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婷

摘 要:隨著清代碑學的興起,書家對書法與篆刻藝術又有新的追求,書法篆刻藝術的發展又有了新的突破。吳讓之是中國書法篆刻史上一位重要的大家,他的一生創作了大量書法和篆刻的精品,對清代晚期及近現代的書法篆刻史都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因而,文章選取清代具有代表性的書家吳讓之進行研究。
關鍵詞:吳讓之;篆書;篆刻
自清代中后期,為避文字獄,諸多文人、學者和書法藝術工作者投身于碑學,碑學因而逐漸取代帖學成為書壇的主流。由于碑學熱潮,出現了大量的訪碑活動,加之書壇的崇古思想,碑學興起了篆隸之風。在清代,篆書經歷了秦篆和唐篆后,再次達到了歷史高峰。吳讓之作為包世臣的入室弟子,行草書純學包世臣法,篆書及篆刻師法清代碑學的第一人——鄧石如,其“篆書筆筆從隸出”,改變了清代前期一味模仿李陽冰而日趨低俗化的舊習,使得篆書又重獲新生。
吳熙載,江蘇儀征人,原名廷飏,字熙載,號晚學居士,后更字讓之。在清代時期,受時代學風的影響,秦、漢時期的碑刻成為當時書家推崇的對象,因而,書家在實踐中對其進行大量模仿,碑學書風成為當時人們的一種追求,從理論到實踐得到空前發展,整個書壇的格局發生了重要的變化。吳讓之是一位博學多能的藝術家,在書、畫、印等多方面都有巨大成就。吳讓之年幼之時喜好筆墨并苦下功夫,他在自用印《儀征吳熙載收藏金石文字》中刻邊款:“余童年即喜弄筆墨,蓋不自知其工拙,以貽笑于大方。厥后集諸名家之真跡而擴充之,庶幾朝夕揣摩不止,終為門外漢也。”其行草學包世臣,篆書、隸書及篆刻師法鄧石如。在篆刻領域,他進一步完善了鄧派印風,故后來學書者多從吳讓之入手鄧派。可見,吳讓之在師法的過程中具有創新精神,使得篆書和篆刻藝術有新的發展。
吳讓之的一生留下來許多篆書作品,他深得鄧氏以隸書的筆法作篆書的奧訣。吳讓之的篆書,字法精熟,行筆流暢,結體端穩,在收筆處常常向外刷,增加了線條的彈性感。從筆法的角度來說,小篆的基本筆法只有直畫和弧畫,可用“中鋒行筆”來概括。自唐代以來,書家們多使用短鋒硬毫書寫,且多以楷書入篆書。清代,鄧石如在宗法唐代及漢代篆書的基礎之上,融隸書于篆書之中,使篆書線條內含有篆籀之氣,婉轉流暢,變化豐富。吳讓之從漢代碑額中汲取曲弧飄逸,除了直畫還摻有不少的轉筆和折筆。轉筆和折筆多用于筆畫相交或改變方向時,在轉折處多呈外方內圓,在書寫過程中遇轉折處常稍做頓筆,隨后向內轉,稍稍提筆。接筆是篆書中常有的一種筆法,接筆不僅可以使得字內的結構更為完善,還可以豐富字內空間的趣味性。根據整理,吳讓之作品中的接筆大致歸納為三類:實接、虛接和留筆。在字的起筆處,通常采用實接的方式,更符合用筆的規律性和書寫的節奏感;在收筆處,常采用虛接或留筆的方式,虛接可以增添篆書中眾多橫向筆畫的靈動感,接筆常采用留筆的方式賦予線條內涵感的表達,同時也豐富字內空間的趣味性。通過改變筆畫的接筆之處,同一字在字內有較多的橫或者豎時顯得不板滯,更為靈活和豐富。從古至今,諸多書法家如懷素、張旭、王鐸、傅山等多使用刷筆。鄧石如作為開宗立派者,首先將刷筆通過隸書引入篆書中,為刻板的篆書線條增強了書寫的節奏感和流暢性。吳讓之將其恰到好處地引用至自己的線條之中,在一定程度上,他對鄧石如書風的發展起到推動作用。
從章法的角度來說,整體格局是行間距緊湊,字與字之間的距離相對寬松,產生一種強烈橫式排列感。為能擺脫秦小篆的影響,時至今日,善書小篆之人仍采用此種章法。縱觀古人的法書,傳統的漢字書寫章法格式可以分為兩類,其一是豎勢,其二是橫勢。豎勢即縱向排列,字序是自上而下排列成豎行;橫勢指的是單行橫向排式,字序是從右向左排列。從吳讓之的作品來看,其中多對聯、條幅、橫幅等。
吳讓之圓勁流美的小篆為時人所重,同時他在中國篆刻史上具有獨特的歷史地位,不僅是后人學習和崇拜的對象,還對晚清及后代的印學發展產生重要的推動作用。縱觀吳讓之篆刻學習的歷程,他的篆刻風格從端莊平穩又極具變化的漢印中汲取營養,同時還將鄧石如“印從書出”的印學思想進行繼承并創新。吳讓之在學習及成長的過程中,篆刻風格在不斷發生變化,從其篆刻作品來看,吳讓之深受鄧石如印學思想的影響。
