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祝壽圖像是指在傳統社會中形成,主要應用于祝壽場域,以祝頌壽主延壽、增福、納祥為主題的圖像。可見祝壽圖像主要的功能是人生禮俗的一種載體,更是祝壽禮俗與生命信仰、孝道倫理等結合的視覺圖像樣式。因此對于祝壽圖像的界定與分類,不能只做簡單的審美或民俗分析,也應認識到它的文化應用與社會功能,進而解識潛含其中的文化深意,以及該圖像所折射出的國人生命態度、文化心理與福壽觀念等,以便理性認知祝壽圖像的生成、應用與傳承的文化傳統。
關鍵詞:祝壽圖像;文化屬性;界定;分類;功能
基金項目:安徽大學校級精品課程“安徽省民間美術實踐教學”項目成果之一。
一、祝壽圖像文化屬性的界定
就祝壽圖像本身的文化功能來看,它是壽誕禮俗中聯絡社會關系、增進親情和友情、烘托喜慶氣氛,同時是表達對壽主福壽祝福的視覺載體;就其文化屬性來看,它又是我國傳統美術的一個子系統和人生禮俗圖像的有機構成部分。祝壽圖像蘊含國人的生命意識、福壽觀念等,并以圖像的形式呈現出既有實用功能又有欣賞價值的民俗藝術圖式。它的特殊性體現在于:形式是可視的美術形態,并帶有祝愿與儀式性的,其本質文化屬性是民俗的。就祝壽圖像的創作特色和審美趣尚來說,它又可以分為以文士精英階層所崇尚的清貞意識為主題的祝壽圖像與普通民眾所喜愛的題材直接、寓意直白的祝壽圖像等;從它的民俗文化應用的社會分層來看,傳統的祝壽圖像又有上層社會和下層社會的異同之分。當然,在研究中也發現還有一些作為壽禮的寓意吉祥圖像,以及為壽主創作的肖像畫、生肖畫等,無論形式還是內容都與祝壽主題有密切關聯,也體現出人生禮俗圖像特有的文化功能,從而構成了表現形式多樣、意象構成豐富和材質多元的民俗藝術樣式。
經過長期的發展和演變,祝壽圖像已經形成意象匯聚成相對完整和內涵豐富的民俗圖像體系。它所牽涉和涵蓋的層面繁復,而且其意象譜系構成范圍之廣、表現載體之多樣,遠遠要超過其他很多人生禮俗圖像,尤其明清以來,其文化功能在保存祝壽主題的前提下,更呈現出多義性與多元性之勢。由于祝壽圖像是包含生命信仰因子和倫理文化價值的民俗藝術,這種圖像中同樣也有良信與陋俗、俗信和迷信之分,當然,在其傳承、傳播過程中,自然也會有多種文化元素雜揉于其間,很難做簡單的切割,但有些祝壽圖在應用與汰選的過程中自會有所揚棄。因此,研究者對該民俗藝術現象的感受、理解與認知的不同,及其研究視角、知識結構的不同,導致所運用的理論框架和文化見解方面存在差異,甚至出現習慣性或常識性的偏差。例如,以往一些研究者經常簡單而武斷地把祝壽圖像作為普通的民間美術或傳統繪畫種類中的某種題材,像一些人把劉松年的《商山四皓圖》視為人物畫,把沈周的《廬山高圖》視為山水畫,把郎世寧的《嵩獻英芝圖》視為中國題材的西畫,把吳昌碩的《杞菊圖》視為寫意花鳥畫,等等。這種簡單的歸類與輕率的命名、劃分,無疑忽視了祝壽圖像的文化應用和民俗特征,同時反映出人們對該類圖像民俗特征認識的不足與茫然,而這顯然無助于對人生禮俗圖像文化功能的深度剖析。
二、祝壽圖像的分類
就祝壽圖像整體而言,它的意象構成較為豐富,形成原因和民俗應用較為復雜,且兼具了民俗和藝術的雙重文化屬性。為了研究的方便,本文將從不同的視角對祝壽圖像進行分類。
(一)祝壽圖像內涵的狹義與廣義之分
