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津瑋
【摘 要】回顧戲劇在抗戰時期的重要成就,民族意志的覺醒是其中的重中之重,抗戰戲劇身負啟民智、應民意的任務,又必須適應當時我國社會現實和人民需要,在民族化和大眾化的道路上艱難前行。抗戰戲劇的民族化特征顯著,在其中涌現出一大批優秀的劇作和劇作家,起到了意見領袖的作用。而在其中,楊村彬所著的《清宮外史》用通俗的臺詞和巧妙而吸引人的人物關系構建,成功走出了一條抗戰戲劇的大眾化道路。
【關鍵詞】人物關系;抗戰戲劇;民族化
中圖分類號:J827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20)14-0031-02
一、歷史劇的作用淺析
從1937年上海劇作者協會成立開始,一大批戲劇工作者們投入到民族思想崛起和愛國思想啟蒙的工作中,抗戰伊始,面對日軍當時較為強大的實力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相對薄弱,人民群眾的意志搖擺,對于勝利的信念不復從前,歷史劇在低谷中重新站了出來。
歷史劇對于戰時宣傳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性,人民群眾對于歷史人物相對熟悉,對于歷史人物和民族英雄的接受能力要比憑空創造出來的人物高,以人民群眾熟悉的歷史故事加工成話劇進行演出,能夠利用好群眾基礎,再加以當時群眾喜聞樂見的表演形式,能夠符合人民群眾的審美,貼近大眾在戰時的心理狀態,人民群眾的接受度高。同時,用這種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宣傳愛國抗戰的思想主張,更能夠深入人心,以英雄人物作為切入點,更能喚起人們心中的愛國之魂。
其次,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在中華文明的歷史中,文化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哪怕放到當今社會中,“文化輸出”都是一個熱點詞匯。在當時的中國,各國文化對我國傳統文化進行著強烈沖擊,上海作為多國交匯之處,文化復雜多樣、北平遭反復蹂躪,人民文化自信心不足……中華民族一時間籠罩在日本侵略者和各國的文化侵略中,而正是他們的這種行為,讓愛國主義精神和民族精神能夠更快速、更直接地深入到人民群眾之中,歷史劇能夠提醒中華民族已經經歷過無數危難的時刻、渡過了許多難關,在歷史長河中,民族的浩然正氣使得我們能夠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歷史劇的一大意義就在于挽救人民心中對于民族的情懷,希望能夠用我們的傳統文化呼吁人們重新振作。
話劇從流入中國開始,就是帶著任務來的,它作為一種新的表演形式成為了傳播各種新思想的媒介,中國話劇對于現實的關照是顯而易見的,它的現實性仿佛就是與生俱來的。話劇作為舶來品,進入中國之后,必然有著本土化的演變過程,話劇從譯本開始,逐漸脫離對外國戲劇的模仿,開始從傳統戲曲中汲取能量,又逐步加入符合我們民族特色的表演形式,而到了抗戰時期,中國話劇的現實性真正落到了最實處,無論是前期對于麻木淪喪國民敲響的警鐘,還是后來歷史劇的磅礴內涵,都是最關照現實的戲劇內容。
而在其中,歷史劇是中國話劇在本土化和民族化上的又一次較大的進步和嘗試,話劇開始能夠被更多大眾所接受,不再僅僅是高山流水的雅致,也有了鄉里巴人的接地氣,能夠通過更多人們耳熟能詳的內容帶領人們走進話劇,這也是抗戰歷史劇的一大特點。話劇在當時作為一種能夠直觀呈現給觀眾的藝術形式,將文化傳播的大旗扛了起來,話劇可以用精簡的道具立刻上演,比起小說和新聞更加直觀,比起戲曲更易懂,而當時又在限制電影的大環境下,話劇以獨特的優勢成功地進行了大眾化。
抗戰歷史劇的著眼點不是狹隘的民族主義,是中華民族文化的喚醒與展示,如何做好中國人自己的話劇,不僅僅是能夠將其大眾化,更重要的是要具有民族性??箲饝騽∈侵袊F實主義戲劇蓬勃發展的一個階段,而歷史劇更是詩化現實主義的一座高峰,提起抗戰歷史劇,人們心中大多都是史詩般的形象、人物氣勢恢宏、場景波瀾壯闊、內涵兼懷天下,歷史劇正是通過這種詩化的方式,喚醒人們心中的民族自覺,這是歷史劇民族性的體現。