隨著書壇掀起崇古風氣,篆刻藝術有了較大的發展空間。漢印在中國印章史上的地位不言而喻,不論是做工還是形制都極為精致,是后人學習印章的標桿。漢印所體現的莊重典雅、恢弘博大、方正平和等審美意趣,都是中國古代儒家“中和”審美思想的表現。明清流派的諸多篆刻家都是從漢印的學習入手,漢印成為明清篆刻發展的重要基石,不僅對明清的篆刻史產生巨大影響,同時對往后一代又一代的書家產生影響。
吳讓之學習篆刻最先接觸的是白文,在吳讓之親自作序的《吳讓之印稿》中,他說:“讓之弱齡好弄,喜刻印章。十五歲乃見漢人作,悉心摹仿十年。凡擬近代名工,亦務求肖乃已。又五年,始見完白山人作,盡棄其學而學之。”閱讀跋文可以得知,吳讓之是從十五歲時接觸漢印,他被漢印端莊平正又含有豐富變化的意趣所吸引。在往后的時間里,吳讓之憑借著其對漢印的興趣,苦下功夫,扎實他的篆刻基礎,為其后個人篆刻風格的形成打下堅實的基礎。
吳讓之繼承鄧石如“印從書出”的觀念,并有所創新。吳讓之的朱文印章突破以往的正方形樣式,以豎長形的樣式為主,對元朱文印章法有了新的突破。作為西泠印社創始人之一的篆刻家丁輔之吟詩贊嘆道:“圓朱入印始趙宋,懷寧布衣人所師。一燈不滅傳薪火,賴有揚州吳讓之。”為了在印面上有新的突破,吳讓之篆刻的字法較之以往有所不同。為實現篆刻的字形相對偏長將篆書的字形挪用至其中,這樣的方式顯然不符篆刻的基本要求。因此,他對篆書字形進行系列的改造。其一是將小篆的體勢進一步地拉伸,提高文字的重心。其二是通過改變文字的長寬比例,對小篆進行印化的處理。鄧石如刻有印作“一日之跡”,吳讓之曾仿作。鄧石如的印作,從整體布局上看,單字筆畫不多,且配上若有若無的虛邊框,使得整個印面顯得十分的疏朗空靈。圓轉的線條很大程度上增強了印面的俏皮程度,顯得更有流動感,增添活潑的氣氛。印面用刀采用沖刀和切刀相結合,積點成線產生金石味,不失圓渾的古拙之氣。吳讓之“一日之跡”的仿作,整體上沿襲了鄧石如的風格,但在細節之處做了些調整。在筆畫線條上,做出了裝飾性的處理,將弧形的線條多處理成直線,尤其在“之”字與“跡”字左側的“足”字旁折筆處。另外,對“一”字和“日”字中間的橫,進行更為夸張的處理。鄧石如與吳讓之的這兩方印相比,雖各有不同,但吳讓之根據前人的印作,增添了印章的表現形式,為后世印人所嘆服。
從吳讓之遺留下來的諸多篆刻作品中發現,吳讓之所刻朱文印的風格基于他自己的小篆風格,尤其是六字的朱文印,最能體現出吳讓之篆書所獨有的風格。筆者以吳讓之的六字經典代表作“逃禪煮石之間”(圖1)為例進行分析,整個印面中的印文結字修長,重心偏高,長線條婉轉流暢,足以體現出其精熟的篆書筆法。積點成線的用筆方式,增添了線條的金石之氣。在空間的處理上,“石”字下面的大塊留白,在整個印面中尤為顯眼,整個印面的線條多是婉轉流美的弧度,營造出一種密集感,配上這塊留白,使整個印面的疏密對比恰到好處。
吳讓之,是晚清篆刻四大家之首。他的篆刻的字法取自他的篆書風格,是當時文人篆刻的新鮮之力。他在印文的字法上以其獨具的特色,將篆書的婉轉之美與篆刻的古拙蒼勁的用刀相結合,獨具匠心。吳讓之的作品是他對“以書入印”理念的最好詮釋,其書法風格對其篆刻的面貌產生影響。
從吳讓之的書法和篆刻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出其受到碑學思想的影響。吳讓之作為一個成功的書家,受其影響但不局限于之,他不僅能形成自己獨有的小篆書法風格并且靈活地運用于篆刻中,他獨有的影響力對晚清及近現代的諸多藝術家產生深遠的影響。對于一名書法專業的學生來說,臨摹吳讓之的作品只是學習的很小一部分,更多的是要學習他對藝術追求的態度以及他求變的創新意識。吳讓之在書法篆刻領域的探索,值得我們學習借鑒。
參考文獻:
[1]范美俊.清末民初中國書畫的現代化轉型初探[J].內江師范學院學報,2004(1).
[2]蕭高洪.篆刻史話[M].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4.
[3]程俊英.吳讓之印風的來源及其影響[J].書法賞評,2007(5).
[4]耿蕓.吳讓之篆刻藝術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19.
[5]葉一葦.中國篆刻史[M].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2000.
[6]寓真.此中有真意:讀印隨筆(節選)[J].黃河,2015(1).
作者單位:
北京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