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琰
摘 要:王穉登的《吳郡丹青志》是一部明代地方性畫史,該書將明代時期吳郡地區的二十五位畫家分品列傳,對其藝術成就進行品評,并在每品后附有總贊。因書中內容較精短,所以在研讀畫史時易被忽略,即便僅有的幾篇品評類文章,仍對于該書爭議較大、褒貶不一。通過梳理歷代學者對于《吳郡丹青志》的品評觀點,發現其爭議主要集中在以下幾點:《吳郡丹青志》是否具有畫史價值,書中品評觀念是否成立,該書的表述方式是否符合畫史類文本語言要求,內容是否符合史實。對于《吳郡丹青志》歷代研究進行綜述,有益于當代學者從宏觀角度把握各個時期對于《吳郡丹青志》的品評走向,發現不足,進而發掘其隱藏價值。
關鍵詞:王穉登;吳郡丹青志;品評
《吳郡丹青志》是明代地方性畫史的代表作,成書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內容記述和品評了明代時期吳郡地區的主要畫家,分為神(一人附三人)、妙(四人附四人)、能(四人)、逸(三人)四品,另立遺耆志、棲旅志、閨秀志列傳,共計錄入二十五人。該書作者王穉登,字百榖,長洲人,嘉靖十四年(1535年)生,萬歷四十年(1612年)卒。王穉登自幼聰慧伶俐,四歲能屬對,十歲能寫詩,年少師即為庠生,名盛吳門,多才藝,善詩文書法,懂繪畫、能鑒賞,但因各種原因,未能入朝為官。王穉登在自序中說明了此書之性質:“感名邦之多彥,瞻妙匠之苦心,斷自吳郡,肇乎昭代,援豪小纂,傳信將來。”所以此書是為鄉邦畫人作傳,以使其能夠流芳百世。
載有《吳郡丹青志》內容的書目有:《繪事微言·2卷》收錄有《吳郡丹青志》除序、目錄外的內容;《績文獻通考》引用《吳郡丹青志》序中部分內容,以對本書“作吳中丹青志以信將來”的撰寫目的進行說明;《美術叢書》載有《吳郡丹青志》全篇;《中國畫論類編》中載有《吳郡丹青志》的序、贊,作者簡介,以及《四庫提要》《一亭考古雜記》《書畫書錄解題》對于《吳郡丹青志》的點評;《中國書畫全書》中載有作者介紹和《吳郡丹青志》全篇;《畫史叢書》載有作者介紹和《吳郡丹青志》全篇,并附有《妮古錄·卷四》、《四庫提要》《鄭堂讀書記》《一亭考古雜記》《書畫書錄解題》對于《吳郡丹青志》的書評。
另有一些書目引用《吳郡丹青志》中對于某一人物的記載,如:清代陳田所輯的《明詩紀事187卷》提及到《吳郡丹青志》中對于徐幼文的評價,“畫山水林石,灌灌可愛”;《巢民詩文集·13卷》引用了《吳郡丹青志》中對劉鈺的記載,“閱王伯谷吳郡丹青志,始知劉公鈺字廷美官,憲長洲人寫山水林谷泉深石亂木秀云生”;清王初桐《奩史·100卷》嘉慶刻本引用《吳郡丹青志》中對郭雩的記載,“郭雩字素汝書學文”。
讀秀知識庫中可檢索到“吳郡丹青志”相關知識條目1055條,相關中文圖書研究資料109種,主題圖書搜索有0種,全部字段檢索期刊論文共有22篇,期刊標題論文3篇,中文報紙文章0篇,相關中文學位論文4篇,會議論文0篇;中國知網全文檢索關涉論文483篇,被引文獻190篇,篇名搜索論文3篇,主題檢索4篇。檢索作者“王穉登”多是對其文學與書法方面的研究。因《吳郡丹青志》篇幅不大,研讀畫史時往往易被忽略,但在僅存的幾篇評述類文章中,對《吳郡丹青志》的品評也是眾說紛紜。
一、明清時期對于《吳郡丹青志》的研究
明清學者對于《吳郡丹青志》的品評多是持貶。明代陳繼儒在《妮古錄·卷四》中認為書中記載文征明的師承關系記載有誤,因此認為王穉登在書畫鑒賞方面并不是行家。
清代葉昌熾在《緣督廬日記抄》中點評《吳郡丹青志》:“二八日燈下,校新鈔吳社篇吳郡丹青志,梅花什并王百撰書不甚精,以為郡中掌,故錄藏篋。”認為該書編寫不夠精細。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中對于《吳郡丹青志》的內容進行了簡要論述,并評價該書“詞皆纖佻”,認為該書行文語句華麗纖佻,這類文學性語言書寫特征不符合畫史類文本的語言書寫規范。并且“至以仇氏善畫,為牝雞之晨,亦可謂不善數典矣”,對于仇氏的記載持有懷疑,認為其對于畫家的記載具有不符合事實的方面。
清代周中孚在《鄭堂讀書記·71卷》對《吳郡丹青志》進行點評:“分二十五人或分傳或合傳,每類又為總贊,所取不無太濫而行文亦太纖佻矣。”認為其所記載的人物過雜,并贊同《四庫全書通目》中對于《吳郡丹青志》行文纖佻的評價。
清代毛慶臻在《一亭考古雜記》中提出,《吳郡丹青志》將劉廷美等人置于逸品、文嘉等人置于妙品,稍顯不妥,品評“稱量不平”,而且作者王穉登只是在文學方面有建樹,對于畫理并不精通,所以他的畫論“為人所不滿”。