《說文》曰:“壽,久也。”《韓非子》:“壽,壽命也。”古文中關于壽的本意多解釋為“長壽永久”之意,而就祝壽文化本身而言,特別是隨著時間的推移,祝壽的寓意往往都是多重而厚重的。本文僅就其民俗功用和吉祥寓意做出大致的分類:一種是狹義上的祝壽圖像,是指專門用于祝壽場合祝賀生辰,祝愿壽主長壽多福,含有鮮明的祝壽寓意,并直接應用于周歲壽誕禮俗(古代基本從50歲開始過壽,尤其是60、70、80、90壽誕尤為隆重)的圖像。這類祝壽圖像寓意明顯,民俗功能明確,應用性強,流傳最廣,而且易見易識,雅俗共賞,因此,易于為國人所喜愛。狹義的祝壽圖歷來是研究者關注的重點和焦點內容。另外一種是廣義的祝壽圖像,是指用于祝壽場合之外,包括含有祝壽等吉祥寓意的歲首迎新年畫或歲朝圖、新房建成時等喜慶時的雕飾等,這些是祝壽場合之外較為泛化與延伸的吉祥文化應用,但也隱含祈壽納福等綜合及疊加的寓意。廣義祝壽圖的外延具有普泛性,主要是指含有壽意的吉祥圖像,如“三星在戶”圖案。就表現形式而言,有繪畫的,有工藝美術的,也有書法和書畫結合的壽“字中畫”和“畫中字”等,實際上廣義的祝壽圖像也是人們追求長壽全福心理的常見藝術樣式。
在凸顯主題與寓意訴求方面,廣義的祝壽圖像兼具祈求平安、久壽、多福等多重取意,有些雖然以祈壽為主的,但也體現出求吉、納祥、辟邪、降福等吉意,民間信仰的文化元素突出。就文化應用來看,廣義的祝壽圖未必是僅僅用于壽慶的特定場合,春節和其他節日有時也會有祝壽圖像的應用。當然,廣義的祝壽圖所表達的吉祥寓意是綜合的,除了長壽之外,往往還會有其他與長壽相關的吉祥意愿,如:壽君王的祝辭中也會含有壽國的寓意;壽老人的圖像中含有子孫興旺、家庭和諧之意;人壽年豐中也蘊含對年成豐稔的企盼;鐘馗獻壽也同時蘊含有驅邪、納福等多重寓意……這些皆承載著國人追求生活幸福、人生圓滿的心理訴求。這類祝壽圖像是在狹義祝壽圖發展過程中寓意的拓展和原有層次的嬗變,并在特定文化情境下被賦予特殊吉意的化用。廣義的祝壽圖像是在其發展和流動性變化中出現的,即祝壽圖像和吉祥文化交融互滲的產物。因此,這類廣義的祝壽圖像及相關文化現象不應被忽視或漠視,也理應成為研究時必須關注的內容之一。
(二)祝壽圖像的材質、意象與應用的分類
祝壽圖像的類型又可以根據它的藝術載體、意象構成、民俗應用等進行分類。就藝術載體或材質來分,祝壽圖像所涵蓋的范圍包括繪畫、書法、工藝品等。就意象構成來看,蘊含長壽象征意味的題材,包括神話故事中的人物、祥禽瑞獸、神異植物等,構成了祝壽圖像豐富多元的符號系統。另外,以祝壽圖像譜系的意象構成來分,主要有人物類、花鳥類、山水類、文字組合和無機物類,當然也有不同類屬集于一圖或一組圖像之中的。而就祝壽圖像的創作特征和民俗應用來看,有他壽和自壽之別,其中,他壽主要有壽帝王、壽官、壽父母、壽師、壽友等。另外,根據壽主的性別、地位和職業的不同,祝壽圖像的意象構成也會也呈現出類型化和規范化傾向。
祝壽圖像的表現手法多樣,構成元素寓意豐富,這種圖像潛含著祝壽的主題和心理因素。事實上,盡管對祝壽圖像做出精準的分類不是一件簡單的事,但出于研究的需要與必要,進行客觀梳理、分類,無疑會有助于對該圖像性質、內涵、特征和屬性的正確體認,而這也正是研究基點和整體把握該圖像的關鍵所在。當然,我們對于祝壽圖像做合乎規律的界定與分類,本來也是不斷深化認識和推進拓展的需要,可以不斷彌補和完善該專題研究的不足。
三、研究意義
(一)挖掘祝壽圖像本原意義
祝壽圖像是民俗藝術中極富典型性和普泛性的美術題材之一,是我國人們渴望長壽、祝福生命常在的審美和實用結合的民俗藝術樣式。
