穿全劇,這些沖突全部都與主人公莫琳有著直接或間接的關系。運用黑格爾在《美學》中提出的沖突理論來解讀該局中的沖突以探索發現莫琳悲劇的成因。
一、由身體缺陷引起的沖突
黑格爾認為“外在的自然,以及自然所帶來的疾病、罪孽和災害,這些東西破壞了原來的生活的和諧,結果造成差異對立”。在《麗南鎮的美人》中,表面上沒有人有生理缺陷。然而佩托的性無能卻被許多人忽略了。佩托和莫琳的談話表明在他們在調情之后同床共枕過。舞臺指示也有暗示:第三幕以二人深夜調情結尾,而第四幕的開頭已是第二天早上,莫琳的黑裙子扔在地上,佩托正穿他的襯衫,莫琳走出房間時也只穿著內衣。這些畫面無疑暗示當晚他們發生了性關系。莫琳在第四幕所說的話則直接告訴大家她和佩托昨天夜里發生了關系:“你得趕緊再把你那個東西塞進我的身子。我現在品嘗到它的味道了,我嘗到了……”。盡管莫琳這么說,但佩托在第五幕時寫的信明明白白交代了他們那一晚什么都沒做,佩托解釋是因為他喝多了的緣故。然而第三幕的舞臺指示明確表明他和莫琳都只是微醺,這和佩托信中的說辭是矛盾的。聯系這兩點,可以推測佩托其實是性無能,這誘發了后面莫琳和瑪格之間的沖突。
莫琳之前已經當著她母親的面說過她和佩托之間發生過關系,但是瑪格卻偷偷看了佩托寫給莫琳的信,了解到莫琳其實還是處女,而且還在和莫琳說話時不小心說漏了嘴。莫琳作為一個四十多歲的老處女,多年以來她的性欲一直都受到壓抑,四十年來除了親過兩個男人以外,也沒有任何戀愛關系。她坦言她有的時候甚至想著去做妓女也比現在這個狀態好。因此她把佩托當成了她的救命稻草,她厭倦了和母親在一起一成不變的生活。可是佩托的性無能毀了這一切,為日后莫琳和瑪格之間的沖突埋下隱患。
二、由自然條件產生的沖突
黑格爾認為自然條件有可能對心靈產生差異對立,當自然條件和心靈緊密結合時,為沖突的產生提供了條件,這樣的自然條件包括了家庭出身和天生性情。
(一)由出身所產生的沖突
愛爾蘭曾是英國的殖民地,盡管在1921年取得獨立,這兩國之間的關系依然是20世紀的熱門話題。馬丁·麥克唐納并沒有明確告知《麗南鎮的美人》所發生的年代,但從諸多細節中可以推斷出該劇設在1989年的愛爾蘭西部。因為劇中人物雷·杜利在第九幕向莫琳抱怨1979年他父母給他買了繩球架,只玩了兩個月就被莫琳收走了不還,第六場時瑪格又提到十年前莫琳收走了他的繩球。如果雷的敘述是可靠的,那么由此可以確定故事背景是1989年。這個年代的愛爾蘭正處于凱爾特虎前夕。彼時的愛爾蘭西部依然貧困,不少愛爾蘭人選擇到英國去打工。
莫琳和佩托也是赴英打工的一員,但是又都離開了英國。莫琳25歲時在倫敦當清潔工,佩托在建筑工地工作。由于他們的愛爾蘭出身,他們在英國并沒有得到公正對待。莫琳第一次到倫敦的時候,她的英國同事嘲笑她是長著豬屁股臉的愛爾蘭蠢豬,讓她滾回愛爾蘭臭豬圈。莫琳受不了這樣的打擊,最終在英國的瘋人院度過了一個月后回到了愛爾蘭。佩托在英國的遭遇和莫琳也差不多,像牲口一樣在雨中工作,睡在尿跡斑斑的床單上,下班后無事可做只能看著鐘。他來自威克斯福德的同事在工地被磚塊砸傷成了壓倒他的最后一根稻草,畢竟在倫敦沒人關心愛爾蘭人的死活,最終佩托選擇離開倫敦移民美國。莫琳和佩托都曾到英國尋找希望,卻也都敗興而歸。
然而不僅僅是一個人看不起愛爾蘭人,他們自己也看不起自己的國家。佩托在英國受到如此待遇,也還在第一次回愛爾蘭后再次前往倫敦。他直言道在麗南鎮不會有任何工作,哪怕是一份很差的工作。即便麗南鎮景色優美,他也絕不想留在這里。佩托的弟弟雷看到他大哥在英國的悲慘經歷仍想去英國工作,他覺得在英國販毒都比待在麗南鎮要好。作為愛爾蘭人,劇中所有人物都拋棄了愛爾蘭語和愛爾蘭文化。莫琳和佩托認為愛爾蘭民謠《手紡車》令人毛骨悚然;瑪格聽不懂愛爾蘭語的廣播。莫琳和瑪格在第一幕曾就語言問題有過一段對話:
瑪 格:(停頓)說愛爾蘭語能讓你在英國找到工作嗎?做夢!