二、歷史劇中人物關系構建對于劇情發展的作用——以《清宮外史》為例
在眾多關于《清宮外史》的分析文章中,都著重闡述了慈禧與光緒、慈禧與李蓮英等幾組重要人物關系對于整個劇情的推動作用,這次筆者希望能夠通過次要人物對于情節的推動上來闡述人物關系的構建對于劇情發展的作用。在《清宮外史》中比較有亮色的人物就是小太監寇連材,寇連材作為一個穿插在整個故事線當中的人物,對于劇情的發展和增色都有著重要作用,而其和李蓮英的關系的起伏也直接對于整個劇情的氛圍有著代表性的塑造,同時寇連材這個角色也是這部劇中關照現實的重要一筆。
在第一幕中,開場便是寇連材和李蓮英的對話,寇連材作為李蓮英在前朝的眼線,告訴李蓮英在前朝發生的事情,希望李蓮英能夠回避。這是寇連材和李蓮英兩個人物的情感高點,其中幾個細節非常生動,首先是寇連材目不識丁,“千月”“僭越”分不清楚,不知道其中的含義,在抗戰時期的中國,人民對于文化的接受程度還不高,文盲隨處可見,寇連材的形象代表著當時一部分人民的形象:他們文化程度不高,沒有受到過良好的教育,卻要被迫進行著各項工作和勞動,甚至自己在做的事情正確與否都不得而知,這是楊村彬想要喚醒的對象,也是本劇的目標對象之一;其次,寇連材性格純善、心直口快,依附于李蓮英只是為了活得更好,沒有意識到自己所作所為的嚴重性,這也是關照現實的一大體現,也為了后來寇連材能夠進行自我意識喚醒埋下伏筆。李蓮英與寇連材在此時關系密切,二人搭檔默契,而此時恰逢王商的叛變,李蓮英才會想到將寇連材安插在光緒身邊,而且堅信寇連材能夠“一舉一動,都要隨時報告我”。將寇連材安插在光緒身邊,讓慈禧和光緒的關系進一步疏離,展示了李蓮英與光緒之間不君不臣的現狀,是幾對人物關系塑造的關鍵棋子。
而第二幕則是這個人物自我意識覺醒的關鍵一幕,寇連材開始認真聽李鴻章和翁同龢之間的辯論,開始認真思考光緒的所作所為,開始憂患于國家的戰與和,這個人物的高度一下子被拔高了,他在這個階段與李蓮英的關系有了根本變化,之前對于李蓮英事事順從,到現在對李蓮英虛與委蛇,這標志著這個人物已經有了自己的自覺意識,這是作者希望看到的人民群眾的樣子,面對國家的生死存亡,能夠真正了解、傾聽、感受、做出自己的判斷,而不僅僅是麻木和沉淪,只追尋自我生活,對國家和民族不屑一顧。第二幕是對抗上升的一幕,是整部劇中頗具清亮色彩的一幕,慈禧和光緒之間互有對抗,光緒能夠在李翁二人的支持下決心反抗,這時寇連材和李蓮英的關系惡化是一個風向標一般的小處理,能夠讓觀眾對于劇情的走向有一個模糊的預感,這是次要人物搭建中比較巧妙的一點,四兩撥千斤般地展現了這一幕“對抗”的主題,在其中對于劇情的作用是較為明顯的。
在最后一幕中,寇連材以命相搏,想要幫助光緒,李蓮英在一旁鼓吹著要殺掉寇連材,最終寇連材死前二人的對話中,李蓮英說寇連材當初許諾的“天良”早就喪盡,而這時的寇連材才明白,自己心中的“天良”到底是什么。李蓮英與寇連材在這里的關系在筆者看來映照著當時的抗日形式,1942年是抗日戰爭中的關鍵一年,也是最艱苦的一年,日軍對于根據地的反復掃蕩,一如李蓮英對于寇連材的權勢威壓,寇連材盡管拼盡全力,也難有收獲,但在死前,寇連材收獲了真正的“天良”。寇連材從一個目不識丁的小太監,到最后成長為一個能夠為國家思辨的“明白人”,這正是楊村彬想要告訴大家的:心中有國,哪怕身死,亦是報國之軀。這是整個劇情的主旨體現。
寇連材作為劇情中的一個特點鮮明的次要人物,對于主旨的體現的作用是顯而易見的,他和李蓮英之間的關系轉換也是劇情發展的標志,在《清宮外史》第一部中是一抹獨特的亮色。
參考文獻:
[1]楊村彬.清宮外史[M].中國戲劇出版社,1982.
[2]譚霈生.譚霈生文集·論戲劇性[M].中國戲劇出版社,2005.
[3]楊恩寰,梅寶樹.藝術學[M].人民出版社,2001.
[4]田本相.文化抗戰的回顧與思考[J].藝術評論,2015-10.
[5]鳳子,葛一虹.中國話劇運動五十年史料集[M].中國戲劇出版社,1958.
[6]弗萊塔克.論戲劇情節[M].張玉書 譯.上海譯文出版社,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