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治明

摘 要:燈畫的產生依托于中國古老的傳統節日——元宵節,它的演變和發展與社會、經濟、文化等密切相關。其源于隋朝,成于唐代,興于宋代,盛于明清。明清時期,由于經濟繁盛,加上宮廷帝王的喜愛和推崇,燈畫迅速在民間得到普及和推廣,繪畫內容由文人繪制轉向民間匠工制作,趨于通俗。每逢佳節,民間往往張燈結彩來表達慶祝,燈畫承載的不僅是實用功能,同時具有審美娛樂和觀賞價值,在普及通俗文史知識和文化浸潤方面顯現出獨特的作用,寄托了人們求吉納福、祭祖酬神的美好祈愿。如今,在現代社會中,由于建筑格局和其實用功能的變化,燈畫的制作工藝和繪制手法等漸漸沒落,甚至可以說瀕臨滅絕,基于此,對于宮燈畫的傳承研究和保護推廣的意義就變得十分有價值。
關鍵詞:徽州;燈畫;宮燈
燈畫,又稱燈屏畫,屬于民間早期連環畫的一種,源于隋朝,成于唐代,興于宋代,盛于明清,迄今已有千余年歷史,它的產生與我國傳統元宵節息息相關。據有關史料記載,“張燈之始上元,初唐也”“上元五夜燈之始,北宋也”[1]。在民間傳說中,上元節也就是元宵節這天,張燈可以保家宅平安,趕走妖魔鬼怪,驅邪納福。觀燈的習俗宋代在民間已經普及起來了,到了明代,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得到長足發展,永樂年間,太宗文皇帝下旨規定上元節期間,朝中官員可以不奏事,閑暇休息,民間放燈,而到清代順治十年(1653年),順治帝設宴招待群臣,隨后,請大家在宮內賞燈,可見明清封建帝王對于上元節賞燈十分重視和喜愛。這也是燈畫在民間繁盛的重要原因,從此燈畫也由宮廷藝術轉向民間藝術,特別是在當時經濟富庶的徽州地區得以普及和推廣。徽州商人因鹽業、茶葉等生意發家致富,可是在當時,徽商即使再富有,也排在工農士商的末流,社會地位較低,所以徽州商人便效仿文人士大夫在家中裝點字畫以顯示自己的文化品味和志趣。比如,在徽州民居中,中堂畫,楹聯,木雕、磚雕、石雕等藝術形式廣泛運用,當然其中還有對宮燈的運用,徽商不惜重金購買名家字畫或者聘請文人名流進行燈畫的繪制,以裝點自己的住宅門面。這些字畫的內容對于徽州世代家族的熏陶和教化同樣也起到“潤物細無聲”的作用。
一、燈畫的形制結構和制作工藝
燈畫從制作材料來看,有玻璃燈、鐵架紙燈、竹架紗燈、料絲燈等;從造型樣式來看,有四方、六方、八角、圓柱、花籃等,自明清以來,徽州民居中的燈畫形制以六方宮燈比較常見。宮燈實際上是皇宮建筑特有的產物,多由文人畫家參與繪制,作品典雅精致,從唐代開始,宮燈漸漸民間化,特別是明清時期由于經濟的繁榮,宮燈在民間普及,更加突出裝飾性和生活化,多為民間畫工參與制作;以徽州黟縣宏村承志堂后進中的六方宮燈為例,其燈架多選用紫檀紅木、花梨木、楠木等珍貴木材,這些高檔木材經過打蠟磨光后柔和自然,尤顯典雅華貴,并經過雕刻、上漆、鑲紗綢,配以彩繪仕女、山水、花鳥圖案等,裝穗而成,多飾以龍鳳造型的彎梁、探出的龍頭和鳳頭。宮燈講求結構對稱,分上下兩層,上面叫上層圍子,往外延伸探出來,下面叫下層圍子,往內縮進去。據說傳統的北京宮燈要經過五十六道工藝,挖竹篾、洗竹竿、鉆座眼兒樣樣都得靠手工。[2]宮燈的一般做法是:以六片紅木雕刻的架子用銅飾件活連成六面柱體骨架,插上六扇以紅木為框、或糊紗絹或嵌玻璃并施裝飾的燈片。有的在燈罩上方加華蓋,燈下加掛珠玉金銀的穗墜,有的在四周掛吉祥雜寶、流蘇纓絡等,有的鑲嵌雕刻玲瓏的翠玉或白玉,使人備覺晶瑩明亮。宮燈可裝可卸,不用時,取下六扇燈片,拆散六片架子,分別疊放收藏,十分便利。[3]傳統的制燈工藝繁冗復雜,燈畫各具特色,現代社會,宮燈基于商業用途,所有的工序都實現了機件的“標準化”生產,從藝術的獨特性來說與傳統燈畫差距較大。
二、燈畫的內容