莫 琳:那不正是問題的癥結嗎?
瑪 格:是嗎,莫琳?
莫 琳:要不是英國人偷走了我們的語言、我們的土地和上帝給我們的一切,我們干嘛要去那兒乞討工作和救濟?
瑪 格:我想那確實是這個問題的癥結。
莫 琳:就是這個問題的癥結。
此處問題的癥結出現多次,莫琳和瑪格認為英國歷史上對愛爾蘭的殖民統治是愛爾蘭人在英國碰壁的根本原因。正因為如此,英國人和愛爾蘭人似乎代表了兩個不同的階級,莫琳和佩托都曾試圖在英國奮斗,打破階級的藩籬,但他們都在這場因不同的出身所帶來的沖突中失敗了。
(二)由主體性情所產生的沖突
莫琳和瑪格失常的母女關系是《麗南鎮的美人》的沖突核心,她們母女倆對待彼此的手段都很殘忍。《麗南鎮的美人》的導演加里·海因斯認為瑪格是那種“真正邪惡而危險的人”。瑪格和莫琳之間的沖突很多都是由于瑪格“天生性格所造成的主體情欲”而產生。
瑪格是一個“自私、難伺候、操控欲極強的”老婦人。麗巴卡·威爾遜指出“麥片粥、康補倫、奶油鱈魚——瑪格的世界充滿了食物,食物所代表的是需求,是嬰兒為了生存的首要要求,是世界的中心”。瑪格就像一個巨嬰,樂此不疲地要求別人來服侍她,劇中所有人物都曾供她驅使。佩托曾為她煮粥,雷也曾抱怨到這兒來不是給她做傭人的,她的女兒莫琳在她眼里不過是個“下賤的女傭”。瑪格不想莫琳離家后自己住養老院就千方百計阻止莫琳的婚姻,為此不惜毀了她女兒的幸福和未來。她直截了當告訴佩托莫琳曾在精神病院接受治療,以此來阻止佩托和莫琳在一起,莫琳不得不向佩托坦誠她曾精神崩潰的事實。在佩托表示不在意莫琳的過去,并寫信希望和她一起去美國后,瑪格使計燒了這封可能改變莫琳命運的信。她想到的只有她自己,莫琳走了就再也沒人照顧她了。她的這種極端自私的性格導致了莫琳和她之間的沖突。
除了自私,瑪格還很難伺候。在戲劇的開頭,外面下著大雨,莫琳拎著一堆買的東西回家——東西全是買給瑪格吃的。不難推測莫琳并不想下雨天出門,只是受不了瑪格的強烈要求。海因斯指出“瑪格所做的一切都是在折磨她女兒”。莫琳剛淋雨回來,瑪格就不停地要她做事,沒有片刻休息:先是沖康補倫,然后是麥片粥,又要開收音機,開了又嫌聲音大,最后還得泡杯茶。經過這一連串的要求,她們倆在第一幕結束時產生沖突,莫琳潑了瑪格的茶也就不奇怪了。
莫琳的生活一直在受瑪格操控,她故意隱瞞信息以防莫琳有接觸外界的機會。在第二幕和第六幕,她用盡各種手段消耗雷的耐心,從而得到雷的口信并銷毀。莫琳折磨瑪格不假,但從劇中來看大多數都是在發現瑪格這些卑劣行為后對她進行報復。戲劇中瑪格多次提到她燙傷的手,第七幕莫琳剛開始把油往鍋里倒時,瑪格臉上就顯出驚惶的神情,顯然莫琳報復她已不是一次兩次了。然而盡管如此,瑪格依然鋌而走險,不惜被燙傷也要干預莫琳的生活。瑪利亞·庫迪認為“瑪格就像是對喬伊斯筆下愛爾蘭老母豬形象的戲仿”。瑪格自私的性格是導致母女沖突的直接原因。
三、由精神差異產生的沖突
瑪格自私的性格“只在形成更進一步的沖突的樞紐”,莫琳和瑪格產生沖突的根本原因在于她們倆的精神追求不同,正如黑格爾所說“由心靈性的差異而產生的分裂才是真正重要的矛盾”。盡管瑪格既自私又難伺候,莫琳還是尋找機會來改善她們的關系。第七幕的開頭是兩人為數不多的友好畫面:兩個人笑著聊天,分奶油酥棍吃。正是這次談話,可以看到莫琳與瑪格不同,隆根認為“她的內心想法是好好對待母親的”,并不是要故意折磨瑪格:
瑪 格:(停頓)現在你總討厭我。
莫 琳:那可沒準。(停頓)要是我討厭你,上星期我會給你買酒心口香糖?