二、近現代對于《吳郡丹青志》的研究
直到民國,針對《吳郡丹青志》的品評開始有所轉向。余紹宋認為此書重在品第,故在《書畫書錄解題》中,未將其列入史傳類專史之中。對于《四庫提要》中所評“詞皆纖佻”,余紹宋結合史實,指出明代中葉后的文筆風尚如此,不足為奇。但其認為內容不夠詳盡,沒有羅列出畫家的相關信息,責其“不詳敘其生平畫派及其作法,又不著錄其作品,而徒以填砌空泛之詞了之”,而且所錄人物僅二十余人,與“丹青志”不甚匹配,對于周臣、仇英的品評也未免有些苛刻。
針對余紹宋所提及編排不夠充實,謝巍在《中國畫學著作考錄》中指出,王穉登在自序中已作說明,指出此篇是在“臥疴齋居”的情況下所作,序言末又強調“編充簡積,我則不暇”,可見是局限于客觀條件而致。對畫家的記述,其也具有一定的史料價值。但對品級的衡量,謝巍同意清代毛慶臻所提出的“稱量不平”,如明四家的畫作本就各有長短,而單一以四品為裁定高低的標準,是不符合實際情況的。
黃慧君的《對王穉登把仇英列為“能品志”第四人的批判》通過對仇英畫作的賞析,對其提出高度贊賞,認為王穉登將仇英列為能品有失偏頗。
2010江蘇大學朱丹的碩士論文《王穉登及其書法研究》主要是對王穉登的生平、交友及其書法方面的師承、藝術特點等進行論述,其中提到《吳郡丹青志》的品評觀念是其個人偏愛文人畫、不喜工匠畫的藝術傾向所致,在王穉登眼中仇英屬于工匠之輩,所以才會將仇英置于能品并有對其的貶低之語。
近幾年,關于《吳郡丹青志》的品評趨向褒獎,一些研究者開始肯定其所存在的史學價值。耿明松發表在《湖北大學學報》上的《〈吳郡丹青志〉的編撰特點和畫史價值》是其博士論文《明代繪畫專史研究》的篇章截取。在此文中,作者對于《吳郡丹青志》在編撰體例上的沿用與發展、品評觀念、品評方式、語言特征等方面進行了分析。對于《吳郡丹青志》的畫史價值,耿明松在不否認該書存在畫家記述簡略、內容不夠充實等不足基礎上,肯定其具有為后代研究提供資料借鑒的史學價值。
韓雪松《〈吳郡丹青志〉的史學價值》從品評文體“贊”入手,至“評”于“贊”中,論證了王穉登對于“神、妙、能、逸”的判斷標準,以及他已從門第和風格混融的品評觀念轉向了對于純粹風格的關注。韓雪松認為王穉登此處所提及的“神、妙、能、逸”更多的是對于風格的劃分,而不是優劣等差的排列,而這也正是吳郡丹青志的特點及其所具有的史學價值。此篇文章也同樣錄入其博士論文《中國古代繪畫品評理論研究》中。
李維琨《仇英設色畫法詳解——從〈吳郡丹青志〉的仇英小傳談起》從對《吳郡丹青志》的簡要介紹談起,引出書中對于仇英的品評,圍繞“稍或改軸翻機,不免畫蛇添足”這一評價,對仇英的設色畫法進行解析。作者認為仇英將青綠山水融入水墨暈染中是對設色畫法的新穎嘗試,并非畫蛇添足之作。文章最后回歸到《吳郡丹青志》上,作者認為該書內容不夠充足,忽視了藝術師承、筆墨風格等,不足以劃分到專業藝評,而是更偏于隨感式的文化品鑒。
三、結語
通過對于《吳郡丹青志》研究文獻的梳理,發現相關研究主要在以下幾個方面存在異議:首先,《吳郡丹青志》是否具有畫史價值;其次,書中的品評觀念是否成立;再次,該書的表述方式是否符合畫史類文本語言要求;最后,記載內容是否符合史實。整理得知,歷代關于《吳郡丹青志》的品評觀點,發生著拋物線式的變化,從明清時期一致持貶,直到近現代,開始有學者為其發聲,研究者開始結合史識,在擺明其不足基礎上,指出其長處,并給予了一定的價值肯定。
參考文獻:
[1]葉昌熾.緣督廬日記抄十六卷[M].石印本.上海:上海蟫隱廬,1933(民國二十二年).
[2]余紹宋.書畫書錄解題[M].北京:國立北平圖書館,1932.
[3]俞劍華.中國畫論類編[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57.
[4]于安瀾.畫史叢書[M].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63.
[5]黃慧君.對王穉登把仇英列為“能品志”第四人的批判[J].當代經理人,2006(12).
[6]耿明松.《吳郡丹青志》的編撰特點與畫史價值[J].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4).
[7]韓雪松.《吳郡丹青志》的史學價值[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美術與設計版),2013(1).
[8]李維琨.仇英設色畫法詳解:從《吳郡丹青志》的仇英小傳談起[J].中國書畫,2016(1).
作者單位:
河南大學