明清之際,徽州地區經濟富足,在徽商崇儒重教的影響下,建筑、書畫等文化藝術空前繁榮。這一時期,因為民間市場的大量需求,燈畫作為一種手工行業被確立,燈畫的形式和內容也越來越豐富。特別是在每年農歷正月十五這天,無論是達官貴人還是市井商人,都要在門前懸掛宮燈,以示慶祝佳節。由于燈畫更加趨于民俗類,在史料的記載中往往被忽略,不被重視,缺乏史料的記錄是造成當下對徽州燈畫內容研究的困難所在,在此,只能根據徽州民居中現有的燈畫以及明清時期北京燈畫的相關記載做些基礎研究。燈畫的內容大體上可以分為:第一,人物類,主要描繪戲曲和小說中的人物故事等。明清時期,由于徽州地區戲曲和小說的繁盛,加上這一時期的經濟穩定發達,無論是宮廷還是民間,人人都愛看戲,喝茶聽戲是人們日常主要的休閑娛樂活動,畫燈畫的畫工多次出入戲院,對舞臺上的戲曲人物形象進行目識心摹,寫實記錄各種人物角色的衣服冠戴以及配景的擺放,熟練掌握人物的神情和姿態以后,形成一套程式化圖像反映在宮燈繪畫作品中。小說內容燈畫的流行首先是基于文學作品的盛行,再者因為社會中大多數的勞動人民的文化水平低下,識字率極低,所以需要借助圖像來解讀小說故事,這也是燈畫中表現小說故事的重要原因之一。小說故事的內容多取材英雄救美、除暴安良、孝子烈女、俠義志士等題材,常見的文學小說作品比如《三國演義》《西廂記》《楊家將》《西游記》《水滸傳》等。除了戲曲、小說故事外,也有表現逸人高士和仕女美人等人物類題材的。第二,山水類,此類的題材在宮燈繪畫中被廣泛運用。在宋代以前,宮燈畫的繪制大多是有繪畫修養的文人士大夫參與的,繪制的作品手法技巧高超,格調高雅,畫風細膩,華貴精致,然而到了明清時期,宮燈繪畫已經趨于民間世俗化,大量民間畫工參與到宮燈的繪制當中,這時期的作品水平參差不齊,整體來說作品水平較低。山水畫從表現手法上來看,有工有寫,有富貴輝煌的濃墨青綠山水畫,也有淡墨淺赭的山水畫,有雄偉高大的名川山脈,也有空曠悠遠的綿綿山巒等。總體來看,山水類的燈畫表現形式和手法多樣,表達主人寄托曠古悠思的情愫。第三,吉祥寓意類。這類題材也是宮燈繪畫中比較常見的題材,如繪制梅蘭竹菊四君子題材寓意君子之志,畫牡丹、芍藥等花卉類能寄托富貴安泰之意,再如畫動物題材,如蝙蝠、梅花鹿、仙鶴、鯉魚等祈求福祿壽喜。這些具有吉祥寓意的題材也是人們托物言志的體現,表達了主人對美好生活的心愿和追求。
以上簡單分析概括了徽州宮燈繪畫的三大種類,下面將以徽州黟縣宏村承志堂后進長輩居所中的宮燈繪畫(圖1、2、3、4)為例做具體的分析:承志堂的后進,是長輩居所,里面共懸掛了十個宮燈畫。綜觀十個燈畫畫面的內容,大多數描繪的是山水類題材:從構圖來看,有的畫面充實,描繪高山大川,行云流水,有的畫面則構圖散淡,寥寥數筆勾勒蒼茫簡淡意趣;從技法來看,有工有寫,有的刻畫細膩精致,有的則比較寫意傳神;從設色來看,有的畫面設色濃烈輝煌,施以重彩青綠,有的敷以淡赭水墨,淡雅溫潤。還有一部分描繪了梅蘭竹菊四君子圖,也有其他幾幅牡丹等花卉題材,寓意君子之志的品格和富貴安泰之意,花卉題材設色較為濃艷,造型圓潤,能夠突出花卉的嬌艷和飽滿的姿態。十個六方宮燈六十個面,每面上下兩層畫,總共一百二十幅作品,為承志堂營造書畫丹青世界。試想,每逢元宵佳節,一家人其樂融融,觀燈賞畫,是多么的有文人雅趣,美滿幸福。
目前來看,雖然承志堂還有宮燈繪畫的展陳,但是從其制作工藝以及破損程度來看,并綜合分析十幅宮燈繪畫作品的筆墨、構圖、設色和立意構思,對宮燈畫的保護和投入遠遠不夠。承志堂是整個宏村最為重要的民居之一,從中可以看出宮燈畫在整個宏村乃至整個徽州地區的保護現狀。
三、徽州宮燈畫的保護和傳承
燈畫是我國民間藝術中非常珍貴的瑰寶,但在現代社會中,由于燈畫的功能性作用已經被電燈取代,加上現代建筑格局的變化,燈畫這一形式基本處于瀕臨滅絕的境地。在現在商超或者飯店等很少場所中也能看到對于宮燈的使用,但是基本都是采用電腦制圖、機器印刷而成的標準化機件。傳統的燈畫手工繪制技藝基本已經滅絕,鮮見宮燈手工繪制的作品,除了中國歷史博物館和中國藝術研究院等國家機構有收藏外,宮燈畫幾乎沒有保存了。燈畫不僅是一門民間藝術形式,更是一種文化現象,從中可以窺見歷史文化、地域特色和人文價值。傳承徽州民間燈畫的制作工藝,解讀不同題材、內容和不同種類燈畫的美學價值和文化屬性,探究其藝術特色和文化價值,是傳承和保護燈畫的意義所在。從保護和傳承燈畫的角度來看,還需要政府等相關文化部門的高度重視,培養一批研究燈畫制作工藝和繪制手法的專業技術人才,并且整理記錄徽州燈畫的史料,把燈畫推廣運用到百姓的日常生活中,這樣,這門藝術形式才有可能繼續延續傳承下去。
參考文獻:
[1]彭恒禮.傳統節日中的文化展演及其隱喻[J].商丘師范學院學報,2006(6):27-30.
[2]顧平.明清紅木燈具研究[J].家具與室內裝飾,2007(9):14.
[3]尤曌穎.中國燈彩藝術研究[D].西安理工大學,2009.
作者單位:
安徽大學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