此時的莫琳尚不知道瑪格已經從佩托的信中了解到他們并沒有發生關系并燒毀了信,她還在假裝自己擺脫了母親對她生活的控制。庫迪認為莫琳和佩托的性關系“標志著她對瑪格的勝利”。還沉浸在“勝利”之中的莫琳對瑪格的態度表明莫琳的本性并不壞,只要瑪格不妨礙她的生活,她會待瑪格很好。可惜的是,這段對話持續沒多久瑪格就說漏了嘴,兩人關系立即變得緊張,并產生更加嚴重的沖突。
與瑪格只想一輩子坐在搖椅里不同,莫琳是有理想的人。年輕時她嘗試到英國,碰壁后回愛爾蘭,她也寄希望于通過結婚改變自己被母親困在家里的處境。佩托的出現于她無疑是一次難得的改變生活的機會。但瑪格卻屢次阻止她追求理想,“隨時準備背叛她的女兒以維持她無情的生活常態”,她們的沖突也越來越激烈。在第三幕時僅僅是強迫瑪格喝結塊的康補倫,到后面演變成潑熱油,最后甚至用火鉗殺死了自己的母親。她絕望地意識到只要瑪格還活著,自己的生活絕不會得到改變。因此,她為了自己的理想,不得不殺死母親,這對母女之間的沖突在此達到最高潮。
四、結語
馬丁·麥克唐納的《麗南鎮的美人》以莫琳和瑪格之間的母女沖突為主線,穿插了英國人和愛爾蘭人之間的種族沖突。莫琳的愛爾蘭出身使得她無法在英國生存,被她視為希望的佩托卻有生理缺陷,她和母親瑪格之間的精神差異最終讓她不得不選擇弒母,她們倆的沖突以兩敗俱傷告終。
參考文獻:
[1]Doyle, Maria.“Breaking bodies: The Presence of Violence on Martin McDonaghs Stage” [A]. Martin McDonagh: A Casebook [C]. Ed. Richard Rankin Russell. London: Routledge, 2007: 92-110.
[2]格奧爾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爾著,朱光潛譯.美學(第一卷)[M]. 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
[3]馬丁·麥克唐納. 麗南鎮的美人[A].胡開奇譯.渴求——英國當代直面戲劇作品選[C].胡開奇編.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4.
[4]Lonergan, Patrick. The Theatre and Films of Martin Mcdonagh [M]. London: Methuen Publishing, 2012.
[5]Wilson, Rebecca.“Macabre Merriment in The Beauty Queen of Leenane”[A]. The Theatre of Martin McDonagh: A World of Savage Stories [C]. Ed. Lilian Chambers and Eamonn Jordan. London: Routledge, 2006: 30-41.
[6]Kurdi, Mária.“Gender, Sexuality and Violence in the Work of Martin McDonagh” [A]. The Theatre of Martin McDonagh: A World of Savage Stories [C]. Ed. Lilian Chambers and Eamonn Jordan. London: Routledge, 2006: 87-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