和那些作為單純審美對象的美術作品相區別,優秀的祝壽圖像除了給人以藝術美的享受之外,更具民俗意蘊和濃郁煙火氣,它所映射的不可能是創造者個人的情感、意趣,而是傳統社會中群體的生命意識、長壽心理和吉祥觀念。在長期的傳承和流變的過程中,祝壽圖像融入了太多的傳統文化元素。祝壽圖像具有突出的文化價值,雖然它并非單純的實用藝術,但是作為一種觀念性與精神性的統成,它深深浸潤著華夏文化的生命意識。
需要指出的是,民俗藝術并非“俗”,而是一種傳統的文化類屬和藝術形態。而本文從民俗藝術的視角研究祝壽圖像,更多的是出于其本質特征和民俗文化應用的角度考慮。事實上,由于以往美術史論界的研究對于民俗美術關注不多,包括祝壽圖像在內的民俗美術研究在整體上長期處于邊緣狀態,沒有引起研究者們足夠的重視,如果僅僅從美術的角度進行分析就會忽視其文化應用的重要方面,更難以進行深度價值的探索,當然也更談不上對其本質特征的系統歸納和理論的總結概括。作為傳統美術的有機組成部分,祝壽圖像的文化意義和研究價值在于這種藝術形式中注入了民俗和民間信仰等方面的內容,應該本著“以中解中”的觀念與方法,對其做多學科的審視、體認和解讀,才能更好地凸顯其人生禮俗的本原文化價值。
(二)以多元視角闡釋祝壽圖像的價值
由于祝壽圖像的生成和發展是受到內部和外部多種因素合力所致,它的研究顯然要考慮到民俗學、美術學等多學科的影響和滲透。對祝壽圖像系統的構成元素、文化應用進行分類,把握其特征和價值等,這樣才有助于更大限度地“還原”其本真性,分析其應用的規律,處理好宏觀把握和微觀研究的關系,切實提高其研究層次。
對于含有風俗性內容和禮俗規范的祝壽圖像而言,任何單一專業視角的研究及資料的匱乏,將難以支撐研究向縱深推進。民俗藝術是民俗和藝術交融的文化共同體,它承載了豐富的社會風俗內容,既是民俗文化現象,又是藝術現象。禮俗性和敬老傳統是祝壽圖像形成和產生的內在契機。由于它本身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此,對其研究視角不應該是孤立的、單向度的,至少應包括民俗與藝術兩個層面,而且要兼及倫理學、社會學、文學、傳播學的層面的研究。祝壽圖像在我國具有廣泛的受眾性和穩定的傳承性,經過歷代畫家和民間藝人的參與以及社會文化生活的推助,其內容和形式不斷拓展和豐富,兼具了表達祝愿和審美欣賞的多種功能。只有兼顧民俗和藝術等交叉學科層面,把祝壽圖像放在傳統文化情境和具體的學術氛圍中,探究其生成背景、圖式構成、圖像內蘊、藝術價值,及該圖像在時間向度的發展與表現等,才可能進行深入的探討與理性的闡釋。需要說明的是,中國是禮儀之邦,“國無禮不立,人無禮不行”,探討人生禮俗圖像中的祝壽圖像,又何嘗不是為研究中國的禮儀文化與民俗藝術添磚加瓦呢?
四、結語
對于祝壽圖像的闡釋應該遵循其生成與應用的內在規律,將其作為傳統社會文化生態下的一種民俗文化和藝術現象進行剖析與研究。只有把祝壽圖像背后深層的文化生態搞清楚,才能客觀把握其文化屬性,而對其分類的目的也是深化研究的需要,以凸顯其特殊民俗文化地位和藝術價值。祝壽圖像的研究意義不僅有助于拓展美術學研究的視野,也能進一步推動祝壽圖像與傳統祝壽文化的研究。這種看似尋常人生禮俗圖像,其實不僅反映出祝壽禮俗,更能見出國人的生死觀、人倫觀與幸福觀,以及政治和倫理的“在場”。因此,既要發現圖像中所潛含的文化小傳統,也不應忽視其背后所折射的文化大傳統。
作者簡介:
程波濤,博士,安徽大學藝術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