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小軒
【摘 要】《Answer》是一部略帶魔幻現實風格的短片,劇情聚焦于一個有著手機依賴癥的大學生,而主題實際指向現代科技的發展與傳統倫理、人性美好的背離。
【關鍵詞】短片;Answer;九分鐘微電影錦標賽;選擇困難癥;手機依賴癥
中圖分類號:J905 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20)14-0103-01
短片《Answer》由澳門青年勞嘉濠導演,并于2016年在三個電影展斬獲獎項:惠港澳青年微電影大賽金獎及最佳導演獎、上海國際電影節“第六屆九分鐘電影錦標賽”最佳導演獎及最佳剪輯獎、重慶青年電影藝術展最佳編劇獎。該片主角陳正彥,是個患有選擇困難癥的大學生,因為使用了一個名為“Answer”的手機應用程序后,他的選擇困難癥貌似逐漸被“治好了”,然而,他卻再也離不開手機了,哪怕是需要為了手機而放棄自己的母親。
俗話說,知子莫若母,母子關系是這個世界上最偉大和無私的人際關系,要說世界上能夠深刻讀懂你情感的地方,那就是在母親的心里。然而,在《Answer》中,僅憑一個手機,就這樣看似毫無可能、卻又合情合理地扭斷了母子間的親情。該片雖略帶魔幻現實風,但帶給我們的體驗卻又是那么寫實,那就是:現代文明與傳統倫理的背離與沖突。
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手機的確已經成為我們無法離身的工具,甚至有夸張的說法:手機已成為我們身體的一部分!手機是現代文明和科技的產物,它服務于我們人類社會的同時,卻在不知不覺中間離了傳統的美好人情與倫常。片中男主陳正彥,這個有著選擇困難癥的學生,一旦離開手機,他就什么事都做不成,這其實是對手機依賴癥候群的一個生動刻畫。現實生活中,不乏失去手機便顯示出某種狂躁癥狀的人群或個體,因為離開手機,就等于斷了他們的一切信息來源、快樂資源、社交愉悅,甚至可以說抽走了他們的精神支柱。陳正彥就是這樣的一個典型,當手機成為了他的生活決策者之后,他的日常、學習、社交的任何事情都不能離開手機了。科技的行事方式就是如此吊詭,集中在手機這一物件上時,我們看到:越來越先進的智能手機讓我們可以“掌控”越來越多的東西,但同時,它將人類的惰性滑向了越來越“無法掌控”的邊沿。
文藝復興運動為我們帶來了思想解放和科技理性,使人類步入了現代文明的里程,然而,手機依賴癥候群的存在卻證明了現代文明的發展和人性的進步發生了沖突。能夠說明這一點的還有片中另一場景——數學教授的課堂。在西方人的哲學觀里,數學就是一種絕對理性的代表,數學知識是現代科技發展的基石。然而,在數學教授的課堂里,短片卻用影像隱喻了這樣的一個悖論:教授正在傳授著代表現代科技發展的基礎知識——數學,而學生們呢,正在課堂里玩著集現代科技于一身的產物——智能手機,但是我們看到,科技并沒有成為連接學生與老師之間溝通的橋梁,反而成為了師生交往、知識交流的一種阻隔,這難道不是一個絕妙的對于現代科技的反諷嗎?
再看最后一場高潮戲,在乞丐挾持母親時,男主陳正彥在進行著激烈的思想斗爭:是救媽媽、還是給手機?在他腦中閃過手機給自己帶來的各種好處,特別是通過“Answer”應用程序成功“把妹”的場面后,陳正彥毫不猶豫地嘶喊道:“我不會給你的!”面對這個可以給自己掃除選擇困難、帶來虛榮滿足、甚而性愛歡愉的手機,他毫不猶豫地給出了“媽媽和老婆同時入水先救誰?”的答案。比媽媽失望的眼神更重擊人心的是連乞丐都張大嘴無法理解的表情。乞丐,多少象征著一個與現代文明脫節的符號,而正是在這個與現代文明脫節的人際節點上,他的表情代表了對現代人人性扭曲的不解與震驚。在片中母子在飯店爭執的一場戲中,如果說兒子搶回手機拍桌離去的那一刻是現代文明對人性溫情的重重一擊,那么,兒子不顧母親生死也不愿放棄手機的那一幕更是直接宣判了現代科技對人性帶來的的災難性毀滅。人類已經征服了自然,但始終無法征服自身的欲望,這就是為什么我們擁有了科學后,卻仍然不斷地在用宗教、哲學、倫理、道德、審美等等主觀精神的指引進行著人類社會的自我救贖、人性療傷,因為科學可以帶來生活的享受,卻無法保證人類社會的雋美和諧。
如此看來,科技越是可以為我們帶來“為己”的快樂和愉悅,人類就越會將“為他”的美好品質和人性光輝消失殆盡。如果一部手機可以導致人際關系的異化乃至親情的崩潰,那么,現代文明將引導人類走向何處,我們很難想象!所以,但愿手機成就了我們現代生活的同時,不要衍生人性悲歌,因為如果精神被取代了,我們又何以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